小时候,我们盼着长大去看更广阔的世界,
高中的时候,我们盼着考一个好的大学,
毕业后,我们盼着找到一个好工作。
工作以后,我们要结婚、买房、生娃、把孩子养大……
我们规划完整的地图来构成奔波的意义。
然而,不知你是否也在某些时候,想过“我到底在哪里呢?”“为什么我拥有了想要的,却还是感到孤独呢?”
这种虚无感,在心理学家欧文·亚隆看来,是一种「存在孤独」。他认为,存在孤独是“成长”的必由之路。成长的过程是分离的过程、自主的过程、是独立的过程。
多年后当我重温《肖申克的救赎》时,发现电影中的老布(布鲁克)像极了真实生活中大多数的我们。
他在监狱是个图书馆管理员,是个有用、有地位的人。然而出狱后,来到一个陌生的、被大家称为“自由”的地方时,他就像一个无家可归孤零零的孩子。这种孤独感将他淹没,并最终选择了自杀。
被“体制化”的“老布们”不就是我们吗?
虽然那不是监狱,但可以是任何形式的宗教、公司、权威组织、婚姻……
也许你会说了:“没毛病。人要有责任感和归属感。”没错,我们确实很有责任感,每一天都在努力扮演着我们的「社会角色」。
这些支撑起了我们脆弱的生活,让我们获得了安全感。同时也放弃了自由。
自由是什么?
“放假了很自由啊,可以躺在床上撸猫发呆。”
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
关于「自由」,佛洛姆在《逃避自由》中给了很清晰的定义:
“自由是人存在的特征,自由的意义取决于人们把自身作为一个独立和分离的存在物加以认识和理解的过程。”
我来翻译一下大佬的话:自由就是,你正在上班,但你随时可以选择辞职回家躺在床上发呆,没有老板和制度管着你。
你可以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
你的每一步,都是你自己说了算。
是不是很可怕?
在过去,社会人口流动很少,祖祖辈辈都会留在本地耕种或者靠一门手艺赚钱。
可是到了我们父母那一代,由于各种原因,为了恰饭,就有部分敢于冒险的年轻人走上了“深漂”的道路。再到后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带着棱角、个性,怀揣着理想和好奇心走上“北漂”“深漂”的道路。
到了陌生的城市,他们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也失去了靠山和安全感,在钢筋水泥的世界,他们自由了,同时也面临着孤独感。
很大一部分人为了克服这种孤独感,便会放弃「自我」,把自己消融在外面的世界里。
孤独与自由是生命的真相。我们该怎么面对它呢?
事实上没有答案,但是我们可以有通向答案的认知方式。
1、找回真实的「自我」,你本来就可以
人天生有成长的需要,只是很多时候我们把它压抑了起来。于是我们内心和正在做的事情就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带来了无穷无尽的情绪内耗。
这时候,我们需要敢于去面对真实的自我。这就像与黑暗拥抱,将内心一直被剥离的东西寻找回来。
我们可以通过冥想或者写日记的形式来自我表达。
整个过程,我是「我的观察者」。
也可以寻找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让自己复原。当黑暗被照亮,我们的生命也才得以完整。
②勇敢行动,并为自己的选择主动承担后果
人常常害怕去行动,往往是因为害怕面对选择可能带来的失败,所以他们才需要别人做主,来回避不好结果带来的责任。
其实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你害怕失败时的那种恐惧感和焦虑感,它会紧紧抓取着你。
假如我们内心有想实现的愿望,就更能耐受现实的一些艰难,甚至残酷。
你要明白一件事,越难的事情回报越高,你所做的每一分的努力都不会被辜负。
③主动社交,在关系中照见真实的自己
人际关系中的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镜子:想亲近的、想回避的、厌恶的人……
在和别人的互动中,我们会看到不同的面向,他们唤起了我们的感受、冲突、和童年回忆。
在关系中,我们创造着“故事”,并调试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回味生活带来的快乐与苦涩。当这些资源整合到一起的时候,我们便接近于完整的自己。
④躺平
继续麻木下去,毕竟追求自我的人从来都不会很多,但有这么一群人就足够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