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活动中,一位妈妈问:“这孩子动作特慢,每天叫起床她在那发呆要寻思半天,选个衣服还要十几分钟。让她前一天晚上把衣服找出来,她第二天又会换,不然就不去上学。看见她这样,一股火就冒起来,她就是故意的,特别气,又不能打她,可是再怎么催她也没用。应该怎么办呢?”
类似的小朋友拖延的情况,很多家长都遇到过。
这个场境是妈妈看见的。
可是,真的是这样么?
当再和小朋友们互动时,这个孩子是不太讲话的,老师不经意间问了她,妈妈衣服多么。
然后,她就打开了话匣子,“妈妈有一个很大的衣柜,衣服都塞不下了。”
老师说:“那么多衣服,估计选择起来不太容易。”
孩子说:“她经常试来试去的,要挑半天呢。”
老师问:“妈妈说你穿衣服慢,你觉得呢?”
她理直气壮地说,“才不是呢,我都没有她慢。好几次迟到都是因为她,有次是因为找不到东西,还怪我头上。”(意思迟到妈妈怪她慢)
老师又问:“那妈妈这样说你,你怎么办?”
孩子忿忿地说:“我就慢给她看。”
这是在孩子的世界里,真实发生的场境,至少她认为这是真的。
和妈妈一样,她相信自己所看见的。
妈妈从来不会想到是孩子对自己的模仿,认为选择衣服时间久是理所当然。也不会想到孩子内心的委屈和愤怒,用这样的行为方式去表达。
当然,深度了解下去还会有更多心理部分的浮现。
一件事情,并没有绝对的对与错,背后是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牵连,找它的对错并没有什么太大的意义,不如去看,这个事件中,每个人对它的认知是什么。
真实,需要用心感受。
情绪是看不到、摸不着的,家长怎样才能把握并了解孩子的情绪呢?通常有两种方式:
倾听孩子的语言
观察孩子的非语言行为
语言很直接,但是更多时候,孩子习惯用非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诉求和想法。
每个孩子都拥有自己独特的非语言表达方式,家长只有先读懂孩子的这些独特的非语言,才能了解孩子的情绪。
比如说,小婴儿和母亲的连接很深,饿了、热了、害怕了、拉臭臭,妈妈都能够从孩子的肢体语言和眼神中感受到,并且有足够的耐心去涵容孩子的情绪。
孩子不断地探索着周围的环境,这是孩子最初认识世界的方式,从家中一草一物开始。
而此时,孩子知道妈妈的心和自己在一起,就会觉得很安全,不哭不闹,勇敢地去探索未知。(我们认为习以为常的东西,对孩子来说可能是极大的挑战)
可是一旦不被理解或者未被正确关注时,他们会持续的发出信号或者用有破坏力的方式,比如说大哭、扔东西去表达他们的想法,引起大人的关注。而孩子也会认为,他们所经历的这些体验都是真实的,而这些体验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如何去面对日常的生活。
当孩子长大些,更加的独立后,他们想要探索更广阔的世界,这时候,家这个根据地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孩子在这个快速发育成长的阶段,身体中以倍数增长的能量,会给他们带来极大的变动和不安。如何去认识和使用这股新的力量,他们需要找到安全的空间,借助外在的环境的镜映帮助他们看见,把它理顺,整合。
而家就起到这样的承载作用;
父母,要做示范给孩子看。
如果,家是整洁的、有序的、通透的,孩子在其中更容易安静下来,连接到自己的内心,可以借由整理物品的方式,把内在的秩序建构起来。
可是,如果家里是混乱的、物品繁杂无序、能量堵塞,人置身其中,被环境混乱的磁场干扰,很容易情绪失控,甚至生病,加重内在的无序感。
孩子对环境的敏感远远超过成人的感受力。
他们会觉得不舒服,而这种磁场是潜移默化作用在他们内心的,情绪的产生又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所以很多时候,你看孩子发脾气,并不是因为家长认为的某件事,要去找到他们背后想要表达的真实,才谈得上做情绪管理,而且不需要大人帮助孩子情绪管理,一旦情绪的诱因被看见,家长给予了积极的回应(注意,不是一味的顺从),孩子自然会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哈佛商学院调查显示:一所学校中课桌收拾齐整的孩子,往往都是那些成绩优异乐观开朗的孩子。因为整理使得他们学会了规划、学会了耐心,心无积尘,面目清明。
德国和日本的整理收纳术风靡世界,这些都是透过整理物品了解自己,整理心中的混沌,让人生舒适的一个行为媒介。
外在环境的无序,镜映出内在的无序。
如果,你的小孩情绪上波动很大,家长不了解孩子内心在想什么,不妨通过物品整理的方式,去理顺疏通内在的情结。
孩子的每一件物品,都携带着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他们当下在意的东西一定和现在的状态紧密相关。
父母可以通过物品的镜映,了解孩子真实的样子。
是时候,父母放下自己的权威和评判,用心走进孩子的世界,去发现他们的天赋,帮助他们理顺内心,整合力量,再出发~
小宇宙爆发有多厉害?看《银河补习班》便知,
可以上天,可以入地,无所畏惧,无所不能。
文 | 木雅
来源 | 简素生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