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作者: 花露柳风 | 来源:发表于2023-06-14 18:07 被阅读0次

    玉机真藏第四十一

    黄帝曰:凡治病,察其形气色泽,脉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无后其时。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色泽以浮谓之易已。脉从四时谓之可治,脉弱以滑是有胃气,命曰易治,取之以时。

    形气相失谓之难治,色夭不泽谓之难已。脉实以坚谓之益甚,脉逆四时为不可治。必察四难,而明告之。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四时。

    未有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

    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

    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

    脾色黄,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

    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

    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宣也。

    脉要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

    岐伯对曰: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藏,有余不足,六府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鬲,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獘,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赤,欲如白裹朱,不欲如赭;白,欲如鹅羽,不欲如盐;青,欲如苍璧之泽,不欲如蓝;黄,欲如罗裹雄黄,不欲如黄土;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

    夫精明者所以视万物,别白黑,审短长。以长为短,以白为黑,如是则精衰矣。

    五藏者中之守也。中盛藏满、气盛伤恐者,声如从室中言,是中气之湿也;言而微、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也;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

    夫五藏者身之强也。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背者胸中之府,背曲肩随,府将坏矣;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得强则生,失强则死。

    岐伯曰:反四时者,有余为精,不足为消。应太过,不足为精;应不足,有余为消。阴阳不相应,病名曰关格。

    帝曰:脉其四时动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变奈何?知病乍在内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请问此五者,可得闻乎?

    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缓,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

    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是知阴盛则梦涉大水恐惧,阳盛则梦大火燔灼,阴阳俱盛则梦相杀毁伤;上盛则梦飞,下盛则梦堕;甚饱则梦予,甚饥则梦取;肝气盛则梦怒,肺气盛则梦哭;短虫多则梦聚众,长虫多则梦相击毁伤。

    是故,持脉有道,虚静为保。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故曰,知内者,按而纪之;知外者,终而始之。此六者,持脉之大法——

    心脉搏,坚而长,当病舌卷不能言。其软而散者,当消环自己。

    肺脉搏,坚而长,当病唾血。其软而散者,当病灌汗,至今不复散发也。

    肝脉搏,坚而长,色不青,当病坠若搏,因血在胁下,令人喘逆。其软而散色泽者,当病溢饮。溢饮者,渴暴多饮,而易入肌皮肠胃之外也。

    胃脉搏,坚而长,其色赤,当病折髀。其软而散者,当病食痹。

    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当病少气。其软而散色不泽者,当病足胻肿,若水状也。

    肾脉搏,坚而长,其色黄而赤者,当病折腰。其软而散者,当病少血,至今不复也。

    帝曰:有故病,五藏发动因伤脉色,各何以知其久暴至之病乎?

    岐伯曰:悉乎哉!问也。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夺者,此久病也。征其脉与五色俱不夺者,新病也。

    肝与肾脉并至,其色苍赤,当病,毁伤不见血。已见血,湿若中水也。

    尺内两旁则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尺里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内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

    前以候前,后以候后。上竟上者,胸喉中事也;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膝胫足中事也。

    粗大者,阴不足,阳有余,为热中也。来疾去徐,上实下虚,为厥巅疾。来徐去疾,上虚下实,为恶风也。故中恶风者,阳气受也。

    有脉俱沉细数者,少阴厥也。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浮而散者,为眴仆。诸浮不躁者,皆在阳,则为热。其有躁者在手,诸细而沉者,皆在阴,则为骨痛。其有静者在足,数动一代者,病在阳之脉也,泄及便脓血。

    诸过者切之,涩者阳气有余也,滑者阴气有余也。阳气有余,为身热无汗。阴气有余,为多汗身寒。阴阳有余,则无汗而寒。

    推而外之,内而不外,有心腹积也。推而内之,外而不内,身有热也。推而上之,上而不下,腰足清也。推而下之,下而不上,头项痛也。按之至骨,脉气少者,腰脊痛而身有痹也。

    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滑则病狐疝风,涩则病少腹积气。

    少阴,有余病皮痹、隐轸,不足病肺痹,滑则病肺风疝,涩则病积、溲血。

    太阴,有余病肉痹、寒中,不足病脾痹,滑则病脾风疝,涩则病积、心腹时满。

    阳明,有余病脉痹、身时热,不足病心痹,滑则病心风疝,涩则病积、时善惊。

    太阳,有余病骨痹、身重,不足病肾痹,滑则病肾风疝,涩则病积、时善巅疾。

    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不足病肝痹,滑则病肝风疝,涩则病积、时筋急目痛。

    针解第四十三

    黄帝问曰:愿闻九针之解、虚实之道。

    岐伯对曰: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泄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

    菀陈则除之者,出恶血也。邪胜则虚之者,出针勿按。徐而疾则实者,徐出针而疾按之;疾而徐则虚者,疾出针而徐按之。

    言实与虚者,寒温气多少也。若无若有者,疾不可知也。察后与先者,知病先后也。为虚与实者,工勿失其法。若得若失者,离其法也。

    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者,为其各有所宜也。补泻之时者,与气开阖相合也。九针之名,各不同形者,针穷其所当补泻也。

    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

    经气已至,慎守勿失者,勿变更也。深浅在志者,知病之内外也。近远如一者,深浅其候等也。如临深渊者,不敢堕也。手如握虎者,欲其壮也。神无营于众物者,静志观病人,无左右视也。

    义无邪下者,欲端以正也。必正其神者,欲瞻病人目,制其神,令气易行也。

    所谓三里者,下膝三寸也。所谓低胻者,举膝分易见也。巨虚者,跷足胻独陷者。下廉者,陷下者也。

    帝曰:余闻九针上应天地、四时、阴阳,愿闻其方。令可传于后世,以为常也。

    岐伯曰:夫一天、二地、三人、四时、五音、六律、七星、八风、九野,身形亦应之。针各有所宜,故曰九针。

    人皮应天,人肉应地,人脉应人,人筋应时,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人齿面目应星,人出入气应风,人九窍三百六十五络应野。

    故一针皮、二针肉、三针脉、四针筋、五针骨、六针调阴阳、七针益精、八针除风、九针通九窍,除三百六十五节气,此之谓各有所主也。

    人心意应八风,人气应天,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人阴阳脉血气应地,人肝目应之九。

    人一以观动静天二以候五色七星应之以候发母泽五音一以候宫商角征羽六律有余不足应之二地一以候高下有余九野一节俞应之以候闭节三人变一分人候齿泄多血少十分角之变五分以候缓急六分不足三分寒关节第九分四时人寒温燥湿四时一应之以候相反一四方各作解(此段蠹简烂,文义理残缺)。

    刺志第四十四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

    岐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

    岐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

    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

    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

    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

    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刺禁第四十五

    黄帝问曰: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府,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内、血气争黑。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

    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呿吟至微,秋毫在目。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呿吟,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饱食,莫知之也。

    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五藏已定,九候已备,后乃存针。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可玩往来,乃施于人。

    人有虚实,五虚勿近,五实勿远,至其当发,间不容眴。手动若务,针耀而匀,静意视义,观适之变,是谓冥冥。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黄帝曰:愿闻禁数?

    岐伯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膈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欠。刺中肾,三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五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刺跗上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面中溜脉,不幸为盲。

    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

    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喑。

    刺足下布络中脉,血不出,为肿。

    刺郗中大脉,令人仆,脱色。

    刺气街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

    刺脊间中髓,为伛。

    刺乳上中乳房,为肿,根蚀。

    刺缺盆中内陷,气泄,令人喘咳逆。

    刺手鱼腹内陷,为肿。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

    刺客主人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

    刺膝髌出液,为跛。

    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

    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为舌难以言。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

    刺肘中内陷,气归之,为不屈伸。

    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

    刺腋下胁间内陷,令人咳。

    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

    刺腨肠内陷,为肿。

    刺眶上陷骨中脉,为漏,为盲。

    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刺齐第四十六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藏,后生大病。

    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泝泝然,寒栗。

    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

    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

    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

    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

    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胻酸,体解㑊然不去矣。

    黄帝曰:愿闻刺浅深之分。

    岐伯曰:刺骨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脉,刺脉者无伤皮,刺皮者无伤肉,刺肉者无伤筋,刺筋者无伤骨。

    帝曰:余未知其所谓,愿闻其解。

    岐伯曰:刺骨无伤筋者,针至筋而去,不及骨也。刺筋无伤肉者,至肉而去,不及筋也。刺肉无伤脉者,至脉而去,不及肉也。刺脉无伤皮者,至皮而去,不及脉也。所谓刺皮无伤肉者,病在皮中,针入皮中,无伤肉也。

    刺肉无伤筋者,过肉中筋也。刺筋无伤骨者,过筋中骨也。此之,谓反也。

    灸寒热之法,先灸项大椎,以年为壮。次灸橛骨,以年为壮数。

    视背俞陷者,灸之。

    举臂肩上陷者,灸之。

    两季胁之间,灸之。

    外踝上绝骨之端,灸之。

    足小指次指间,灸之。

    腨下陷脉,灸之。

    外踝后,灸之。

    缺盆骨上,切之坚痛,如筋者,灸之。

    足阳明,灸之。

    跗上动脉,灸之。

    巅上一,灸之。

    犬所啮之处,灸之,三壮。即以犬伤病法灸之。

    凡当灸二十九处。伤食灸之不已者,必视其经之过于阳者,数刺其俞而药之。

    刺腰痛第四十七

    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脊尻,背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春无见血。

    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成骨,在膝外廉之骨独起者。夏无出血。

    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秋无见血。

    足少阴,令人腰痛,痛引脊内痛。刺少阴于内踝上,二痏。春无见血。出血太多,不可复也。

    厥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弓弩弦。刺厥阴之脉,在腨踵鱼腹之外。循之,累累然,乃刺之。其病令人言,默默然,不慧,刺之三痏。

    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䀮䀮然,时遗溲。刺解脉,在膝筋肉分间、郄外廉之横脉,出血,血变而止。

    解脉,令人腰痛,如引带,常如折腰状,善恐。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同阴之脉,令人腰痛,痛如小锤居其中,怫然,肿。刺同阴之脉,在外踝上绝骨之端,为三痏。

    阳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然,肿。刺阳维之脉,脉与太阳合腨下间,去地一尺所。

    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衡络绝,恶血归之。刺之,在郄阳筋之间,上郄数寸衡居,为二痏,出血。

    会阴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漯漯然,汗出。汗干令人欲饮,饮已欲走。刺直肠之脉上,三痏。在跷上,郄下五寸横居。视其盛者,出血。

    飞阳之脉,令人腰痛,痛上,怫怫然,甚则悲以恐。刺飞阳之脉,在内踝上五寸,少阴之前,与阴维之会。

    昌阳之脉,令人腰痛,痛引膺,目䀮䀮然,甚则反折,舌卷不能言。刺内筋,为二痏。在内踝上,大筋前,太阴后,上踝二寸所。

    散脉,令人腰痛而热,热甚生烦,腰下如有横木居其中,甚则遗溲。刺散脉,在膝前,骨肉分间,络外廉束脉,为三痏。

    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

    腰痛,挟脊而痛至头,几几然,目䀮䀮然,僵仆。刺足太阳郄中,出血。

    腰痛,上寒,刺足太阳阳明;上热,刺足厥阴;不可以俯仰,刺足少阳;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

    腰痛,引少腹控䏚,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踝胂上,以月生死为痏数,发针立已。左取右,右取左。

    刺疟第四十八

    足太阳之疟,令人腰痛头重,寒从背起,先寒后热,渴渴止,汗出,难已。刺郄中,出血。

    足少阳之疟,令人身体解㑊,寒不甚,热不甚,恶见人,见人心惕惕然,热多汗出甚。刺足少阳。

    足阳明之疟,令人先寒,洒淅洒淅,寒甚久乃热,热去汗出。喜见日月光火,气乃快然。刺足阳明跗上。

    足太阴之疟,令人不乐,好太息,不嗜食,多寒热,汗出。病至则善呕,呕已乃衰。即取之。

    足少阴之疟,令人呕吐甚,多寒热,热多寒少,欲闭户牖而处。其病难已。

    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满。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刺足厥阴。

    肺疟者,令人心寒,寒甚热。热间善惊,如有所见者。刺手太阴阳明。

    心疟者,令人烦心甚,欲得清水,反寒多,不甚热。刺手少阴。

    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刺足厥阴,见血。

    脾疟者,令人寒,腹中痛。热则肠中鸣,鸣已汗出。刺足太阴。

    肾疟者,令人洒洒然,腰脊痛宛转,大便难,目眴眴然,手足寒。刺足太阳少阴。

    胃疟者,令人且病也,善饥而不能食,食而支满腹大。刺足阳明太阴、横脉,出血。

    疟发,身方热,刺趾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

    诸疟而脉不见,刺十指间,出血,血去必已。先视身之赤如小豆者,尽取之。

    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不已,刺舌下两脉,出血。不已,刺郄中盛经,出血;又刺项已下挟脊者,必已。舌下两脉者,廉泉也。

    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阴阳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

    风疟,疟发则汗出,恶风,刺三阳经背俞之血者。胻酸痛甚,按之不可,名曰胕髓病,以镵针,针绝骨,出血,立已。身体小痛,刺至阴,诸阴之井,无出血,间日一刺。疟不渴,间日而作,刺足太阳;渴而间日作,刺足少阳。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卷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if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