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696~700)
696学佛修行必需要能够忍于孤独,甘于寂寞,安于平淡,愈是在人家觉得孤独、寂寞、平淡当中,我们反而能够喜欢这样的生活境界,而在这样的当中有法喜、有喜乐、有安稳,这样就容易有成就。
697 人的病有百分之八十是从情绪来的。特别是女人,女人大多心量小,疑心重,嫉妒心强。所以人要学谦卑柔和,要学会吃亏。吃亏是一个巧妙的占便宜。是人家把金银财宝(按:指忍辱、还业债)送给你。对周围人要感恩。对你好的,自然要感恩:对你不好的,也要感恩。因为他们激发了你求生西方的愿心。
698 由虚妄六境产生虚妄的六识,由虚妄的六识之心(妄心),产生虚妄的境界,就是所谓的“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因此来往六道,永无休止。凡夫如果以这生灭,来求不生不灭的真常,那就好像煮沙要成饭,缘木要求鱼,是永无可能的。所以,我们不可以执着过去、不可以执着现在、不可以执着未来。
699所以,往往他能够学佛,他不是很富有,也不是很贫困。太过于富有,刚刚讲的,容易迷失,迷失当中会造罪;太过于贫困,整天都在那里动脑筋要怎么样才能赚钱,维持家计。
700 修行者最后如果没有解脱生死轮回,或是没有往生极乐世界,只会在六道中轮转,来来去去。过去的无明引起现在的果报,现在的业力又引起未来的轮回,遇到善的因缘就行善积德,遇到修行的因缘就修行,遇到坏的因缘就造业,总之都是在六道中往返来去。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681~685)
681此法初闻欢喜容易,信心决定甚难,因为凡夫都是“憍慢恶众生”,故“信乐受持甚以难”,若不勤于听闻思惟,便成得少为足,以肤浅欢喜之心覆盖深藏存在之疑,则疑情不被发觉而赶出,其信非真信。信心决定很难以其人之三业行为判断,是行者与弥陀感应道交之事。
682虽是凡夫:若信受弥陀救度,即是大福报、大智慧;若专称弥陀佛名,即是大善根、大功德;若弘扬净土法门,即是大慈悲、大愿力。
683纯正净土法门及超情离见之“不可思议”法门,是佛与佛的境界,于凡夫但能无条件地信受,丝毫不可拟议。“不可思议”即是指弥陀的慈悲救度。故欲入净土门之人,应“信受弥陀救度”。
684救度的法门以爱心为原则,非以善恶、公平为原则。当用爱心的原则,代替善恶、公平的原则。
685弥陀救度的爱心,遮盖一切,超越一切,超越通途之因果、善恶、报应,超越世间之公平、公道、正义。也因此,即使我们极恶,无有出缘,也能蒙救。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666~670)
666学佛并不是为了其它而学佛,而是为了人生一大事而学佛的,所以始终都是往着解决人生这一件大事作为学佛的目的,也作为我们出生为人的目的。如果出生为人不晓得有这么一件人生的大事要去解决,那么虽然出生为人,可是等于入宝山空手而回。
667因为在六道轮回当中,要解脱只有一个机缘,这个机缘唯有生在人道;既然生在人道了,不能听闻到佛法,或者听闻到佛法学佛了,但却没有往解决人生之一大事的目标前进,那也是在佛法上结个缘而已,生在人道就空来一趟了;这样论起来跟猫、狗其实相差不多,因为过了几十年,还是又轮转而去。
668每个人的生死轮回是不能相代替的,有一句话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而要了脱生死轮回说容易并不容易,但只要找对了法门,说简单又非常简单。有句话说: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也就是说如果找对了法门,我们今生今世,可以脱离六道轮回,能够快速成佛。
669有一句话说:「过年是通往地狱、接近地狱的一个里程碑。」这句话对于没有学佛、念佛的人确实是如此。人自从出生下来,过了一天,生命等于减少一天,也就接近地狱一天;可是如果是念佛人,他的生命固然减少了,但却是一天一天的接近极乐世界。因为念佛人,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670而无常随时都会来,一个人最后如果没有往生极乐,他的下场真的很悲惨,既然这样,他就会深刻地体会到,地狱之火已经燃烧到自己的脚底,这样的人,他日日夜夜、心心念念的,一定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此外,他没有多余的闲情和时间去理会其它的事。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661~665)
661 世间最宝贵、最稀有难得的就是「利他之心」,因此「菩提心」在佛法当中是最为重要的。再怎么行善积德,如果忘了菩提心,所行的善事虽然会带来下辈子的福报,但人在福中乐中往往会得意忘形而造罪业,第三世就会堕落了,这就是三世冤。所以《华严经》就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
662根本上来说,也就是所谓的「厌秽欣净、离苦得乐」。如果没有这样的法喜与安心,表示他对于世间的苦,对人生根本上的罪业、烦恼还没有很深的认知;对于弥陀救度的可贵性,将来能往生极乐世界的难得殊胜也未彻底了解。因此固然知道念佛可以往生,可是那种欢喜心非常地小,抵不过人间种种的苦恼。
663 一切众生生生世世以来,都互相做过父母,做过子女,甚至做过夫妻、六亲眷属。所以,不要把对方认为只是活物、动物,跟我们没有关系。要把他当作是我们的亲人,我们的父母、兄弟、子女、六亲眷属。我们学佛就要有这样的体会,而且要抱着这样的佛心来看待对方。
664生老病死是过程,在这个世间,无论富贵贫穷、智慧愚痴,无论是出生在天上、人间或三恶道,凡是生存的必定有死亡,跟死亡没缘的众生,一个也没有。所以有首偈说:「元宰公侯,于今安在;妻财子禄,到此成空。」
665这个世间是无常、是苦、是空的世间;是一场梦,是一场戏;有上台就有下台,有作梦,就有醒的时候。人生都是如此。但这必须有悟性,然后向着「真」去追求,这样人生的大梦,就有醒的一日。不然,由这场梦进入另一场梦,由无常、苦、空的人生,又进入一场更加无穷尽的苦、空的人生。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646~650)
646 所以,事有轻重缓急,现在最重要急迫的,就是专称弥陀佛名,临终往生极乐世界,这个才是我们所迫切追寻的,其它的都等待往生极乐世界之后。释迦牟尼佛有一首偈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647“且莫说碌碌庸人之身”:碌碌庸人就是一般平凡的人,怎么平凡呢?如果是女众的话,往往一生守着丈夫、孩子,守住这个家庭,甚至一生都在这个家庭的附近打转,很少离开。男众的话,就是从床铺到工作的场所,从餐桌到厕所,这几个地方来来回回,这样尽其一生,一生都是这样,可以说是碌碌庸人。
648什么样的高僧?一闻得以千悟,决定不生起一念说“我将来要得到这样的高僧之身”,不要!为什么?因为只有往生极乐世界是最究竟的,没有往生极乐世界,还在六道中轮回,这一辈子即使生而为高僧,可是下辈子呢?下下辈子呢?能够把握生生世世都生而为人,得闻佛法,出家学佛,普利众生吗?未必!
649 念佛一法, 行住坐卧 , 时处诸缘 , 悉皆不妨.信口念佛 , 身是道场, 任声称名, 与佛同在.随闲随忙 , 不忘念佛, 念兹在兹 , 动静一如.念佛愈熟 , 处事愈明, 念佛心净, 净则慧生 .
650 往生极乐世界,六根接触极乐世界的六尘,当下就能够悟道,所谓「六识纵横自然悟,未藉思量一念功」。所以,昙鸾大师说,往生极乐世界就能快速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626~630)
626 净土法门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五逆十恶极重罪人,应堕阿鼻,佛可以救;若不信佛,佛不能救。因为不信佛、不靠佛、不接受佛的救度之恩。
627凡夫罪重,较之佛力,犹如大海一滴。石头重量,投入大海必沉,投入大船必浮;凡夫罪重,投入六道必堕,投入愿船必度。
628 净土法门之早晚课极为简单,皆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为原则,若欲诵经,则加入《阿弥陀经》一卷便可,虽拜佛亦是专拜阿弥陀佛,不念不拜其他。拜下时念“南无阿弥陀佛”五句,起来时亦念五句,一拜共念十句,默念出声皆可,拜多拜少亦皆如此(念几句亦可随人之机宜而定),符“正定业”之旨。
629法藏菩萨在为我们众生发这四十八愿的时候,是什么果位所发的呢?如果按照昙鸾大师《往生论注》的说明,是在十地的位置所发的。可见那时候的法藏菩萨是真正的菩萨,不只是证罗汉果而已。法藏菩萨听闻了世自在王佛的说法,发心出家,而且起了大悲悯心,为了救度十方众生,发下四十八大愿。
630 五劫思惟兆载苦行 , 正为你预修 ;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 正为你完成 ; 无边大利无上功德 , 皆为你准备 ; 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 你何惧之有!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621~625)
621 有这句名号,有阿弥陀佛的力量做我们增上缘,给我们依靠,所以不因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而苦恼,从此所过的生活是安稳喜乐的生活;是惭愧忏悔的生活;同时也是感恩、谦和的生活。感阿弥陀佛的恩,柔软自己心肠来体贴他人,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过这种念佛的生活。
622 我们在烦恼当中念佛,心中知道虽然习气的关系这样吃喝玩乐,因为业障的关系而烦恼重重,但是阿弥陀佛不会舍弃我,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凡做得到的,尽量做;做不到,就以忏悔心来念佛,不会因此动摇决定往生的信心。心中要有这种了解、相信,那么自然在念佛当中,就会安稳,不会苦恼。
623 世间往往好事多磨,一个人福报来了,如果真有福报就能很顺利的享受,但如果福报来时,过去的业障也现前,就会障碍这个福报。所以家中如果有小孩应考的话,我们预先就要多念佛,平常多行善积德,来排除一些在旁边等待讨债的冤鬼。
624信弥陀救度即是真实功德,疑弥陀救度即是无明颠倒;信弥陀救度即是绝对之善,疑弥陀救度即是最大之恶。
625 净土法门谁信受谁得救,谁不信谁沉沦。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601~605)
601古人就说:“谦受益、满招损。”又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一个谦虚的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天地鬼神都要加福给他,所以谦虚的人有福了,天鬼神都会怜惜他,让他趋吉避凶、遇难呈祥,尤其谦虚的人容易信受弥陀大法,获得现当二益.
602佛法看人生就是说,要知道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把解脱生死轮回,当成人生最重要的事,如果这样,就算没受过教育不识字,佛陀也会称赞他是有智慧的人。否则就算有好几个博士学位,佛陀也会说他是个愚痴的人。
603《大学》说:“诚于中,形于外。”内心是什么,自自然然就呈现什么。有这个心,自然流露于语言,形诸于举动,所以,言为心声,听他讲这一句话,就了解他的动机、目的,因为他所讲的话,所显现的一定从内心自自然然的流露出来。
604凡事感恩,不论顺逆。凡事真心,诚能感人。 直言直行,无有谄曲。 奉行谦敬,不起慢心。
605 凡与人言,不谈世事。虽讲佛法,要归净土。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591~595)
591世界上有真正的朋友吗?可以说很少!因为我们的心是无常的,其实这个世界上不管精神界或者物质界,有形或无形,都是无常的。既然无常的话,就没有所谓的“真”这个字。能够称得上“真”的,就是六字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因为再好的朋友,也可能因意见冲突或是攸关利害而分道扬镳。
592救一时之苦,当以布施为要;救历劫之苦,当以念佛为先。念佛之人,身在红尘;其心魂魄,常在名号。
593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是主动的来当我们的朋友,不经过我们的拜访,也没有他人的介绍,我们跟阿弥陀佛、法藏菩萨毫不认识,可是法藏菩萨就主动的不嫌弃我们、不嫌我们门风不相对,就来当我们的朋友。所以说“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594第十八愿叫做根本愿。而其它四十七愿叫做“欣慕愿”,欣慕这四十七愿,而回归到根本念佛,如果不欣慕这四十七愿的话,极乐世界没有那么好,何必念佛往生呢?因为四十七愿的完成使得极乐世界是真的无有众苦,但受诸乐,因此就想念佛,想愿生极乐。所以善导大师就说,“四十八愿,一一愿言”。
595首先第一句,“设我得佛”,这“设我得佛”是什么意思?阿弥陀佛要成佛之前,他是先有个条件,有个约定,跟谁约定呢?跟十方众生约定。什么条件呢?十方众生能够往生成佛,他才能成佛;这个条件不完成,他就不能成佛──跟众生这样约定,而立下了这种条件,这是阿弥陀佛真正大慈大悲的地方。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571~575)
571 以五戒十善为标准来衡量我们的身口意时,会发现我们都是在犯五戒,都是在犯十恶业。从形象上来看我们是学佛人,所说的都是一些佛法的言语,所做的也是佛门中事,可是我们内心贪瞋痴,所谓“五蕴”很炽盛,在那里翻滚,有意无意之中,都会爆发出我们的贪欲心,瞋恨心,无明计较、记恨的心出来。
572 在无明贪瞋痴没有降伏之下,我们起心动念,都是从贪瞋痴所延伸出来的,既然这样的话,再怎么行善积德,都还是有无明、有贪瞋痴掺杂在里面。尤其是我们出生在这娑婆世界的众生,贪瞋痴三毒很强盛,烦恼业障很深重,善心微微,而造恶却如狂风暴雨那么强烈。所以,学佛人首先就是要“去恶行善”。
573 有的人在写自己名字的时候,都写上常惭愧某某,或者是惭愧某某。认真说起来,我们是连惭愧都没有,能够称为常惭愧的,印光大师他就够格,他们那一种是祖师的根性。而我们是没有的,所以我们要有这一种认知,不然地话就会以凡滥圣,把凡夫随便称为圣人。
574 可是肉体存在的一天,就是凡夫存在的一天。因此我们不能骄慢地说:「我是菩萨。」你是凡夫不能这样讲。不过我们是凡夫,难免会有骄慢的心,这个时候怎么办呢?还是「乃至十念」的念佛,所以「念念称名常忏悔」。
575 我们现在还是凡夫。只是说,凡夫而具足菩萨的格位,古德说是「凡夫菩萨格」就在这里。因为我们虽是信受弥陀的救度,但是贪瞋痴一分也没有减少;习气是会转化的,但是既然有贪瞋痴就有贪瞋痴的习气呀,甚至还会有自私自利的劣想。可是这一种众生已经不是六道轮回众生,已经是极乐世界一分子了.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556~560)
556 就好像一条鱼,已经吞了鱼钩,或已在鱼网里面,这只鱼在水里面就不会待久了,终将被人拉上来。我们既然跟阿弥陀佛结这个缘,那么我们在娑婆世界、六道轮回也不会久,几世之后,就会让阿弥陀佛的誓愿力量拉到极乐世界。所以学佛,尤其是跟阿弥陀佛结这个缘,是非常重要的 。
557 本愿法门不可讲得很杂、很深、很玄、很妙,要讲得连老太公、老太婆也能听得懂、做得到;否则不要讲,以免上违佛意,下误众生。
558善导大师也说:谤法阐提行十恶,回心念佛罪皆除。一个人一生造恶多端,曾经毁谤佛法,不信因果造作十恶业,临终时候地狱之火会燃烧过来,将堕落地狱受狱火之燃烧等种种苦报,但是只要他念“南无阿弥陀佛”,剎那间就会像大火焚烧干草一样,将旷劫以来以及今生今世所造种种罪业,当下烧成灰烬.
559善导大师说:利剑即是弥陀号,一声称念罪皆除.在所有武器中,最锐利的就是宝剑,这一支最锐利的宝剑就是“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其它都不是锐利的宝剑,都像钝刀一样,要达到效果比较困难。要灭罪赎罪,以其它修行方法都是比较困难,就只有称念这一句 “南无阿弥陀佛”最快。
560 如果从因果的道理来讲,就是所谓的“善因善果,恶因恶果,自因自果。”也就是说,自己所作的善,自己承受将来的乐果;自己所作的恶,将来承受苦果,是没有人可以替代的。这是一般的因果必然的道理,这个叫做“自作自受”。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526~530)
526还有最基本的,修行人是不妄语的,就是不随便讲话的。因为一开口的话,到底要讲什么?如果不是讲法的话,那你要讲什么?是谁在听?值得讲吗?更何况所讲是跟人家的好坏、是非有关的事,这更不能讲。
527 我们以念佛作为我们的法身慧命,念一辈子的佛,从世俗的角度看似吃亏,其实是占便宜。为什么?因为我们一辈子都有佛可以念、有佛可以靠,弥陀都护我救我,将来迎接我,可以说念佛人出入都蒙佛护佑。
528 家师上人曾言:“出家人有三关:名关、利关、色关,一关比一关困难,所以必须避免男女相处的讥嫌,万一不能,则应知守大体、有分寸。”家师语重心长,如同佛陀殷谨的垂诫,亦如亲鸾上人敏锐地对于爱欲广海、名利大山的可悲、可耻、可伤。事情不生于发生之时,乃由微而着,是故君子防微杜渐。
529 家师上人亦常告诫说:“出家人应以法为重,如果为了某一个人而失去了广大的信众,便是法门的罪人,愚痴的行为。”此语慧净至今顶戴奉持,不敢或忘。
530 佛光就是佛的念力,佛有念力,我们凡夫有没有念力?凡夫也有念力。当然跟佛不能比,譬如说念力强的人,在路上走,他如果专心一意地呼唤前面的某某人回头过来,对方就不知不觉地回头过来。这就是念力很强。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521~525)
521 求而应求法之缘,慕而应慕道之友, 报而应报佛之恩,谢而应谢师之德。
522 净土法门的根本就是愿生心,没有愿生心,一切就都免谈。
523 在背后说对方的点点滴滴,那表示你还没有体会到弥陀对我们的爱,还没有触动到自己的心,不然的话,那些计较是非的言词根本就讲不出来。
524 人家会对我们怎样,等于是我们对人家怎样。
525 「对修行人来讲,一切都是自己的错。」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516~520)
516我们都是凡夫,都有过失都有贪嗔痴。我们自己有过失的时候,很怕人家知道,因为羞于对人更怕人家批评我们;因此我们也尽量不要去看他人的过失,晓得别人有什么过失,也避而不谈,甚至在心中将它忘掉,当然更不应去探求他人的过失、罪咎,若能这样,无形中对自己的德行也会有很大的增长。
517别人不可宽谅他,那我们可以宽谅,是因为阿弥陀佛宽谅了我们,阿弥陀佛包容了我们。想一想,我们是怎样的一位众生,这一颗心可以说是很卑贱、很污秽、很肮脏、不可告人、无地自容的,阿弥陀佛一点都不计较。如果体会到弥陀这一种慈悲的话,我们面对所有的人都会去包容他、原谅他。
518 领受弥陀的救度,不知不觉就会自信教人信,那个时候才会感觉到自己的缺乏,那怎么办呢,要多看善导大师的书,同时多听听这方面的录音带,能够加以思维,丰富地领会念佛往生的道理之后,再给人家讲就比较会有内容。同时还要观察对方的根性,能不能接受,他接受的可能性有多少,我们就要斟酌了。
519要充实自己,唯有一个会游泳的人,才能去救沉溺在水中的人,如果自己不会游泳,当然既谈不上救人,反而须要人家来救我们,我们自己必须先受益,得到受益之后,不必克意地,它自自然然就会影响到别人,自利利他,唯有自利才能够利他,也唯有真正利他才是自利。唯有自己信受之后,才能使人信受。
520 有我们这个身体,就是业报之身,业报就是过去的业。所以我们这一辈子出生在哪个地方、身有多高、有没有智慧、将来会读到那个学校、甚至所做的事业、所领的薪水是多少、跟谁结婚、生多少个孩子、健康不健康,这个跟过去世都有百分之百的关系,都是延续过去世而来的。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486~490)
486 不敢接受弥陀的救度,对弥陀怀有那一种观念,等于是拿一把小刀插在弥陀胸膛上,那是一种自力念佛心态。他力念佛一概不讲那一些,就是以我们本身这一种根性去念佛,不管你念得能一心不能一心,不以这个为目标为标准的,是领受弥陀救度而去称念这一句名号,你念一声也往生,念百千万亿声也往生。
487归依佛法僧三宝的简要内容,归纳言之:佛,十方世界都有佛,十方诸佛中我们进一步要依靠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法,要进一步专修净土法门;僧,就是选择亲近专修净土法门的出家众。
488 这一句名号是涅槃的主体,万善的功德统统在这句名号里面,阿弥陀佛累生累劫所修的点点滴滴的功德,都容纳在这句名号里面。宇宙当中有什么功德,这句名号没有的?所以这句名号有很惊人的大功德、大力量。这句名号的大功德、大力量一句一句地贯入自己的阿赖耶识里面,便能转自己的业。
489 读诵不懂经义《无量寿经》在说弥陀的救度,可是我们诵了几千遍还不晓得弥陀救度是什么,这一句六字名号来源,它的原理统统不懂得,枉费了释迦牟尼佛出世本怀,也辜负了阿弥陀佛五劫思维兆载永劫的苦行呀!阿弥陀佛都在那里伤心流泪,他站在那里十劫,手伸了很久,就是为了呼唤我们、救度我们。
490 弥陀的光明,永远摄取不舍。弥陀的功德,纳入我心,弥陀的光明,摄护我身。我在弥陀光明中,弥陀在我的信念中,我入佛心,佛入我心。如火烧木,一体不离,我与弥陀共起卧,共出入,成为“我苦恼弥陀苦恼,我安乐弥陀安乐”之佛凡一体之身,虽是凡夫,却位同菩萨。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466~470)
466知见不同,不可同负一轭,故四种恶友本应远离。这不可以“业力显现”论,也非学佛人慈悲不慈悲,这是根本性的知见问题,及放浪形骸的行为。何况既不能改,岂可再亲近?古德言:“宁与善者为敌,不与恶者为友。”且一粒老鼠粪,会害一锅饭。故大师有四得十三失的严正之诫,末世我等应奉为准绳。
467 俗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之谚,亦有“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之语,祖师亦有“不可亲近非同行善知识”之戒,何者?往生之事,是何等大事,岂可随缘逐队,妨碍大事?
468 人心生一念,天地悉皆知,善恶若无报,乾坤必有私。一旦无常至,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惟有业随身。 世上光阴短,地狱噩梦长,随缘消旧业,莫再造新殃。爱河千尺浪,苦海万丈波,欲免轮回苦,及早念弥陀。
469 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人有诚心,佛有感应,有福之人,可逢上智。
470 一句话说:「过年是通往地狱、接近地狱的一个里程碑。」这句话对于没有学佛、念佛的人确实是如此。人自从出生下来,过了一天,生命等于减少一天,也就接近地狱一天;可是如果是念佛人,他的生命固然减少了,但却是一天一天的接近极乐世界。因为念佛人,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401~405)
401文殊、普贤这两位菩萨,不是小菩萨,是大菩萨、等觉菩萨,也是释迦牟尼佛两边的胁士,代表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跟愿行。这两位大菩萨求生极乐世界,就表示释迦牟尼佛最终是要弘扬阿弥陀佛救度的法门。
402 如《阿弥陀经》所说的:彼佛寿命,及其人民,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及其人民」,是指极乐世界的菩萨。极乐世界的菩萨从那里来的?就是从十方世界──包括我们所往生去的。所以我们现在愿生极乐,专念名号,现在就是极乐世界的菩萨之一了。
403 《华严经》最后最重要的一品,就是〈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是一位等觉大菩萨,他最后的目的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自己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也引导华严会上四十一位法身菩萨,一起归向极乐世界。所以普贤菩萨的发愿偈说;「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剎。」
404 文殊菩萨的目标,他修行的结果,最后也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有一部《观佛三昧经》也介绍文殊菩萨的发愿偈说:「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剎。」文殊菩萨发的愿跟普贤菩萨一模一样,就是要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
405 《阿弥陀经》说: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善导大师于《观念法门》解释说:若不依此证得生者,六方诸佛舒舌,一出口以后,终不还入口,自然坏烂。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96~400)
396 在念佛中,也念佛,也有妄想,念佛妄想、妄想念佛,互相交杂,但是没关系,我们只要把这句佛号一直念下去,不管是杂念或妄想,都不能阻碍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因为一个修持净土法门、愿生极乐、专念名号的人,平时就已经在阿弥陀佛的光明摄取当中了。
397 我们念佛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发觉自己有妄想杂念,是正常的、自然的,不用烦恼,因为这不会阻碍阿弥陀佛对我们的救度。就好像我们走在路上,身边有熙熙攘攘的人群和车辆,可是没关系,我们还是一步一步走我们的路。
398 每日功课,不管几次,都全部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弥陀全德成名,以名摄物。一句弥陀,功德已满,何所不足,须待外求?何况往生极乐净土,非靠自力,乃全靠他力。
399 若自行之外,尚欲化他,则可量力研读有关经论。否则,层出不穷之书於已何涉?往生之后,三明六通,百千法门,不求自证。现在纵能背诵千言万语,临终一句难凭,唯佛是赖。
400 净土是弥陀诸佛所居处,凡是念佛人,都是净土眷属,都是「如来净华众」,又,「打招呼是心跟心的桥梁」,碰面时「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大经》语)的打一声「阿弥陀佛」的招呼吧!「阿弥陀佛」是我们的金字招牌,有此招牌,出入蒙福,无不吉祥,无不灿烂,所到之处,皆带来喜乐与平安。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86~390)
386 所以就把自己当成愚痴的人,就算有智慧、根器高,也要降下看成根器低,什么都不会,纵然有十八般武艺,也要置于无用武之地。为什么?因为这句名号都具足了!在太阳光之下,如果还能看到蜡烛、日光灯的光亮,表示我们还在黑暗的房间里面。
387我们念佛也不要怀疑:念佛时有烦恼、杂念,这样能往生吗?照样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十方众生根机千差万别,何况所谓「凡夫」的定义、内涵是什么?就是烦恼、妄想、杂念。差别只在于妄想多少而已,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如果念佛就没有妄想,这样的人,也就不一定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
388念佛人:一、 常思地狱苦,使心有所畏惧;常思极乐乐,使心有所冀慕。 二、 信受弥陀救度,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终生过「忆佛念佛」的生活。三、 现生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临终预知时至,自在往生。
389念佛人在一起,没有其它的语言,都是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句万德洪名。因为知道这个世界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造罪、造业,一切都是戏论,所以一切都将成空。唯有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是真理,是真实,不是戏论,有绝对的价值。
390 乃至十念,就是从此之后我们有一天的时间就念一天的佛,有两天的时间就念两天的佛有七天的时间就念七天的佛;如果七天寿命到了就往生极乐世界,如果寿命延长若八日就念八天的佛若八年或者八十年,就尽一辈子都专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需要假借其它的法门来回向,当下往生的功德都是具足的。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76~380)
376 他力他力完全靠他力,而且是绝对靠他力纯粹靠他力。我们往生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现世的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也是靠南无阿弥陀佛;甚至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成佛,也是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叫做绝对他力纯粹他力不靠我们本身的功行。所以从生前以至往生极乐世界以后,通通靠这句南无阿弥陀佛。
377 「念佛」是因,而「成佛」是果,就是这个关系,所以法照大师说: 念佛成佛是自然。
378一个修行人不为名、不为利、不为人家的赞叹,只是纯纯粹粹的老老实实的为自己的生死轮回预作准备,其他的是都虚假的,到最后都成空,所以愿做一个静默往生人,是非常有智慧的。
379 所谓「乃至十念」,并不是只要十念,不是的,乃至十念是显示「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十念,乃至一声一念」的念佛。阿弥陀佛就是以乃至十念来给十方任何众生,产生「念佛就必定往生」的信心。
380 所谓“千句经文,不如一句佛号”,诵《阿弥陀经》有功德可以超度祖先、消除业障免除灾难,但还不是它最主要的功德。因为经典就像一张地图,也是地图的说明书,我们看了说明书也查了地图,晓得目标和方法了,就应直接整装上路往目标前进,而不止停留在诵经。诵经能超度,更进一步念佛更能超度.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56~360)
356 念佛法门极其简易平常,不可好多、好杂、好深、好玄、好难,或寻奇觅巧,欲与人不同;否则如羊走迷,必入歧途,遭受蒙骗,将再度沉沦,不得往生,因为这些皆非往生之因。
357一个人如果生死心迫切,罪恶观深的话,自然会依靠阿弥陀佛。好像沉溺大海中的人,旁边有个救生圈,唯有这个救生圈是生命的依托,否则就会被溺死了,你一定会紧紧抱住救生圈。所以生死心迫切又有罪恶观的话,这句佛号会不念而自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大事未明,如丧考妣;大事已明,如丧考妣。
358我们这个法门是「平生业成,往生决定」,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他所展现出来的念佛是「念念不舍」,绝不会认为我已往生决定,今后不用念佛或不用多念佛。一个念佛人,他既然走在白道上,一定是前进不退,相续不断的念佛、念念不舍的念佛。念佛就是他的生命、他的全部。
359 所以,只要专一、虔诚、老实地念佛,长寿无病往往不求自得。 念佛人安份守己、安贫乐道、知足常乐,所以本身会感觉只要三餐不缺、身心康宁,在他的心目中,没有比这更富贵了。所以,一个念佛人,世间的所谓五福自然临门。
360一个修行者,他的心很寂静,是在安详喜乐之中。而一般人往往闲不住,愈闲愈无聊,愈寂寞愈感觉郁闷,对一个修行者来说,这正是体会真如清净自性的时候;对念佛人来说,正是专心清净念佛的时候。在静静念佛之中,就能体会寂静的法喜,有了那种法喜,以后就会更想要念佛,而且气质会改变 。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46~350)
346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的结论说:「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无论讲信、讲愿、讲行,最后都要归入行。当我们信受弥陀的救度,极乐世界就是为我而设的,就是我的家,是属于我的;当我们信受了弥陀的救度之后,还需要常常起这个念头吗?不用了此后就是专称这一句弥陀名号。
347「念劫一如」,一念就是永劫,永劫就是一念;你作得生想的这一念,是存在心中永远不变的,等于是时时刻刻都有作得生想。我们的愿生心是存在阿赖耶识田中的,至诚恳切愿生极乐世界的愿生心存在着,不必一方面念佛,一方面还要起个作愿生想的念头,再起心动念「我要往生,我要往生」不需要这样。
348就像藕益大师所讲的每天持续地只念一句佛号,不念第二句。当然能往生。但是我们要了解藕益大师的用意,藕益大师是要劝导人信受愿生称名的容易性,而不是说只能念一句,不可以念第二句。若有信受弥陀救度的话,他是不可能只能念一句的,我们看书、听话要了解作者的原意,不然就成为依文解意了。
349 一个人只要是在有事无事的时候,都专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于世无求、与人无诤、凡事不起瞋心,这样往生就会比较平顺。如果在临终的时候瞋习又起,就会有痛苦的障碍。当然愿生心不变,临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就会示现,只不过当下还是在瞋心当中。但阿弥陀佛一示现,瞋心就消失了。
350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阿弥陀佛的光明,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摄取、保护念佛的众生。现在看着他保护着他,临终时就显现来接引他。《无量寿经》说:「其国不逆违,自然之所牵」,愿生弥陀净土,专称弥陀佛名,自自然然的就会让你往生极乐世界,这是愿力自然,自然如是因、如是果。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41~345)
341因为我们凡夫的心中,自然的是妄想杂念,是烦恼强盛,不会说我心中都在默念佛号。所以最好是金刚念。经典上说:「心若无力,以口来扶」。心如果不在这一方面的话,就用口来提醒这个心。所以我们就用金刚念来提醒这个念佛的心。
342我们有多少时间,就念多少佛。因为我们有时间而不念佛,那一定是闲言杂语,一定是妄想杂念,一定是念世俗,总归一句,不念佛就一定是念业。但是十方众生,根机各不一样,根机好的人,他一有时间他就会融入念佛当中,以念佛为他的生活,以念佛为他的法喜,而且在念佛的时候,比较没有妄想杂念。
343 阿弥陀佛 ,无时不在 ,无处不在 ,无所不知。阿弥陀佛 ,常在我旁 ,调摄着我, 等待着我。若我回心, 忆佛念佛, 弥陀与我, 感应道交。现世护念, 临终接引, 眼前事实 ,岂能不信。
344 善导大师说「一向专称弥陀佛名」,专称的意思就是,今天有时间就念南无阿弥陀佛,明天有时间还是专称弥陀佛名,因此专称是一辈子不改变的,如果有改变就是不专,不专就会改变。愿生也是一样要真的愿生不是假的愿生。善导大师提出「三心」「四修」「五念」,我们如果专称弥陀佛名就通通具足了。
345 只要是专称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不杂修杂行,不管他念多念少,精进或懈怠,就都是平生业成。若他觉得自己有时间而没在念佛,会有一种惭愧心,所以,不管任何的境缘,只要能够念佛的时候,他就会尽量去念。我们众生多属低劣懈怠的根机,所以就一方面心怀惭愧,培养成念念不舍的念佛习惯。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36~340)
336既不谈一些闲言杂语,人我是非,也不去计较什么顺逆苦乐,称讥毁誉,不想出锋头,有事没事,都是南无阿弥陀佛,人家赞叹我们也是南无阿弥陀佛,人家鄙视我们也是南无阿弥陀佛,始终他的心中只有南无阿弥陀佛,除了南无阿弥陀佛,其它都置之度外了,这个就是无诤念佛,也就是真正的老实念佛。
337念佛一法,行住坐卧, 时处诸缘, 悉皆不妨。信口念佛,身是道场,任声称名,与佛同在。随闲随忙, 不忘念佛, 念兹在兹, 动静一如。念佛愈熟, 处事愈明, 念佛心净, 净则慧生。
338早晨有三静:第一心灵宁静,第二空气清净,第三环境安静。涅槃之乐就是佛的乐,佛就是没有妄想杂念,祂处在空的境界当中,空的当中有大乐,空就是寂静。早晨的心是最接近佛性的,因为昨日种种烦恼,经过一夜的睡眠,已经沉淀下去了,维持那一种寂静的状态去念佛,就会让我们更契入念佛的法喜.
339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那要怎么养成呢?就是一句话,十个字:「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在还没有上班、工作,还没有动脑筋思惟这一天要怎么规划,就先念佛,肯定这一天就有弥陀的加持,就能够遇到好因好缘。
340我们念佛完全都靠阿弥陀佛,不靠我们。往生是阿弥陀佛来接我们,所以我们只要负责现在的念佛。有定力没定力,或定的深浅都不管,有定力是靠阿弥陀佛,没定力也是靠阿弥陀佛。临终是靠阿弥陀佛接我们去极乐世界,不是靠我们的定力去极乐世界。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31~335)
331老实念佛人即是不讲理论学问,不谈闲言杂语人我是非,不计称讥毁誉苦乐顺逆,也不爱攀缘不爱炫耀,既不突显个人,亦不装模作样,只是安份守己,安于念佛守愚念佛,有事无事一句佛号常挂心口,做好自己本份的事,也默默协助他人。这样的念佛人,往往预知时至,顺利安然自在庄严地往生极乐净土。
332一个修行者,他的心很寂静,是在安详喜乐之中。而一般人往往闲不住,愈闲愈无聊,愈寂寞愈感觉郁闷,对一个修行者来说,这正是体会真如清净自性的时候;对念佛人来说,正是专心清净念佛的时候。在静静念佛之中,就能体会寂静的法喜,有了那种法喜,以后就会更想要念佛,而且气质会改变 。
333 所以就把自己当成愚痴的人,就算有智慧、根器高,也要降下看成根器低,什么都不会,纵然有十八般武艺,也要置于无用武之地。为什么?因为这句名号都具足了!在太阳光之下,如果还能看到蜡烛、日光灯的光亮,表示我们还在黑暗的房间里面。
334他的生命投入弥陀怀抱,他一生当中是以念佛往生为最大的事,他的事业他的三餐是为了念佛往生而服务的,不是念佛来服务他的事业他的工作。一天可以固定念多少佛号,或者是念多少时间,这样的话,肯定往生的时候都很顺,都很顺利安然的往生,甚至能预知时至。
335 所以称念这一句名号,不管我们至诚恳切的称念也好,以漫不经心的方式也好,或者是以音乐娱乐这一种表演方式也好,都能达到效果。就像药物,尽管你不知道药的名称、功能、药效,也不管你是自愿吃的,还是被强迫的,只要吃下去,药就会在你身上产生效果 ── 这一句名号,就是有这样的功能。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26~330)
326「念念不舍」,时刻把这句佛号挂在心中挂在口中,把念佛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使念佛生活化,生活念佛化。像善导大师所讲的:「行住坐卧念念不舍」,行住坐卧念念不舍就包括「时处诸缘」。若归纳起来,念佛不是专念就是散念,不是散念就是专念,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事情,都可以念的。
327净宗行人,不可寻奇觅巧,喜好别异;应该平凡、平常、平实、平淡,一心念佛、安心念佛、息心念佛、老实念佛、守愚念佛,轻松自在念佛、心无挂碍念佛、行住坐卧念佛、时处诸缘念佛、念念不舍念佛,欢喜则欢喜念佛,烦恼则烦恼念佛。总之,唯应【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328 初学的人,往往还是攀缘于色声香味触法,要他专心攀缘在这句名号比较不可能,所以要经过培养温养的过程,所谓熟处转生,生处转熟,我们出生以来最熟悉的就是贪瞋痴,就是五欲,最不熟悉的就是道,就是念佛,我们就要把它转,要怎么样转呢?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规定一天当中要念多少的佛。
329我们是怎么样的根机,就以这样的根机来念佛,这就是老实。净土宗的特色就是本愿称名,不是三学念佛,也不是六度念佛,是称名念佛。称名念佛本身,就合乎弥陀的本愿力。
330我们这个法门既高深又平常,只要起心动念都念这句名号,就可以了。因为名号就是阿弥陀佛本身,名号就是所有功德的结晶,一旦称念,所有的功德就容易得到。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就是要将自己看成很平凡,念这句名号,就是很平淡、很平常、很平实来念,不要好奇、好巧、好玄、好妙。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21~325)
321有关「摄心念佛」,印光大师有讲述几个步骤:第一是至诚恳切,如果至诚恳切的心还不能使自己摄心念佛的话,就用摄心及谛听的办法──「念从心起,音从口出,声从耳入」,让它成为一贯;如果还没办法摄心,就用「十念记数法」,「十念记数」的念佛就包含前面三个层次了。
322一个专念弥陀佛名,愿生弥陀净土的人,有着恭敬恳切的心,自自然然心就比较收摄,但是,再怎么样的收摄念佛,也只不过没有粗的心识的念佛,识神还是纷飞的,我们要了解我们是这一种根机的凡夫,而阿弥陀佛正是要救度我这样的众生,如果能够这样理解的话,念佛就会有法喜。
323 有句话说:「熟处转生,生处转熟」。「熟处转生」是说我们对妄想杂念本来就非常熟悉,就将它转为生疏;而我们并不是一出生就会念佛,对念佛较生疏,就将他培养成习惯。这样生转熟,熟则生巧,习久成性,自然就成为个性、习惯。脑筋不动时,就会不假思索生起念佛,心就会在佛号上。
324有的同修说:有空的时候没有想到要念佛,偶然念佛了也很涣散。这就是没有恳切的心,也就是说生死心不恳切。如果处于下品下生那种境界的时候,他一定会至心令声不绝去具足十念,念南无阿弥陀佛。学净土法门的人生死心要恳切,恳切到把我们现在就拉到临终,把我们的身份拉到下品下生而念念不舍。
325 有人会认为我不一定要固定数目,或者固定时间,或者要张开嘴巴念,因为我心中都有在默念佛号。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因为我们凡夫心中,自然的是妄想杂念,是烦恼强盛,不会说我心中都在默念佛号。所以最好是金刚念。经典上说:心若无力,以口来扶。心如果不在这一方面的话,就用口来提醒这个心。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16~320)
316 最好的方式是静坐念佛,因为早晨有三静──心很宁静、空气很清净、环境很安静。怎么心宁静呢?经过一个晚上的睡眠,昨天的烦恼、妄想都已经沉淀下来,也睡饱了,那种心境最接近我们的佛性。我们的佛性是很空灵、没有杂念的,所以心很清净、很宁静。
317 静坐念佛,找一个感觉比较舒适的地方,房间、床铺上都可以,只要你坐下去安稳,眼睛闭起来,或者是三分目,在心中默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可弥陀佛……。一句一句,不快不慢,清清楚楚;十分钟、二十分钟、半个钟头,随自己的时间,这是静中念佛。我们一天的生活从念佛开始。
318 当我们坐在这里念佛的时候,闭起眼睛,收摄六根,摄心专注的十念计数念佛。这样的话,妄想杂念就会减少,当妄想杂念减少,寂静的心出现的时候,就会体会到法乐,此后会很喜欢念佛,很想听佛号的声音,而不再想听一般的流行乐曲,因为不相应于那一种了。所以,有法乐渐渐就不会喜欢世俗之乐.
319念佛有四种方式:一种是大声念,张开嘴巴大声念,大家都听得到;一种是小声念,也是张开嘴巴出声音念,只是声音比较小;另外一种也张嘴念,但不出声音,这是金刚念;还有一种是闭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11~315)
311正身!端坐!闭目!专心!念佛!开怀畅念!要字字清楚、句句明朗,声声圆润浑厚、铿锵有力。不急不赶,但也不拖不拉。同修能盘腿,就尽量盘腿端坐;时间久了,腿会麻、会涨、会酸、会疼,那是因为我们全身都有气血在流动,盘腿时间久,气血流不过去,但还是要流过去,所以会有酸麻疼的现象。
312端坐念佛要领:「松」和「静」坐的时候,能盘腿就尽量盘腿。虽然盘腿,这个身体还是完全放松的。端坐静坐,掌握两个要领就可以了:就是「松」「静」。身体放松,都不执着,不抓住,这叫做松,完全放松。端正坐好这个身体就不管他了;心念完全依着这一句佛号,一句接一句这个心自然就静下来了。
313念的时候嘴巴尽量要张开,所谓「开怀畅念」,怀就是心怀,要把心打开;有时候心打不开,就需要用嘴巴来带动。所以称念的时候嘴巴尽量地张开,就像净宽一样,他念佛时嘴巴都张很开。嘴巴张开有什么好处?可以让我们全身全灵都投入这一句名号,让我们念起来较有精神,而不易打妄想,或者起昏沉。
314闭目专念──当正身端坐之后,即应闭目专心,称名念佛,不需作任何观想。嘴巴张开,声音宏亮,字字清楚,句句明朗。既不左顾右盼,也不心猿意马。
315所以我们在这里念佛,尽量采取盘腿的方式,一盘腿,就端正坐好,身体就放松了,心就专一在佛号上。不知不觉的身体就很端正,也比较没有杂念;没有杂念,身体也会比较端正;这是互相影响的。希望以后我们念佛,尽量以这种方式去念。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06~310)
306 就是用耳朵听,不管你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也都用耳朵听,也就是所谓的「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这样一个循环。因为专注在自己念佛的声音,自然旁边的声音,谁来谁去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因为自己的心有一个对象,而且是专注这个对象,这个叫做「摄心谛听」。
307一方面出声念佛,一方面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心中最好是「十念计数」。这样眼睛闭着、口念佛号、耳听自己的声音,心中专一地计数,这就是「都摄六根」。当然,阿弥陀佛本愿的救度,没有丝毫的条件,未必非得「都摄六根」才能往生,只要「众生称念,必得往生」。若能专一,岂不是更觉得有法喜呢?
308十念计数,如能计得清清楚楚,没有杂念,不知不觉中我们的上身就会平直端正,因为身心是互相关联的。如果我们的心稳定,气血也就稳定了;如果心寂静,气血也就畅通;气血畅通,上身就会自然平直。如果身体弯曲、头垂下来了,就表示,若不是昏沉,就是一面念佛一面想这想那的有杂念了。
309当专心念佛时依然妄念纷飞,则可用「十念记数」法。在心中记一至十句数,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十句再十句,十句再十句。念得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随快随慢悉皆无妨;不但去妄最能养神。若十句难记,可用三、三、四之法,即三句、三句再四句。
310不过,如果想在念佛时让妄念少一点,并不是没有方法;方法就是在我们念佛之前强调的那几句话:「正身、端坐、闭目、专心、念佛、开怀畅念!」 就是说,我们念佛的时候,身体坐端正,眼睛闭起来,自然会收摄六根门头。因为眼睛没在看,心就不动;心既不动,耳朵也较不受外界声音的影响。
慧净上人法语汇集
(301~305)
301念佛方式有: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四种。平时我们以金刚念为主,金刚念就是动嘴唇不出声音,自己听得到别人听不到;因为金刚念比较不累,可以从早到晚的长久持念。
302 金刚念只是动嘴念不会累不伤气,又没有默念的缺点。如果我们以为心中有在默念佛号,而其实往往都没有在念佛,那就自然而然会落入妄想杂念中,所以我们要动嘴唇念,以动我们的嘴唇来摄住我们的心。因此我们平时最好养成动嘴唇念佛的习惯,走路也好工作时也好在家里也好……都动嘴唇念佛念成一种习惯.
303 金刚念就是只动嘴巴,自己听得到,别人听不到,默念是也没有声音、也不动嘴巴,心中暗念,别人不知道(动嘴巴人家还晓得)。这四种念佛当中,随自己调配,其中以金刚念最能细水长流、持续不断,最轻松,最恒久,因为大声念不可能长久,默念,有时候都念妄想了,唯有金刚念最能维持长久。
304 另外一种是专心念佛,当我们没有在做其它的事情时,没有在动脑筋,没有在想事情……等,在这空闲的时候,专心念佛,一字一句,都很清楚,这个时候称之专心念佛。因为我们坐在这里,不用做事情,身体静坐不动,闭上眼睛,只听自己念佛的声音,称为专心念佛。
305要想念佛的时候比较清净、没有妄想杂念,也有方法,方法就是以十念记数达到「摄心专注」:垂睑敛目,十念记数,这样就比较能够专心。当然还是不能完全没有妄想杂念,但是比较粗的妄想杂念就没有了,如果有粗的妄想杂念的话,十念记数就记不清楚。所以我们念佛尽量都是以这种十念记数。
慧净上人法语集《四》300-700 慧净上人法语集《四》300-70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