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怎样治好你的选择困难症? 百岁奶

怎样治好你的选择困难症? 百岁奶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4-12-30 17:39 被阅读0次

知识点一:怎样治好你的选择困难症

每个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选择困难症”,那些决策高手们,也不能例外。

大多数决策场景,都是做选择。没选择吧,焦虑;选择多了,更焦虑。

比方说你去买手机,选了iPhone,又觉得华为也不错,再看看小米,感觉性价比真动心,结果比来比去,下不了手,搞得心烦意乱。

有人开玩笑说,哪有什么“选择困难症”,还不是因为穷?就像买衣服买包,没钱才纠结于到底选什么颜色,有钱干脆一样颜色买一个。

那也没用。第二天出门儿还是焦虑:到底选哪个颜色的包出门呢?

为什么你我都有选择困难症?

原因大约有两个:

1.害怕错过;

2.想要最好。

这两个原因,分别有两个名字,一个叫FOMO ,一个叫FOBO。

FOMO,也就是 “错失恐惧症” (fear of missing out)。比方说,你在网上要选个充电宝,好不容易选好了,装进购物车,买单之前还是很心烦,总是会想,会不会有哪个更合算的被我错过了呢?

FOBO,就是“更佳选择恐惧症”。 即(fear of a better option)。 例如你装修时好不容易挑了一种地板。铺好之后,怎么看都觉得似乎有点儿遗憾,然后心神不宁。

按理说,做决策的时候尽量追求更好的选择,这也没错啊。问题是,选择困难症患者为此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买一个几十块钱的东西,逛几个小时淘宝,犹豫来纠结去,浪费时间,消耗精力,不值得。

选择恐惧症甚至会影响到我们的正常生活。还是说装修选地板吧,你去了别人家一看,哇,这可比我自己选的好多了。回家之后怎么看怎么不舒服,寝食不安,人生都变得灰暗了。

在工作上,选择困难症患者的麻烦可就更大了。你想想看,工作上的很多重要事情,就是做选择,尤其是管理者,你必须做决策,决定要哪个方案、不要哪个方案。假如你有选择障碍,就很难升迁。

幸好“选择困难症”是可以被治愈的。一整套既好玩儿又有效的决策实战框架,称之为“快速决策5不法”,不是的“不”,而不是步骤的“步”,专门用来对“选择困难症”说“不”。

第一“不”:这个决策是我一定要做的吗?

人是一种条件反射的动物。几个按钮摆在面前,总是情不自禁地要选一个按按。

但事实上,对选择说“不”,也是选择的一种。

十几年前,网购还没现在这么发达,经常去香港逛电脑城,买一些奇奇怪怪的数码产品。有次一个朋友跟我一起去,我看中一样东西,正打算买,他问我:这玩意儿有啥用?

这下子可把我问住了,眼前这个数码产品充满黑科技,但买回去还真没太多实际用途。

于是我放回钱包,继续往前走,又看中一个好玩儿的东西,还没等掏钱呢,我这朋友又问:这玩意儿有啥用?

那次逛街太打击人生了,到头来,我啥都没买。痛苦地发现了一个真相:自己热爱的数码产品,极少能够经得起“这东西有啥用”的拷问。

这个现象,心理学上的解释是“动机层面的无目的”。

看似你在做选择、做决策时很焦虑,其实是你在动机层面,根本没想明白自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尤其是在算法时代,在网上闲逛,被“货找人”的模式驱使着,只想着买,而忘记了问自己:你要的到底是什么?是用来解决什么问题的?你是否真的需要?

第一“不”,是对选择说不。也就是说,这个决策我根本用不着做。对自己压根儿没用的选择,你可以整个抛弃掉,有啥好害怕的?说个“不”字,一身轻松。

但是,假如你仔细思考后,发现不能说“不”,也不要急,那就进入第二“不”。

第二“不”:这个决策我能外包吗?

有些决策和选择,交给别人做更好。尤其是一些专业上的决策。

在加拿大生活,有一种说法:假如你想生活得简单轻松,你只需要有一个靠谱的会计师、一个专业的律师、一个好的家庭医生、一个高效的银行经理。

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生活中的大部分决策,交给这四个角色,就OK了。

当你遇到一个难做的选择时,可以想想自己身边这方面最专业的是谁,然后外包给他。

但是,有些事情的确可以放手给别人干,但你自己也必须参与监督。

第三“不”:这个决策风险大吗?

决策是面向未来的,有不确定性,所以就会有风险。

但是,风险有大有小。就像俗话说的:“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在做决定前,可以先确定风险等级:到底是高风险,低风险,还是无风险。

先看无风险。去电影院看电影,看到有两部片子都是自己喜欢的,那该怎么办呢?这类决策,无所谓对错,而且不管选择哪个,也谈不上什么风险。

但我还是有选择困难症啊?

很简单,以后随身带个硬币或者骰子,当你遇到那些无风险的选择,就抛硬币或者扔骰子来决定。正面的话选第一部电影,反面就看第二部。

对于低风险的决策,例如决定去哪里旅行,住什么酒店,这些选择,选错了可能会心烦,但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过阵子就忘记了。

面对低风险决策,选择困难症患者可以服用“随遇而安药”。

把人生看作一场旅途,有点儿“有惊无险”的小插曲,好过一马平川。

这样是不是就只剩下高风险决策了?

第四“不”:这个决策能拖延吗?

这一“不”,听起来有点儿怪,难道“拖延症”能治“选择困难症”?

一个围棋高手的高级战术:脱先。

围棋爱好者刚入门的时候,下棋喜欢纠缠在一起,从一个角落互相杀,一直蔓延到整个棋盘。

围棋高手呢?他们下棋似乎很跳跃,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他们有时候会在一个局部战场突然不搭理对方,放下不管,把棋下到别的地方去了。

这就是“脱先”。

“脱先”有什么好处呢?这种战术,能够让棋手不被对手牵着鼻子走,而是着眼全局。

当年微博大战,新浪微博拔得头筹,别的几家公司也纷纷跟进,包括腾讯,但都跟得很辛苦。

没多久,微信崛起,腾讯就在微博这个局部战场“脱先”了。因为在马化腾看来,新浪微博对腾讯的社交领先者地位的威胁,已经被微信化解了,用不着在微博上死磕。

“脱先”,就是先把问题稍微搁置一下。

有些问题,会随着更大问题的解决,而自然得到解决,就像上面说的腾讯的例子。

有些问题,条件还不够成熟,处于变化当中,暂时搁置一下,没准儿还会发现新的妙手。

这里要注意:有些问题,你拖了也不会有什么好转或者意外惊喜,那就趁早干掉。例如还信用卡账单,或者是向女朋友道歉。

总之,有些决策,即使是高风险的,其实你也可以采用“脱先”战术,争取更多时间,掌握主动,统筹全局,而不是纠结于局部。

假如实在无法“脱先”呢?

第五“不”:为决策设定边界。

这一“不”,是指为决策设定“时间、空间、预算、能力”方面的限制条件。

就拿围棋比赛说吧,一定要有时间限制,不然就下个没完了。

那空间限制呢?比方说你打算在父母家附近买个房子好照顾他们,希望步行5分钟能到,那你就在这个步行范围内选。要是太远,再好也不考虑。

“预算边界”在做消费决策时尤其重要。例如:你本来打算花20万买辆车,销售人员说只用加两万就能送个豪华包,你觉得没差多少钱就加了;销售人员又说,其实再多三万就能换顶配,还带全景天窗,你又动心了;这时销售人员接着说:都25万了,为什么不干脆买个特斯拉了?也才29万8起,这才差多少啊。

就这样,你一步步滑向了无边界的决策深渊。

最重要的边界,是能力边界,这是决策的红线:千万别做超出自己能力边界之外的事情,不管诱惑多么大。比方说别人鼓动你投资期货,你连期货到底是怎么回事都说不清楚,当然不能碰了。

边界不是决策的敌人,而是决策的朋友。没有边界,决策就会失控。

这个实战工具,像是一把决策剪刀,每次你只用回答“是or否”,就能把决策难题剪掉一部分。

假设每一个说“不”,会砍掉一半的决策问题,那么连续说5次“不”,就剩下1/2的5次方。

这样,真正需要你去严肃解决的决策问题,只剩下1/32了。也就是说,100个让你心烦的决策难题,经过这个快速决策法,就只剩下3个了。

如此一来,你就能够一心一意专注于真正重要而且紧迫的问题,作出明智的决策。

政治哲学家以赛亚·伯林提过一个重要观点:他把自由划分为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消极自由是一种“不做”的自由;

积极自由是一种“去做”的自由。

说“不”的自由,在当今这个鼓励积极进取的时代,被我们严重低估了。人生是一个大棋盘,我们应该跳出问题看问题,如果在一个局部把自己逼得太死,就会陷入选择困难的死局。

“快速决策5不法”,正是结合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来帮你治愈选择困难症。

当你遇到选择难题时,拿出来问自己5个“不”,大多数决策问题都会迎刃而解。长此以往,多加练习,你的“选择困难症”就会不治而愈了。

通过认识到那些引起焦虑的事物并不重要,可以缓解大部分忧虑。

知识点二:百岁奶奶,活成了一本心智长寿指南

老人家名叫格莱迪斯·麦克格雷,被称为国际“整体医学”之母。

享年104岁。她是一名印度裔的医生,主要在美国研究“整体医学”。所谓整体医学,就是把人的生活环境、心理状态、社会关系等等,全都纳入医学诊疗的范围内。但对很多人来说,格莱迪斯真正让人惊讶的部分,不是她所从事的学科,而是她本人。

回顾格莱迪斯的这一生,老人家好像有永远用不完、耗不尽的心力。

格莱迪斯1920年出生于印度,15岁跟随父母前往美国。因为父母都从事医疗行业,搬去美国后,她也进了医学院。格莱迪斯学医的时候,女性医生还很少,学院对女性的歧视也很严重,甚至连给女学生的宿舍都没有,格莱迪斯只能睡在实验室的台面上。

40岁时,已经行医十多年的格莱迪斯诊断出甲状腺癌,并第一次抗癌成功。

58岁,格莱迪斯参与建立美国整体医疗协会,并且是这个协会唯一的女性创始成员。

70岁,格莱迪斯和结婚46年的丈夫离婚。夫妻俩的诊所给了丈夫,而格莱迪斯居然又自己创立了新诊所。没错,70岁离婚后,老人家居然白手起家,再次创业了。

87岁,格莱迪斯又开启新事业,去阿富汗做医疗援助。阿富汗是世界上孕产妇死亡率最高的地区之一,格莱迪斯主要帮助当地妇女改善卫生情况,传授分娩方法。据说她走访过的农村地区,婴儿死亡率降低了47%。

90岁,格莱迪斯诊断出乳腺癌,并且第二次抗癌成功。

102岁这年,格莱迪斯写了一本书,没错,102岁写书。书名叫《早点知道会幸福的那些事:百岁奶奶的人生建议》。书里还回忆了她自己7岁时,在印度偶然见到圣雄甘地的故事,连当天的天气、街道上人们的行为、甘地当时的表情,全都描绘得一清二楚。

人这一辈子需要六种生活信念,包括相信自己存在的意义、相信爱的力量、相信自己永远不会真的孤单、允许一切发生、从万事万物中学习,以及疯狂地投入能量。这就是她所谓,知道后会幸福的那些事。

你可以感受一下老人家这个洞察力和记忆力,哪里像102岁的人?据说在102岁这一年,格莱迪斯每天还要步行3800步,出行时自己骑三轮车。

过去总有人说,巴菲特之所以成为投资界的传奇,是因为他活得足够长。但看完格莱迪斯的经历,你会发现,要想成为这种传说级的人物,仅仅是活得长远远不够,关键是,你要一直保持远超常人的心气儿,而保持这个心气儿的关键,是你要在活着的每一天里,思维敏捷,心智通透。像格莱迪斯一样,87岁能开启一段事业,102岁能写书,还能在书里分毫不差地讲述自己7岁时的经历。

而心智敏捷的长寿,也正是目前医学界最关键的课题之一,它还有个专门的概念,心智寿命。

格莱迪斯的人生经历未必跟每个人有关,但心智寿命这件事,值得所有人了解。

实现心智长寿的关键,是要延迟认知衰退。

从1990年到2010年这20年间,全世界死于阿尔茨海默病和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人数增长了近三倍,死于帕金森病的人数增长了一倍,并且这些疾病在各个年龄段的发病率都在上升。在许多发病率较高的国家,人们记忆出现问题的时间已经提早到了40岁。

阿尔兹海默病的作用机制还没完全搞清楚,过去的主流医学认为,阿尔茨海默病很大程度上是基因决定的,但现在的更新研究是,阿尔茨海默病是基因与生活方式交互作用的结果。基因这个变量目前不可控,但生活方式是可控的。

而在所有这些因素中,饮食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比如日本人,日本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是全球最长,百岁老人的比例也是全球最高,神经退行性疾病发病率也很低。再比如,地中海沿岸的法国和意大利一些地区,拥有仅次于日本人的人均寿命,在欧洲名列第一。再比如,西班牙一些地区的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病率远低于欧洲平均水平。

而这些人群有一个共性,就是有相似的饮食习惯,这个习惯可以总结为“三少四多二选择”。

三少指的是,少红肉,少糖分,少液态奶。

四多指的是,多豆类,多鱼类,多发酵食物,多绿叶蔬菜。

两选择指的是,第一,假如要摄入脂肪,首选单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一些坚果和植物油。第二,可以选择适量饮用咖啡、饮料和红酒,但要搭配餐食饮用。

这是一个笼统的总结。假如你要从心智寿命的角度出发,规划自己的饮食方案,具体应该做哪些思考?

第一,关注碳水化合物。碳水是日常最大的营养来源,只要吃对,对心智长寿很有帮助。怎么吃才算吃对?有这么两个选择碳水的方法。

一是,优先选“慢碳”。碳水的快慢衡量的是,从食用开始,到这些碳水在血液中的含量达到峰值所用的时间。用时少的就是快碳,比如糖果、白面包、甜饮料等。而用时相对多的就是慢碳水,比如全谷物、糙米、豆类等。

二是,避开铁元素。也就是选择那些“低铁低血糖指数的精制碳水”。低血糖指数不难理解,而低铁就说的是,尽量不要选择添加铁元素的碳水化合物,步入成年后,身体里过量的铁元素会提高患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

第二个方面,关注蛋白质,多吃植物蛋白,少吃动物蛋白。

这里说的动物蛋白主要是指红肉,首先,红肉中含有大量铁元素,而且人体对红肉中的铁元素比植物中的铁元素吸收得更快。其次,红肉中的蛋氨酸含量比植物蛋白高出好几倍,它对健康有负面影响。2006年,芬兰学者的一项跟踪研究发现,蛋氨酸摄入量高的人,患心脏病的概率是其他人的两倍。

第三个方面,发酵食物。

哈佛大学的遗传学博士,普雷斯顿·埃斯特普曾经提出过一个概念,叫X因素。X因素,是微生物发酵产物的统称。因为数量极大,种类极多,人们很难确定一份食物中到底含有多少这样的物质,因此埃斯特普干脆就叫它X因素。

X因素的主要来源,一是发酵食物里的各类短链脂肪酸。比如乳酸,这是酸奶、酵母面包和芝士中酸味的来源。再比如丁酸,这是黄油的香气来源。再比如乙酸,稀释后就是我们日常食用的醋。一般来说,几勺醋和一片发酵面包就能够延缓人体对糖的消化吸收过程,降低血糖峰值。

欧美长寿地区的人,食用的乳制品主要是发酵乳制品。而日本人吃的味噌,就是一种发酵大豆食物。同时,从宏观上看,摄入高发酵食物的国家,人口肥胖症发病率是摄入低发酵食物国家的一半。

X因素的另一个来源是,人体内的微生物自己生成的发酵产物。碳水化合物能被微生物分解发酵,因此,理论上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是X因素的来源。而按照哈佛大学遗传学博士埃斯特普的建议,对人体最有益的可发酵碳水是,各类绿叶菜、谷物、大蒜、洋葱和豆类等等。

埃斯特普还提醒,X因素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略的因素,一直都低估了它的影响,而这些发酵产物恰恰是延长心智寿命的关键。

长寿的意义,不是看寿命那个简单的数字,而是看,一个人健康地活了多久。这个健康,不光在于保持身体健康,大脑也要灵光。说白了,就是尽可能清醒地活,尽可能保持认知能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和决策能力。

当然,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衰退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但是,现代医学告诉我们,基因的表达是受到外在因素影响的,而其中咱们最有把握掌控的一个因素,就是饮食。换句话说,你完全有机会,通过改善自己的饮食,来改善自己的大脑。多吃慢碳,多吃植物蛋白,关注X因素,这可能是你手边最近的心智长寿杠杆。

相关文章

  • 5句话治好「选择困难症」

    选择困难症,几乎人人都有。 选择对了,皆大欢喜; 选择错了,后悔莫及。 今天分享5句话,治好你的选择困难症,也许最...

  • 治好你的选择困难症

    很多人都有选择困难症,比如今天午餐要吃什么?衣服该买哪一件才好? 前几天我骑机车出门,但其实我还没想好要去哪里,看...

  • 小猪教你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洗面奶

    在小猪身边啊,有很多小伙伴对挑选洗面奶产成了选择困难症,今天小猪就来教教你们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洗面奶。 选择洗面奶...

  • 一天看五本书是什么体验

    photo reading治好了我的选择困难症 李欣频老师说她每天至少读一本书,这样你与不读书的人一年就...

  • 选择困难症

    六句话,能治好你90%的选择困难症: 1、当不知道去还是不去的时候,去。 2、决定不了买还是不买的时候,不要买。 ...

  • 【22】写作能够治好选择困难症?

    看了很长时间,却根本没看见结论到底是什么! 一篇文章云里雾里,真是急死人了。我们获多或少都有读到过这样的文...

  • 选择困难症

    选择困难症 小朋友,你想要哪个颜色哪? 我:……(犹豫中) 小朋友,你有选择困难症吗? 我:选择困难症是个什么鬼,...

  • 劝词遍地不曾悔

    好友今天跟我讨论了关于选择困难症的人怎样做选择的事情。 其实就选择困难症来说,我觉得一般分两种情况,一类是不太清晰...

  • 五句话治好选择困难症

    5句话治好选择困难症: 去还是不去的时候, 去; 买还是不买的时候, 不要买; 说还是不说的时候, 不要说; 给还...

  • 人生不是马拉松,人生是一场接力赛……

    1.“哪有什么选择困难症,是你贪心太多” 选择困难症,好像大家都会有的症状,有时候也会调侃说“哪有什么选择困难症,...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怎样治好你的选择困难症? 百岁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kze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