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社会性动物——1

社会性动物——1

作者: 健康妈 | 来源:发表于2022-04-26 07:57 被阅读0次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一本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圣经”的经典著作——《社会性动物》。

近些年来,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因为社会中发生的许多行为和现象,归根结底是人们内心世界的外在表现。很多纷繁复杂的社会冲突,都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得到解释。

比如,曾经在网上热议的“中国式过马路”,不管交通灯的指示,凑够一撮人就能直接随大流横穿马路。这其实是一种从众心理。

再比如,2018年11月23日,辽宁葫芦岛市的韩某,他趁建昌县第二小学放学的时候,故意开车冲撞正在过马路的学生,造成了6死12伤的重大事故。而这场人间惨剧的引子,其实就是韩某由于自身性格偏执和夫妻闹矛盾等原因,产生了报复、厌世心理。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社会事件的背后,都暗藏着当事人内心世界的变化。他们受到自身和社会中某些因素的影响,形成某种特定的心理,并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直接或间接导致事件的发生。

那么,面对社会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透过现象看本质呢?或者说,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心理学特征,来提前做好预判、降低风险呢?

今天咱们就通过这本社会心理学的经典著作,来了解一下人类行为背后的基本逻辑。

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在正式开讲前,我们先来铺垫一些基础知识。研究社会心理学的心理学家很多,而不同的心理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和理解,也存在着一定区别。

比如,著名的心理学大师古斯塔夫·勒庞,曾在《乌合之众》中指出:当不同的个体在聚集成群体之后,这个群体就拥有了自己的生命、性格以及行为模式,并且会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

而《影响力》的作者罗伯特· 西奥迪尼则认为:社会心理学是描述和解释社会行为的一门科学,也是一个跨学科交流的桥梁。

但不管是哪一种观点,我们都可以看出,社会心理学家所做的研究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社会影响。

于是,后人明确给出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指,人们对他人的想法或者行为所产生的影响。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社会中的相互影响。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小故事,来加深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一名企业员工因为受到老板的批评,在心里憋了一肚子火,回到家里想看看电视节目放松心情。但是这时4岁的儿子却在自己与电视之间蹦蹦跳跳,影响自己看电视,于是他把孩子臭骂一顿。孩子受到责备之后内心很委屈,便迁怒于脚边正在和自己打闹的猫,顺势给了猫一脚。猫被踢了之后跑到街上,正好遇到一辆开过来的卡车,司机为了避让猫,却把路边的另一个孩子撞伤了。

这是一个著名的心理学理论,叫做“踢猫效应”。它原指一种坏情绪会像病毒一样在人群之中相互传染。

但是从另一角度看,“踢猫效应”也说明:人与人会在社会中对彼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也是人类具有社会性的原因之一。

好了,有了这些基础知识的铺垫,下面我们来讲第一个心理学特征——从众。

产生从众心理的原因

之前看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从众测试实验,叫做电梯测试。在一栋办公楼里,测试人员事先在电梯中安排好一群志愿者,但是要求志愿者都要背对电梯门而站,看一看真正需要乘坐电梯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结果,大多数真正需要乘坐电梯的人,在看到电梯里的人都背对着电梯门站立后,也选择了与他们一样的站立方式。

然后,测试方为了测试人们的从众程度,又给实验增加了难度。他们要求志愿者们在背对着电梯门站立的同时,开始从前到后依报数。结果和原来如出一辙,后上来的大多数人,都选择遵守“规矩”依次报数。

你看,这就是从众心理产生的威力。它能够让你在没有接收到任何要求的情况下,自动遵从某一区域内的规矩。仿佛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告诉你,和他人保持一致,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那人们为什么会有从众心理呢?

我们先来看看“从众”在心理学上的定义。所谓“从众”,就是由于受到来自他人或者群体的真实的或者想象的压力,一个人的行为或者意见发生了改变。

而产生这种压力的原因主要分为两种情况,我们分别来说说。

第一种情况,是当我们不确定自己当下的行为是否正确的时候,就会产生这种压力,从众心理也会随之而来。

比如,你在逛某个商场的时候,突然想去一下卫生间,但恰巧的是,卫生间的男女标识牌已经坏掉,你不能确定左右哪一边是男卫生间,哪一边是女卫生间。为了避免尴尬,我们往往会先停下来仔细辨识男、女卫生间。但这时,如果从左边的卫生间走出来一位男士,我们很容易就会认为左边是男卫,右边是女卫。为什么我们能够很快作出这样的判断呢?这就是因为我们受到来自他人的“压力”,产生了“从众心理”,不知不觉间就作出了和他人一样的判断。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希望在群体中逃避惩罚或者得到奖励。不过这里需要稍微展开说一下。这里的惩罚比较宽泛,包括被拒绝、嘲笑、批评等;奖励也同样,包括得到喜欢、赞美、认可等情况。

比如,平时开会讨论工作的时候,一位同事提出了一个新策划方案,让大家评估,最后举手表决。如果这时候有大部分人都举手同意,你心里即使有不同的想法,也会不由自主地把手举起来。因为其他同事们的行为给你带来压力,你觉得如果自己不举手,提出方案的同事会觉得你在故意针对他,而你不希望被同事误会。

但是如果刚开始的时候没有人举手表示同意,那即使自己心里觉得这个方案不错,我们也很难将手举起来。因为这个时候你又会觉得,大家都不同意,只有我同意,别人肯定认为我脑回路有问题或者水平不行,所以还是和大家保持一致比较好。

所以说,从众心理的一个特性,就是群体外部出现了某种“高度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自己会不由自主地想与他人保持相同的节奏。

那人们为什么要与他人保持这样的一致性呢?这就涉及到从众心理的价值与危害。

从众心理的价值与危害

我们先来说说从众心理的价值。

《左氏春秋》中写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的就是,与群体保持一致性的重要性。与群体保持一致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被他人和群体接纳。用过去的老话来说就是“人要合群”。

我们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和关系比较好的朋友、同事之间,是不是有某些兴趣、价值观存在着很强的一致性呢?因为往往是这些一致性,拉近彼此的距离,让我们能够成为关系不错的朋友。

除了帮助我们更好地被群体和他人接纳,与群体保持一致性还可以节省精力、提高我们内心的安全感。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例子,在无法辨别男女卫生间时,看看别人怎么做,自己就不需要带着忐忑的心情去辨识卫生间了。此时,从众心理就帮助我们节省了辨别标志的精力,也提高了我们内心的安全感。

然而,从众心理虽然有它的价值,但是在我们的意识中,“从众”的贬义成分还是要更高一些。人们经常会给那些习惯从众的人贴上“缺少主见、盲目服从、人云亦云”等标签。而这些标签强调的就是从众心理的危害。

在管理学上有一个理论叫做“羊群效应”,它形象地解释了从众心理的危害。羊群是一个十分散乱的群体,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漫无目的地寻找食物或者休息。不过只要有一只头羊行动起来,其他的羊便会不假思索地一拥而上,盲目跟随头羊行动,完全不顾前面是否有狼在虎视眈眈,或者其实不远处就有更肥美的草。

而这个理论之所以著名,就是因为它揭示了从众心理的普遍性,以及盲目从众背后隐藏的潜在的巨大危机。

讲到这里,相信你对从众心理已经有了一个更为整体的认识。我们可以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多观察和识别自己或者他人的从众心理,既利用这样的心理节省精力、增强安全感,又避免陷入盲从的陷阱,规避从众行为带来的巨大风险。

这节课我们主要介绍了什么是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都在研究哪些问题。接着详细阐述了“从众”这一社会心理学的特征,不仅讲到了引发从众心理的两种压力,还揭示了“从众心理”的价值和危害。

相关文章

  • 《社会性动物》(1)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要么就是低级动物,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

  • 社会性动物——1

    今天,我们开始讲解一本被誉为“美国社会心理圣经”的经典著作——《社会性动物》。 近些年来,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

  • 读书打卡D015《社会性动物》08/02

    读书打卡D015《社会性动物》08/02 读书:《社会性动物》 笔记: 今日主题:媒体对我们的影响 1、一般认为新...

  • 《社会性动物》摘抄

    1.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 那些生来就缺乏社会性的个体, 要么是低级动物, 要么就是超人。社会实际上是先于个体...

  • 第9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篇(动物行为)观后思

    1.包括动物性和社会性,人显然是一个动物和社会的合体有时候要压抑动物性服从社会性,有时候又适得其反。这点没什么好说...

  • 《社会性动物》品读心得(1)

    DAY1 从众心理 关键词: 社会心理学,群体思维,从众 要点: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影响的...

  • 《社会性动物》Day1

    导读 当今社会,心理学几乎已成“热学”。林林总总冠以“心理学”之名的出版物不断更新着书店和读者的书架。心理学不再神...

  • 熊猫书院----Week9

    精读《社会性动物》(上)思维导图:

  • 《社会性动物》

    “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离群索居的个体,要么不值得我们关注,要么不是人类。社会从本质上看是先于个体...

  • 《社会性动物》

    1.我们知道别人从众,但低估了自己可能从众的程度。 2.当需要对高度恐惧作出迅速反应时,缺乏自信的人会被恐惧压倒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社会性动物——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lc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