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无以为,上义为之有以为,上礼为之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上德的人不表现为形式上的德,因此实际上是有德的。下德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德,所以实际上没有达到德。上德的人顺应自然无心作为,下德的人顺应自然而有心作为。上仁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无意,上义的人有所作为却出于有意。上礼的人有所施为而得不到回应,于是扬着胳膊,强迫别人跟随他去行动。所以,我们从这个道理可以知道,失去了道后才有德,失去德后才有仁,失去仁后才有义,失去义后才是礼。礼这个东西,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道、德、仁、义变得淡薄时才出现的,当然就是社会动乱的祸首了。所谓先知,不过是道的虚华表面,是愚昧的开始。因此,忠信守道的人立世,为人当敦厚而不轻薄,实在而不虚华。所以,应当舍弃轻薄虚华而采取朴实敦厚。
老子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根本,包括“仁义礼智”等精神方面,也应该依从于“道”。在第二十一章中他写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二十八章说:“常德不离”、“常德乃足”,可见“道”是“德”之本。在本章中老子将传统所说的道德,分为“上德”、“下德”,其中下德又包括“上仁”、“上义”、“上礼”等。“上德”是合于“道”的德,具备“上德”的人完全依道而行事,故他们不表现为外在的德行,非仁非义,无善无恶。他们治理天下,也不以仁义为标榜,只是顺应万物的本性。而具备“下德”的人,他们处处坚守仁义,在实施“德政”的过程中,反而违拗了事物的原本规律,加入了过分的个人主观意志因素,他们追随“道德”,实际上却在这种对道德的过分追逐中偏离了“道”,看似有德,实则失德。
老子提倡“无为而治”,指出礼产生于忠信的缺失,是世间祸乱的本源。只有去其浮华,返璞归真,去其虚名,立足于实际,才能真正地符合于“道”,才能使混乱的世界回归于平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