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书写沙家浜

书写沙家浜

作者: 余光_27f8 | 来源:发表于2021-10-21 16:27 被阅读0次

    文/徐耀良

        沙家浜是红色的,是被无数革命先烈的鲜血染红的。我生长在这片红色土地上,有红色基因哺育我成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因为,我生命中所有的岁月都是在这片美丽的人文环境中度过的,我是饮着昆承湖的水吮着芦苇荡的风成长起来的沙家浜人。只不过当年新四军的英雄们在这里浴血奋战的时候,我还没有出生。而当硝烟散尽和平建设年代的民众在行进中需要一种精神力量的时候,作为土生土长的我,是历史使命呼唤我自觉地加入了探寻当年英雄足迹的行列。几十年来,我痴迷执着地寻访和笔耕,在全国媒体上发表各类作品3000多件,结集出版了《沙家浜人》《在阿庆嫂的故乡》《近看沙家浜》《沙家浜昨夜风云》《沙家浜人民革命斗争故事》《沙家浜民间传说与旧闻轶事》《芦笛声声》《一世情缘》《聚焦沙家浜》《沙家浜演义》等10部著作。还出版了《芦荡情深》《阿庆嫂传奇》《鱼水情深》等3本连环画,前后获市级以上奖项达41次,事迹被《中国新时期文化界名人库》收录。

        沙家浜是明末清初藏书出版家毛晋的家乡,也是新四军抗日游击根据地之一,我从小受到良好文化的耳濡目染,对历史文化和革命斗争史有着浓厚兴趣。40多年来,我把社会当学校,视书籍为良师益友。为了真实地再现当年风起云涌的战斗场景和英雄们的音容笑貌,不辞辛苦地走村串户,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我利用去上海华山医院看病的机会,听说慕名已久的“扬帆冤案”的当事人扬帆家就在华山路上,就第一时间去拜访了他;为了收集沙家浜36位新四军伤病员的事迹,我多次自费走访了伤病员之一夏光、吴之勤;为了从侧面了解伤病员叶诚忠、张世万的生平事迹,我专程采访了他们的通讯班长沈喜福和徐道明。同时,我还专程到苏北大丰劳改农场提审了侵华日军占领横泾镇时的翻译吴三弟,采访了土匪胡肇汉的儿子胡中元,抢救到许多鲜为人知的宝贵资料。为了不错过任何线索,我先后走访了145位健在的革命前辈和他们的后代,详细询问了他们当年所经历战斗的细枝末节。我还与全国20多家纪念馆馆长保持密切联系,如饥如渴地阅读了许多有关党史和革命斗争史的书籍和杂志,看书学习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

        经过多年的积累,家庭库存的书越来越多。为了便于翻阅,我增添了8口书橱,每口橱分上下8格收藏,藏书总数达5000册以上。2010年开始建立家庭档案,通过初步整理,发现我在平时积累的资料很多,内容也很丰富。于是,我首先设计了12个类目,分别是:作品类、文摘类、采访笔录类、荣誉类、照片类、书画类、社交类、杂志类、收藏类、音响类、财务类、健康类等,然后分门别类归档。至2015年年末,共建立家庭档案80卷,共1316件,把这些档案与我的5000多册家庭藏书陈列一起,需要时随时可以查阅。多年来,我积极向上发搞,近几年向上主要发红色文化方面的内容,今年的上市作品有:文学通讯《让沙家浜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被上海《大江南北》杂志第10期录用;论文《沙家浜打造红色基因孵化机制》入选《2014年中国革命纪念馆论文集》;散文《阳澄湖随笔》入选《苏州散文集》;人物传记《沙家浜抗日女英雄朱凡》、诗歌《昆承湖,为你歌唱》同时入选由南京军区编著的《抗战中的文化精英》一书;人物专访《江南船拳王的故事》、《石湾山歌的守望者》分别入选苏州市2014年和2015年的政协文史;散文集《聚焦沙家浜》、长篇纪实文学《一世情缘》,同时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其中《一世情缘》被改编成微电影《一块银元》。

        自从2003年退休以后,先后出版个人专著10部,其中《沙家浜昨夜风云》获2005年中国作家创作成果奖;《沙家浜民间传说与旧闻轶事》在中国第九届民间文艺山花奖评选中获“入围奖”。2011年12月,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沙家浜演义》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好的影响。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会长曹晋杰、著名诗人丁芒、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等对这本书均有较好的评语。今年,我的一篇纪实文学《碧血芦荡》获“沙家浜精神”全国征文优秀奖。

        2003年,我就在沙家浜革命历史纪念馆创办了红色书屋,专门向参观者销售红色书籍,受到广大游客的欢迎。前后十多年间,共销售红色书籍达10万余册。在平时,我先后向群众赠书3000册以上,一些远道的读者经常来信来电求购,我也总是有求必应。辽宁省有位大学生得到了我的二夲赠书后,专门来电致谢。广东省湖洲长兴实验小学一位姓李的学生得到赠书后,写了一篇读后感发在微博上。退休后,我积极参与宣讲活动,经常被邀请到机关、学校、部门、工厂、农村宣讲。我先后担任镇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秘书长、镇老区促进会副会长。并积极参加镇廉政志愿者、学校校外辅导员、市民课堂宣讲员、红色文化宣传员。我从读书、写书、买书到藏书,始终不忘宣传沙家浜红色文化的宗旨,中央电视台记者称我是民间作家,当地群众称我是农民作家。我经常说:我只是为家乡尽了一点绵薄之力,与无数革命先輩们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原载《书香常熟》2015年第2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写沙家浜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ofa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