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科学入门·理解能力(1)

科学入门·理解能力(1)

作者: 王禾页 | 来源:发表于2021-05-15 17:03 被阅读0次

    很多家长可能有这样的经历,在和理科老师讨论孩子的问题,老师一般都会说:“理解很重要”。那么,老师话中的“理解”,指的是什么呢?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候,脑子里出现了三句话:

    1.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2.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在科学这个科目上,我认为:“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是对知识的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是对解题方法的理解;“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对应试存在问题的理解。

    一、专业知识的理解

    当我还是学生的时候,老师就强调“理科三定”的重要性,学好理科三定,基础就打稳了。这里的三定指的是“定义、定律、定理”,在科学上主要是学习定义和定律。定义就是科学概念,定律就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对于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层次,我列了一张表:

    理解的基础实际上是“了解”,能把新学习的内容和已存在的认知进行对比,充分认识“它是谁”;理解能力的升级则认识到“它的特点、价值和局限性”;理解的高层次是“关联”,明确核心,能发散出去,能收拢回来,让零碎的知识形成体系。

    针对我们浙教版的七上教材和考试,进入初中前要理解透彻的内容有:

    “科学探究和实验思想在应试中的应用”;

    “物体的尺度和测量工具的创造和改良”;

    “物质的特性和基于定性或定量的应用和探究”;

    “生物和生物的特征、分类和检索”

    等等

    二、解题方法的理解

    有些新生的家长会和我聊天说:“我们家孩子嘛,懒是不懒的,所有题都会做的,但是偏难的题,复杂的题做得很糟糕。”

    这时候,我就会毫无新意的说,你们家孩子或许在解题方法上出现问题了。

    学生的解题过程,不必像成人解决问题那样搞什么“5why分析法”“风险评估”等那么繁琐,但基本的流程还是一致的,即分析问题,寻找方案,执行和反馈。应试中的审题即是分析问题,分析问题的目的是找到解决方案,体现在应试上就是建立模型的能力,建立好简单有规律的模型后,就是运用数学、语文知识处理和描述的具体操作了。我列了一些初中解题需要理解的内容,要是在进入初中前就做到理解透彻,初中无忧矣。

    审题的、建模的、运用数学的、语言组织的、各种需要理解的概念和流程就呈现出来了。我分析了较多自己教过的初一学生,7上考试中学生大多数会在审题和语言组织上出问题,而7下的考试问题最多的是物理建模和数学应用。

    随着考试大纲的取消,加上学生各种超前学习和课外辅导,出题一定向着更加灵活,更加抽象的方向发展。

    作为入门的学习,解题方法绝对不是一揽子的计划,而应该是一个个去认识、理解,模仿和强化。解题方法中隐藏着影响未来习惯的思维模式,要有人引导,有分层分阶段的训练和强化。

    一旦掌握这种思维,就无惧未知和复杂,这种从实战中建立起来的信心,会让孩子更快适应未来学习。

    三、应试存在问题的理解

    我个人在和学生讲错题的时候,往往把节奏放得很慢,按照先客观后主观的顺序帮学生排查错因和进行错题整理。

    具体到一道题目,又可以从审题、思考和运用方法、运算和书写等解题流程寻找错因。通过复盘解题过程,找到错因,备注好,接下去就是错题整理了。

    对于错因,很多同学不理解;对于为什么做错题整理,尤其不理解。相当一部分人不会做错题笔记,有些即使做了,因为收效甚微也就糊糊差事罢了。

    错题整理,我认为它的目的无外乎两个

    1、提醒不要再犯                          2、不要再犯

    过程也无外乎两个

    1、正确的呈现、归类和演绎        2、定期重做

    现在的硬件、软件对过程都做得很好,也基本实现了减负,若纠错的目的尚不明确,就会收效甚微。

    多年前,有位家长拿出一个泛黄的小本本,记录了孩子从初一到初三,大小考试的错因归类,确实震撼到了我,我建议看到我文章的家长,也可以尝试着给孩子进行归纳,只需要简单归纳可能就够了。

    理解能力,不管是学习还是应试,都是最基础的能力要求,是学好科学的根基。

    一旦缺乏,必造成内伤。理科的学习从来不是以学得多快,重复多少遍来获得效果的,唯有理解透彻,打好根基,方能高效有效的继续推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学入门·理解能力(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tkj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