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班路过以前经常去的一家书店,发现原本庞大的体积边缘有几个醒目的大字,都市共享自习空间,走进书店看了下地下一层 依旧是儿童书籍,径直走上二楼全是教辅书籍,按照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分门别类区分,没有几个人在浏览,再向上走到三层,空空如也只是在楼梯拐角贴了通知和广告,共享自习室包年是2300元。
书店三楼在走廊的尽头也改造成了共享自习空间,再次回到一层,综合性的放置各种书籍,在书店的另一半,单独开了门是共享空间的出入口,想起以前在2000年初这书店在市区黄金位置的盛况,那时候大约有五千平米的空间,全都摆放着书籍,而且那时候所有的书籍也不会包那种塑料膜,现在大多数的书籍都包着一层塑料膜,不过书店也没办法,很多人不买书,或者只是单纯的逛一逛,当人们可以用手机看书以后,实体书籍和纸媒被替代,一大部分读者转移到电子阅读的队列里。
现在除了公共市区图书馆有那种书海的感觉,其它地方很难见到成排的书柜了,只是可惜市区图书馆在郊区,不是很方便。
经常去的菜市场原本有一家卖杂志的书店,从满满的摆放着各类杂志到如今只剩下一个简单的架子上放着一些报纸和杂志,在去年欧洲杯期间干脆也销售体育彩票,那些小书店艰难的维持着亦或是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里,看书买书不是生活刚性消费,繁忙的都市人有几个会去买书店买书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