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书画院院士、著名书法家杨秀和:年轻时的勤奋让我爱上了书画,爱

中国书画院院士、著名书法家杨秀和:年轻时的勤奋让我爱上了书画,爱

作者: 东方雨虹编辑部总编 | 来源:发表于2022-06-10 08:16 被阅读0次

      中石先生早年跟京剧名家奚啸伯先生学艺,后考入辅仁大学哲学系(后来并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接受哲学学科训练。戏剧、哲学、书法,三个学科本来壁垒分明,但是在老师那里却发生了奇妙的聚合反应。这使他在书法教学上生发许多睿智,我等诸生无不受其溉沃。

      “少即是多”是现代建筑理论的经典名言,出自德国现代建筑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其思想高度和丰富内涵,影响了一个时代建筑行业,也波及造型艺术其他各门类。

      我没有听先生提到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按照先生辅仁大学哲学系的教育经历,西方哲学、美学的东西肯定接触不少,所以我不敢肯定,先生是受了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影响,还是凭着自己长期从事多门艺术实践而获得的经验,敏悟总结出“少即是多”这一人类艺术的共同原则。不过即便是受其影响,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他把两个学术上本来十分遥远的东西打通了,并圆融地应用到书法艺术的实践教学中。

      先说一个比较“功利”的“少即是多”。

      我刚入学的时候,临池功夫欠佳,诸体都不成字。先生让我先学行书,临《怀仁集王圣教序》。一天上课我带了一本《怀仁集王圣教序》到先生书房。他拿起朱砂笔,翻着字帖,这儿圈一个,那儿圈一个,大概圈了五六十个字,然后把笔一放,说:行了,就练这些吧。他接着给我解释说:多了不一定好;抓住最精彩的,一个顶一个,少就是多;哲学的方法就是不下死功夫,通过“具体”解决“一般”,巧学,用智慧夺取时间;你把这五六十个字研究透了,王字行书的笔法规律也就熟悉了;关键是每一个字要研究透,化为己用。我按照老师教的方法,集中精力就那五六十个范字下了一番苦功夫,对行书的结体、用笔果然驾驭自如多了。但是练了一段时间,新问题来了。单练这五六十个字,运笔基本会了,也能连结成字了,但每一个字都“单蹦”,字和字之间的关系出不来,这问题怎么办?先生也看出了我的心思,他说:学《集王圣教》都会有这个问题,不单是你,因为《集王圣教》本来就是集字,彼此之间没联系;接着看看二王手札,看他那些字,它们之间是怎么呼应的。于是我找来二王集帖,找其中行书,作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联系,有了一些进步,得到老师的肯定。不过惭愧的是我的悟性差,到现在也没有完全能够解决学《集王圣教》“单蹦”的后遗症;我至今还不太敢写四尺通篇行书,而好作四字八字,诚非敷衍塞责,深层原因盖在于此。

      再一次听他说到“少”和“多”的关系,是在讲解欧字楷书造型规律的时候。这个例子,老师在教学、电视讲座中多次引用。

      老师在欧字里下了很大功夫,深入骨髓了,所以他的楷书,得欧字灵巧、雍容、华美,非深得此道者不能解其妙。老师对欧字的灵巧,观察入微,特别是类似“日”“曰”“四点水”等部位的处理,善用“少即是多”。如凡涉及“日”字的文字组合,方框内的那一横,他一定处理得很灵巧,把点或短横写得很小巧;两边的方框,一边略搭上一点,一边留白,甚至两边都留白。按一般人看来,似不够粗壮,和周边不匹配,但放远了看,那个地方黑白关系,特别虚灵,一下把整个字的气氛给调节了,显得通体灵动。老师说,这些地方的处理,像人的眼睛,必须活;你看演员在舞台上表演,靠的就是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滴溜转吸引人,如果眼睛不动,这地方你给堵死了,那就没灵气了,不动人了。先生还比划做实验给我们看:如果把这一笔写粗壮了,把那地方堵瓷实了,那这个字的造型就僵死了。

      再有一次听他说“多”和“少”的事,印象深的是关于写字的一些动作。比如经典作品中入笔经常有一些装饰性起笔,这些东西在早期大师如王羲之那里是很少见的,属唐人之后羼入。我们在临写的时候意识不到多了不好,有时会很夸张,先生说,装饰可以,但不能多;写字像舞台艺术一样,演员化妆、画眉、涂口红,必须恰当,恰到好处;多一点点,描眉、涂口红出线了,那就坏了。先生有一句名言:写字是没有穿上行头的戏剧。这句话我觉得分量很重,反映了他在作为视觉艺术的书法和作为舞台艺术的戏剧之间,大相径庭的表现形式背后存在的艺术基本原理,对于这个问题,他经过深入思考,而且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对照前面引的在现代建筑史上人尽皆知的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少即是多”,我不能不感慨:一个从事的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东方艺术,一个从事的是西方最前卫的现代建筑艺术,他们的思想却殊途同归,在这里发生了碰撞。如果说是先生早年读过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的理论,那么就应该说是他把世界建筑的最前沿理论在书法艺术领域作了探索性演绎延伸。这充分说明,艺术是全人类共同的;不同的是媒介载体,共通的是人类对艺术的价值追求——那种通过观察、思考、创造,给人类身心带来幸福的艺术创作和审美理念。所以中国书法,西方现代建筑,在大师的思想层面,他们偶尔在人类艺术理想的高空相遇,互相挥手致意,也就丝毫不足为怪了。真不知此帖究竟何时出宫。殷兆镛《齐庄中正堂诗钞》称曾氏为侍御,难道为皇帝所赐?《送梨帖》墨迹本黑白照片中可见最晚印鉴应是“景行维贤”印,故民国时应在完颜景贤处。

      杨秀和,(笔名:晓阳)号畅春斋主,当代著名书法家、画家、书画教育家。1955年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民俗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国艺人民书画院院士、中国书画院院士和北京市楹联学会书画院会员。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书画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珍藏邮册》发表几十幅作品。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曾在《中华志愿者》、《采风中国》、《河北当代书画》、《中国周刊》、《聚焦当代艺术》等杂志发表作品,2021年被录入《中国名人辞典》。

      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行云流水,落笔似云烟;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龙蛇竞走、磨穿铁砚;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出于无心,其手心两忘;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壮士拔剑,神彩动人似曼卿之笔,颜筋柳骨神形俱佳;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其色、其形、其浓淡枯湿、其断连辗转、粗细藏露,皆变数无穷且气象万千;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或劲键或婉转,或如婀娜窈窕的美人,或如矫健勇猛的壮士,或如春风拂面繁花一片,或如北风入关深沉冷峻;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如花瓣般,香气远播,越发清芬,陶醉世人。

      北京大学特聘教授、姓氏文化学者冯志亮先生曾赠送著名书法家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七言律诗一首:“临池不辍五十载,毫锥衔墨似盘星;静室雅斋映明月,道法无为依清风。门下已有三千客,胸中布满十万兵;不问凡间纷扰事,只听世外雅歌声。”这首诗客观的证明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字如其人、为人师表的高尚品格,又体现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在书法文艺上的高超技艺和锲而不舍的坚韧精神,也反映出了畅春斋主杨秀和老师桃李满天下且不为俗世所扰的高贵品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书画院院士、著名书法家杨秀和:年轻时的勤奋让我爱上了书画,爱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dum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