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一:每天要拿出一篇文章,不管是小说,还是散文或者纪实文学,只要是文字都一样。拿出笔用圆圈画出名词,用下划线画出名词前面的形容词。(这个作业是要每天做的且要持续一辈子大概是七年以上)
然后按照课程中说的方式自己动脑琢磨一下,这个作者的抽象概念在这篇文章中大概占比多少?
他的感知能力是好是坏?反正你要钻进作者的脑袋。
这只是开始,随着你做的越来越多就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有能力处理这种分析。
两三年之后,你就会发现你和别人看到的东西完全不一样。在这个持续践行的过程中,你的感知能力会不断增强的。
这是个神秘且神奇的感受且只有你自己才能创造的感受。


作业二:以后读到任何文章都要问自己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想要向我传递什么样的感知?
2.他做的成功吗?
3.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做?怎么做才更有效?
作业三:每天都要做一次练习:用300-500字描述一个特定的感知。
不管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还是脑子里的震撼。
可能是你路上遇到的人和事,也可能是来自自己作为读者和听众的体验。
反正专注于某一个感知,用300-500字写清楚。然后还要分辨自己的文字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传递感知。
今天吃了两个甜粽。解开捆住粽子的绳子,剥开竹叶,映入眼帘的是白白的颜色,一股竹叶的清香窜到了我的鼻子里,手上感受着糯米的软粘和刚出锅的热气腾腾,吃到嘴里满是清香甘甜的味道,这味道刺激着我大脑发出愉悦的感觉,让我做出吃一个不够的判断,然后又让老板给我拿了一个。
吃完两个粽子才心满意足地从摊位旁走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