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校对论文,所以就两天,看了四分之一的汇编,收到了很大的冲击,昨晚想写下一些,但是越看越上瘾的我,一直看到了午夜,由于今天早起,不得不放下睡觉,今天,又是一天的疯狂输入,在医院看病的间隙看了一大半的内容,直到晚饭前,看完了。
学习论文汇编,有感 学习论文汇编,有感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学习,比如:
1.在学生低龄段,应该开展绘本阅读的输入练习,以及听说练习。
绘本阅读,是为了培养阅读的好习惯,学习绘本故事,增加生命教育,同时,绘本阅读也是听说的基础,不论是中文绘本还是英文绘本,都能够带动学生对于语言的学习。
听说练习,不仅仅是锻炼听和说的技能,更是阅读后的输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听的练习,学会如何听,听什么;通过说,学会如何表达听的内容,表达自己的感受。当然这两个技能不是你说给孩子放一段内容让她听完再说就结束了,而是需要学习、模仿、再自如表达的。所以在听的时候,可以先从词,听后复述,然后到短句到长句,一步步的递进式学习,边教词句结构等等工具,让孩子有方法听、有方法说,才能说的流畅,自如表达。
这是我原来不知道的知识,让我有很深的学习,所以马上强制要求家里的小朋友,跟着“少年晨读晨讲”,开始输入输出,先从听读开始,练习听和复述。
2.语文作文,先学后仿再创造。
以前最讨厌语文作文,简直噩梦,现在想来也是自己没有太多故事,肚子里没货,一点掏不出来。所以这两天学习看到老师用课文作为作文教学的方式,是非常认同的。
每一篇教学课文也都是范文,不论是其中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描写方法,都是值得学习的,所以可以先精读范文,然后模仿其中精华的部分(句式结构、表现手法等)进行仿写,然后再巧变这些精华到自己的作文中(不是抄袭,而是将精华的句式或者表现方法融合到自己的内容中)。这样的一篇内容,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创造的。
这让我萌生一个想法,等读完非暴力沟通,重新拿起课本来读,这次不读主题故事,而是重文章的写作方法,去学习。
3.课堂有效沟通,不是热闹而已。
在陆老师的文章里,让我看完心里很惊慌的,是她主题为师生互动有效性的研究。通过听课评课,用量化的方法记录课堂师生互动的轨迹,最终发现,有效的师生互动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师问生答。造成这样的结果,有很多原因,如“倾听时只关注思考后续教学环节”、“只关注个别好的学生,而忽略其他层面学生”、“评价片面或错误评价”。随后,陆老师给出了两个策略四个方法:
策略一:解读文本,找准师生有效互动的切入点
方法1:抓住关键“词”,整合文章的教学脉络
方法2:抓住关键“问题”,正确理解文本的意境
策略二:关注学生,让学生成为主角
方法1:尊重差异
方法2:激发情感
(1)以境生情
(2)以情生情:师生体态语言的运用;幽默语言的运用。
这正好与最近看的《静悄悄的革命》有了联系,如何倾听?如何去发展学生的个性?如何让每个孩子都得到对应的发展?等等的问题,都在催促着教师去改变课堂,更关注学生。
在这里,我也得到一个启发:真正要做到有效,还需要量化,记录课堂,然后去反思课堂背后每句话、每个行为动作背后,是否真的是在做有效的事,下周开始背着摄像机上课,做一个自评。
4.单元设计,层层递进揭开画布。
在英语部分,提到了单元设计,我虽然一直对单元设计报以模糊的感觉,但是到底怎么样,依旧很不清楚。张老师给我新的启发。
在英语单元设计中,是从一个主题由浅入深进行教学的,遵循几个原则:
1.重点知识反复出现
2.非重点知识有设计的出现
3.每节课都是在前一节课基础上做了深入,并练习旧知。
所以一个单元下来,基础性知识是非常扎实的,做到知识的螺旋上升,又像揭洋葱,一层一层往里剥。(了解-知道-仿照运用-熟练掌握-自由创造)
张老师谈到一个案例,是介绍家人的。从一张图片开始介绍家人,到慢慢深入的介绍外貌、工作等等,最终一个单元结束,学生不仅学到了对应的重要、非重要知识,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介绍一个人。这就突破了知识技能教学,上升到能力和情感层面。
这就给我很大启发,单元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去反复操练关键技能,递进学习一项能力,最终达到培养一种情感。
这让我又开始思索,探究课的单元设计怎么做?因为设计时,一定是从上层设计开始,再一步步具体到下层的,那我想培养学生的什么情感,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呢?这个依旧不断思索中。
强压下阅读汇编的几天,也是自己不断吸收的几天,非常迫切地想把读到的记录下来,因为这也是我积累素材,不断思考的过程。
现在想来,自己还有很多不足要去学习,比如如何深耕在课堂中、研究中,各种方式呈现课堂,各种方法评价课堂,各种途径反思课堂,并且再深入学习自己的业务,以期在教学中,有进步和突破。
目前非常欠缺的是课程设计能力、专业知识的积累,所以接下来,也要要求自己多看书多看论文,继续学习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