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
仿冒名牌:3.15,我为“假货”伸个冤

仿冒名牌:3.15,我为“假货”伸个冤

作者: 土逗公社有更新 | 来源:发表于2018-03-16 01:07 被阅读553次

又是一年的消费者权益日到来。以前每年这个时候,我们就被长辈们押在电视机前,告诉我们辣条有多脏、酸奶里都是皮鞋、枕头里都是黑心棉大虫虫……爸爸妈妈的要求:为了健康,不许偷买小零食、小玩具,限制零用钱!

但是能用零花钱限制的假货怎么能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假货呢?为了身体,我们可以不吃伪劣产品,但有一些也不影响健康的“假货”,真是神一般的存在呀!

在都市白领那里,它们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淘宝网

在小城镇,他们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中新网

到了农村,他们就长这样了:

图片来源:网易

总而言之,各种名牌、大牌,在我们身边有着各种各样的“山寨”形式:新新小白领们用着假冒的奢侈品;小镇青年喜欢用山寨国际潮牌;到了农村,各种稍有名气的日用品百货,就一定会有几种甚至几十种不同样式的非正牌形式。虽然外观、口感、用料和正品有着明显差别,却也不会影响一般使用或带来什么严重的健康问题——除了要是被揭穿了,丢一把老脸,说一句下次一定注意——其实买东西的时候当事者心里也跟明镜似的:比正品便宜这么多,肯定是假货啊!

关于这一点,在阿里投资会议上,“买买买”爸爸马云曾还一不小心说溜了嘴:“问题是,现在的假货质量比真品、真牌子还要好,价格更便宜。”引得舆论一片哗然,“马云说假货比真货好”的声音遍地都是,加之,阿里在国际反假联盟(IACC)的会员资格在前年5月份被暂停,不少大厂商们一下子同仇敌忾地对抗起了他们曾经的合作伙伴阿里巴巴。

但是又有多少人没有在明知极有可能是假冒货的情况下,在淘宝清空了自己的购物车呢?有的人还在淘宝写下了评论:我不知道这双鞋是不是正的,不过穿着挺舒服。

假冒商品用起来和正品没差,为什么会有这样?

就以一双运动鞋为例,最近国外知名球鞋调研机构 Sole Review 最近做出一份调查,告诉你知名品牌家的街头神鞋以及跑鞋、成本价到底是多少,结果也是果不出所料。

图片来源:Sole Review

即便是一双打折出售的运动鞋,原价一双 100 美金,品牌成本占 50 美金、折扣占 24 美金、其他支出占 17 美金、零售商利润6美金,也就是说,成本价连鞋的20%都占不了,而其中一大半,让品牌商拿走了。

一双普通的运动鞋是如此,飙到天价的奢侈品就不必多说了。

图片来源:我爱buy

这么一个近40000元的小包包,成本价有多少呢?如果去掉香奈儿的品牌,估计也就和几百元的皮包没什么两样。

然而,更加可悲的是,品牌商们在这些天价奢侈品上赚取了高额利润,生产过程却只放在了南中国沿海地区那一个个不起眼的代工厂里,把生产的人工成本控制到最低。

公众号“意见领袖”曾采访一位奢侈品代工厂的负责人,他表示“动辄几千、上万的包却仅仅赚了两瓶矿泉水的钱,利润薄得就像一张纸。”这家企业代工的客户包括COACH、PRADA、ARMANI、BURBERRY等一众知名的奢侈大牌,年产160万-170万个奢侈品包包,其中代工COACH品牌的产量在全球代工厂中都名列前十,是国内十大代工企业之一。

这位负责人介绍到,做奢侈品代工的毛利不会超过10个点,代工企业维持运作下去主要靠走量。例如,一个售价3000元的COACH包,工厂卖给香港贸易公司120元,成本占100元,其中45元为材料成本、20元为人工成本、35元为水电租金等成本,最后一个包只能赚20元。这还是较好的情况,如果有时成本控制不好,一个包经常只能赚区区5元人民币,也就是两瓶矿泉水的钱。

不仅如此,另一位曾做过代工的工厂负责人还提到了“产地游戏”,比如一件英国品牌服装,在国内完成大部分加工步骤后,就剩下扣子没钉,拉链没装,品牌商就要求将这个几乎是成品的“半成品”运回英国,把扣子钉上、拉链装上,制成成品,再出口到其他国家时,原产地就可以堂而皇之标注为“英国”。这种“产地游戏”既符合法律规定,又能很好地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已成为被普遍使用的“潜规则”。而且这种“半成品”因为没有完成最后工序,成本难以核定,因而运回本国的关税要比运回成品的关税低得多。此外,一般而言,能够被奢侈品牌相中的代工企业的工艺水平都相差不大,一般消费者也难以识别。

这么说来,那些“Made in USA”、”“Made in UK”的东西,才是真的“假冒货”,但人家就是能卖出几万十几万的天价,反而若是同样一家工厂把同样一批货以“尾单”“原单”的形式甩出去,就被定义为了“假货”。这真真假假之间,只有掌握话语权的大资本,才有定义的权利。

“真货”有多疯狂 “假货”就有多坚强

既然使用价值差不多,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对华而不实的“真货”趋之若鹜,对“假货”或者小牌产品不屑一顾,甚至嗤之以鼻呢?

其实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即使到了改革开放之后,在我国各地都存在着不同形式的地方性工厂,包括一些国营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各种生产着自有品牌。即使对一些大型国有品牌,如“永久自行车”、“大白兔奶糖”等有着热情,但这些品牌资源毕竟有限,地方小品牌也能满足需求,所以大多数人还是以“够用就行”的心态对待着这些消费品。所以那个时候,只有“大牌子”“小牌子”的分别,“假货”的概念还没有那么深入人心。

但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飞速推进,世界工厂流水线铺到第三世界国家的各个角落,一些国际大品牌或眼明手快的国内大贾,手握巨额资金流,利用利好的开放经济政策,一方面垄断原料和生产线,另一方面铺天盖地地做广告宣传,把购买某种产品、使用某品牌商品和“与世界接轨”“洋气”“有身份有地位”这些标签绑在了一起,借助各路明星名人纷纷代言的效应,掀起了一阵接一阵的时尚潮流,使这些商品逐渐占领市场,迅速形成垄断,成为了行业佼佼者。而原有的那些地方性品牌,在这种强势猛攻之下纷纷倒闭,或者直接转成大品牌的分支生产线,留下了一个被大品牌垄断的市场。

但当垄断形成,大品牌们有了议价能力,就可以把价格抬高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到了这个时候,已经被广告宣传吊足胃口的消费者们猛然发现,自己再也买不起这些高端品牌了。

想要拥有,又买不起,怎么办?有些人决定铤而走险,卖血卖肾、借高利贷,也要把高端牌子货消费起来。还有一些人就想着干脆买点水货,反正充个门面,那么所谓“假货”便有了存在的空间和意义。正好,当初被他们一个个赶出市场的竞争对手,跟大资本斗争当然没有空间,顺势成为“制假者”反而更有出路,一个蓬勃的“山寨”市场由此发展壮大。

因此,当我们看到那些让我们啼笑皆非的山寨假货时,有没有感受到,这一个个假货后面,有着多少的自嘲、屈从和行为艺术般反抗呢?

当然,对于一些山寨食品,大家还是以健康第一,注意不要食用劣质的食物,以免伤害了自己的身体呀。

作者:默默然

编辑:耄耋

美编:黄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仿冒名牌:3.15,我为“假货”伸个冤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akq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