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过两次M4。
第一次,2018年3月。
以一个新人的身份临时加入12期团队,体验M4。期待之中,意料之外,我竟然成了最后的幸存者。
复盘总结,让我活下来的,有实力、有选择、有命运,最重要的是那一份不愿放弃的坚持。这一战,我收获了自我肯定,也收获了自己的盲点:
1) 我自认为曾经全力以赴过,可为什么我每次全力以赴的后果却是我不想再有下一次?原来,我全力以赴的目标,并不是我真生的人生目标。我人生蓝图的很重要一部分,一直被我忽略处理。
2) 完全没有意识可以举报违规做小动作的人。这让我很吃亏,关键时刻,这很可能就是最后一根稻草。
第二点,在后来的工作中不自觉的就用上了,解决了当时一个很大的麻烦。
第一点,却进行的缓慢而曲折,因为它触碰到了根本性的问题。
第二次,2018年12月。
9个月后,又来到了M4。
可是这一次,因为走过了M3的给心松绑的心路历程,一直压抑的内心愿望正在渐渐浮出水面。此时的我更愿意享受轻松愉悦的状态,而不愿走进那场已知的必然艰苦的战争。
中段检视中,我平静的站在但求不败象限,看着同学们都纷纷痛定思痛,表示要全力以赴时,我却无法激动起来。最后鼓起勇气说出了我心底真正的声音,我还没准备好,在路上。然后就意外收获了同学们和教练们的友好示意。
战争开始前,我一直在问自己,参战,还是观察?经过几番思考,虽有些顾虑,但最终还是决定做观察员。因为我知道,当下的我更需要的是感受自己,感受他人,而不是那一场异常激烈的比拼。战斗所需的意志力、思考、技能等我已有清晰认知,哪些强哪些弱,去补足就好。我当下欠缺的是对自己人生蓝图的强劲追求,也就是战前学习中我认领的突破项—使命感。当时教练问我,你心里有吗?我触动了一下,很肯定的回答,有,只是出不来。因为我想起来了十几年前我对法律的那份追求,就是源于一份使命感。所以当吴导最后一次问有没有人要退出时,我坚定的高高的举起了手。 我选择遵从内心的声音。
安静的坐在观战席上,没有了输赢,没有了生死存亡,我可以安静的做回我自己。当那悲壮的背景音乐响起时,心中一伤,眼中已充满泪水。
看着她们的步伐从缓慢游离到急速坚定,我在想象,她们在为什么而战?我又该为什么而战?看着双方的战士不断倒下,场上所剩无几,深深感到对生命无奈逝去的悲哀;看着近在眼前的红军间谍自己哭的稀里哗啦的,却还在尽心照顾每一位死去的战士,有些感动;看着她们的失误,忍不住扼腕叹息;看着红军侍卫最后的挣扎、致敬和自杀,不免落泪......看着所有所有的,印在心里,想战后把发现的告诉她们...看着战后失控痛哭的同学和教练,我只想过去安慰。
一场战争下来,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悲伤与爱同在,悲伤的终点是爱。守住那份平静,排除焦虑的干扰,让压抑已久的情感在心中自由流淌,我的目标也自然浮出了水面。
课后小记
课后的一周, 带着这份平静,换种态度去和团队沟通,平静而坦诚的和他们沟通我的感受,我感觉到整个团队的氛围变了,他们在主动向我靠拢,事情比我所预想的顺利地朝着我希望的方向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