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垒磊
.............................................
前两天,德州市作协发布了“廉洁文化主题文学作品征文获奖名单”,一篇《我的县长父亲》获得了一等奖。
朗朗乾坤,获奖者要没有20年脑血栓,绝无可能干出这等坑爹之事。
要命的是德州作协竟还配合将其评为一等奖,不禁怀疑评选委员会中有人跟获奖者有不共戴天之仇。
当然此等炸弹,网络上被一顿输出是难免的。
可如果看了全文就会发现,这波操作好像有点不一样啊……
文章里怎么夸父亲廉洁其实并不重要,大家也无法考究。大家关心的是,“县长父亲”的标题一出,是否已内定了一等奖?
可结果让人们大失所望,文中的“县长父亲”已过世30多年,获奖者也不是什么等待权力关怀的年轻人,而是一个早已退休的中老年人。
本来吃瓜到这里,就该以键盘侠自扇耳光作为happy ending了。但德州作协偏偏删除了获奖信息和链接,这就有点奇怪,一篇情真意切的、通过整理父亲日记而成的优秀文章,获得了一等奖,仅仅是因为一些群众的吃瓜,便将获奖信息删除。
这是作协领导的意思,还是更上头领导的意思?
不管是谁的意思,反正是有点意思。
自网络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以来,谣言四起,低质量发言比比皆是。这很正常,它并不是互联网带来的弊端,恰恰是互联网作为一种工具,非常真实地展示了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就是会有很多人有质疑,会传播小道消息,会吃瓜,会互相站队和攻击。
但真实的东西,不会因为参与讨论的人多,或者低质量发言的数量多,而有什么改变。
无论迷惑发言有多少,无论舆论一开始被如何引导,真的东西会由于在交锋过程中,真相证据的不断增多,而逐渐占据舆论上风。
那些经常引导民众站错队的影响者,自然会逐渐被市场所抛弃,因为谁也不想总是跟着他们自打嘴巴。
信息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人为去定义信息的真伪,控制发布渠道,不让足够多样化的信息进入大信息池,这样才可能离真相更远。
《我的县长父亲》如果应该得一等奖,那么它的标题是什么并不重要。我听说原本的标题叫《逝去的背影》,所以《逝去的背影》拿一等奖就可以公示,《我的县长父亲》就不行。
为什么我们这么害怕被讨论?
如果是一个体制里正在向上爬的年轻人,写了这样一篇文章并获得了一等奖,被删除获奖链接我很理解,但一件完全经得起质疑的事情,为什么也不想被讨论?
我知道不管是作协还是更上层的体制内领导,常常奉行“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但这种删除,显然并不是少了一事,而是让自己又多了一事。
虽然不一定,但正常人都会在心里犯嘀咕,在那些非常经得起质疑的光明背后,是不是有一些不光明的角落,害怕被光一起照到呢?
如果是,这就是正常人的行为。
如果不是,那才是真魔幻。
..................................................
B站:蔡垒磊
微博:蔡垒磊
知识星球:财商日记
关注以上地方,那里也有很多你意想不到的好东西……
..................................................
我是蔡垒磊,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