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四个字《向上生长》是我近期看的一本书,也是我看的进度最快的一本书,同时也是看过书后,近几天都念念回想的一本书。
即使我阅读过很多本关于如何更高效学习的书,这本书依然吸引自己用两天时间爱不肆手的快速读完本书的800多页。
书中有个新的概念让我耳目一新,这个概念就是熵增。它表示的是一种自然规律的趋势,自然规律是熵增的趋势。通俗来说,让你往不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是自然趋势,你必须做到能够克制自己的惰性与随心所欲,才能让自己不断地朝好的方向发展。
这个概念让自己克服惰性有了动力。只有感觉比较难的事情,需要自己不停付出能量的事情,才是可以让自己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每次想集中精力看书精进的时候,不自觉的想拿起手机查看下手机信息。每次又想集中精力的时候,又不自觉的想当看下手机中app的信息。
专注总是那么的困难,可能信息爆炸的时代里,早就被手机养成了精力分散的习惯,再专注起来,就需要再次养成好的习惯才行,更需要克服自己惰性。
为了培养自己的习惯,记录自己时间的花费,特意购买了时间计划本,以监督自己尽快从看手机app,刷新闻,刷小视频的习惯中拔出来。
同时记录自己精力集中时间,真的挺难的,通过时间记录,发现自己能够精力专注的时间只有1分钟_2分钟,超过时间脑袋就会想其它的事情。
计划,年底前一定要把北航的《理论力学》视频再听一遍,再次消化和归纳,为动力分析夯实基础。可是工作繁忙,只能用业余时间来做,把一天所有的时间都排查一遍,只能每天晚上下班后听课。
可是,下班后已经太累,真的好想回去休息。每次听课时都带着上刑一样的心情,逼迫自己的屁股一定要粘在椅子上,手臂沉重的打开文件夹,点开视频,内心还要一遍遍的跟自己说,不能回去,一定要听课完毕后才能回去。可是,另一个声音又说,太累了,不听课也可以的,干吗非要那么努力,可以回去休息啦。
每次都要耗费好大的精力战胜自己的惰性,还要克服脑袋神游的恶习,把到处游荡的思维拉回来听课。
向上生长,真的挺难,跟自己的惰性作战,跟神游的脑袋作战,效率虽然现在很低,可是谁曾看到我停止了努力?
曾经我也怀疑,自己看过很多遍的书,总觉得进步很少。一度认为难道最有成效的教育真的来自大学四年的本科教育才能达成?直到我在书中看到作者引用硅谷王川的一段话,这真是一位神人也,真的应该早点看到这段话。内容如下:
硅谷王川在网上发了一段文字,他说:1. 所有的我们以为的质量问题,大多本质是数量问题,因为数量不够,差几个数量级而已。2. 数量就是最重要的质量。大部分质量问题,在微观上看,就是某个地方数量不够。3. 最大的误区是,明明是数量不够的问题,因为错误地以为瓶颈在于质量,幻想在不增加数量的前提下,用某种奇技淫巧,偷工减料达到目的。这时候玄学、迷信和各种无病呻吟就出现了。数量不够,底子不够厚时,很多事情是做不到的。即使有时看似有捷径,欠的账迟早是要还的。
这段话可以完美的解释,为啥我觉得自己已经看过了几遍专业书,却觉得自己进步不大的原因,归根到底就是:数量不够。
工作繁忙,每天还要经受电子产品轰炸,在聊天、刷小视频、刷新闻的空隙里凑时间看书,加上未曾刻意训练专注力,脑袋神游,所以看书的效果再次打折扣,当然跟大学期间专门学习的效果是不同的。
那么真正用在读专业课的时间加起来是少的可怜,如此小的数量,当然不会累积到质的改变。
所有质的改变,都是量的累积,这也是自然规律,无法跨越或是绕行,你只能老老实实把量做够了才能获得质的突破。
好在,虽然难(跟自己作战,克服惰性,真的好难),已近走在路上,使用time plan记录和监督自己的行为习惯,使用番茄工作法训练自己的专注力,一次次拉回神游走的思维,一次次倒回去回听课件,可是量在累积。虽慢,只要不停下来就行。
终有一天,积少成多,可以把量累积够,实现自身能力的突破。这就是书中讲的另一个现象——滚雪球效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14208252/7bcd24e8ef61a20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