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我也许会忍受黑暗;而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照得更加荒凉。”
记得第一次看到狄金森的这首《假如我不曾见过太阳》,心中为之一动,不过很快就抛之脑后。然而,在看完曹文轩先生的《青铜葵花》以后,这首诗却频繁地出现在脑海中。大麦地的那个少年,不管大雨如何滂沱,烈日怎样炎炎,都坐在大草垛上凝望远方的少年,用他的故事为这首诗做了最好的注解——他目光的尽头,芦苇荡的彼岸,有他的太阳。
有一种孤独,“是那种一只鸟拥有万里天空却看不见另外任何一只鸟的孤独。这只鸟在空阔的天空下飞翔着,只听见翅膀划过气流时发出的寂寞声。”彼时小小的葵花伴着这孤独在大河边与野花、虫子、乌鸦说话。没有了妈妈,葵花跟着爸爸一起下了乡,来到干校,她常常在大河边听着对岸大麦村里的孩子们嬉戏,直到她遇到一个同样孤独的男孩——青铜。
很是喜欢书中对于大河的描写——“大河,一条不见头尾的大河。流水不知从哪里流过来,也不知流向哪里。昼夜流淌,水蓝得发青。”葵花常常在河边,“看大小不一的船在它的胸膛上驶过,看中午的阳光将它染成金色,看傍晚的夕阳将它染成胭脂色,看无穷多的雨点落在它上面,溅起点点银色的水花,看鱼从它的的绿波中跃起,在蓝色的天空,画出一道优美的弧,然后跌落下去……”正是这样一条大河,见证了大麦地人的酸甜苦辣,也将青铜与葵花的命运联结在一起。当青铜抓住水里飘荡着的缆绳,将迷茫无助的葵花和小船拉回老榆树下,他们的故事就已经拉开序幕。
也正是从青铜出现开始,我私心地把更多的怜悯都给了这个在大麦地特殊的存在——他是一个哑巴,一个让人捉摸不透,会做出“怪异”行为的哑巴。其实,青铜只是太孤单了吧,即使有疼爱他的爸爸妈妈,理解他的奶奶,可这些还是弥补不了他情感上的空缺,也使他超乎常人的敏感。他的喜怒哀乐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渴望上学的他会望着学校的方向,突然抱着牛的头哭起来,却在经过人群时“得意”地高坐在牛背上,会因为一窝绿莹莹的鸟蛋变成小鸟而高兴,会因为柳条上两片新生的嫩叶而兴奋,会像个小马驹一样奔跑在雪地里,也会在伤心时藏在芦苇荡深处。青铜拥有一个纯粹到极致的世界,他离大麦地的人们很远,离真实很近。
因为意外,葵花失去了父亲,她来到了青铜——这个大麦地最穷的人家——成为了青铜的妹妹,从此青铜多了一个“小尾巴”,葵花有了一个“无所不能”的哥哥。我常常被青铜的奇思妙想所惊到——家里没有灯,为了解决葵花妹妹写作业的问题,他捕捉萤火虫,做成了萤火虫灯;要表演节目的葵花缺少一串珍珠项链,当大家都为此遗憾时,他竟捧着一串冰项链出现。葵花也不只是个被照顾的“小公主”,她的超越同龄人的懂事也不禁让人唏嘘——知道家中困难,多次要放弃念书;当别的孩子都在兴奋地交钱拍照时,她虽然羡慕却从未将这件事告诉爸爸妈妈;奶奶生病急需用钱,小小的葵花瞒着大家,独自出门去江南捡杏……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止一次被两个孩子感到到。
曹文轩先生在后记中写道:“苦难几乎是永恒的。”《青铜葵花》是一本“献给那些经历苦难的人们”的书。然而作者用这苦难构建的却是一个在我看来有些“乌托邦”的世界。大麦地的人们经历过大火灾的肆意焚烧,暴风的袭击和蝗灾的吞噬,但正是这些苦难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和坚强。我很讨厌嘎鱼一家和他们家的“不要脸的鸭子”,嘎鱼欺负过葵花,那些鸭子吃掉了青铜一家维生的庄家,甚至还冤枉过青铜偷吃了他家的鸭子。而当青铜奶奶病重的时候,嘎鱼爸让嘎鱼送来了两只鸭子,之后嘎鱼又帮助青铜和葵花藏起来躲避城里人,给他们放风、送饭,两家人终于冰释前嫌。这就是大麦地的人们,会有争吵和矛盾,但关键时候总是互相帮助。所以当看到大家自发地聚集到村长家,阻止“城里人”把葵花带走的时候,不觉眼眶一热。
对于这个养女,青铜一家倾注了太多。爸爸妈妈因为有了葵花更加努力地赚钱,因为不能委屈了她;为了葵花妹妹,青铜冒着风雪卖芦花鞋,甚至连自己脚上的也卖掉,光着脚走在雪地里;奶奶为了两个孩子卖掉了自己的嫁妆和耳环,当得知葵花为了省钱不愿上故意考砸时,病重的奶奶亲自去求了校长让孙女重考;即使万般不舍,为了葵花能有一个好的将来,爸爸妈妈还是忍痛割爱地同意让她回城里……
这种纯碎的为彼此付出,毫无保留的信任使得大麦地如同一个“桃花源”,越是历经苦难,越是纯粹得让人梗咽。
看完这本书已经有一段时间,还是忘不了故事的结尾青铜还没来得及对他的葵花妹妹说声“再见”,忘不了青铜不管风雨酷日都坐在大草垛上凝望远方,忘不了他奔跑在田野上用尽力气喊出的一声声“葵花——”我多想青铜从未遇见葵花,他就这样孤独着,也好过经历这样的一次别离。
大麦地的那个少年啊,多愿你不再寂寞如孤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