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印象
位于阿尔卑斯山和法国中央高原之间的莱恩(RHONE)河谷一直是连接地中海和北部欧洲的重要通道。而位于莱恩河和索恩河交汇处的里昂,地位就更不一样了。从罗马时代开始,这里就是重要的城市和军事要塞,还曾是高卢行省的省会。现在这里是法国第二大(也有说第三大)城市,东南部RHONE-ALPS大区的中心。

当年罗马人选择在这里建筑城市,是看中了这里的地势。但是在我看来,选择在这个有山有水的地方建城,更多是一种美学的追求。一个城市有了水,就有了灵性。一个城市有了山,就有了气势。里昂的位置是得天独厚的。
从北向南的两条河流SAONE和RHONE将里昂城分为西,中,东三个部分。西面是最早由罗马人兴建的老城FOURVIERE,中间是形如半岛的PRESQU’ILE多为中世纪时期建成,东面是新城区RIVER GAUCHE。
当我坐车开始昏昏欲睡的时候,PEDUZZI先生告诉我,看,前面就是里昂了。
于是,整个里昂在夕阳中毫无保留的呈现在我的眼前。从远到近,整个城市的三个部分如同三个台阶,层次分明。尤其是从清一色的红色屋顶中偶尔伸出来的教堂的白色尖塔,使得整副图画有一种节奏感。

PEDUZZI先生的车子依然在里昂城里横冲直撞,一是因为他熟悉这里的道路,二是因为他的车子挂着意大利车牌,估计法国人看了都躲的远远的。最后他的福特车终于在市中心百乐果(BELLECOUR)广场边上的一个小巷里停止了轰鸣。他回过头来说,好了,到地方了。我们都长出了一口气......
离晚饭时间还早,我们到房间里放下行李就迫不及待的出去逛了。

门口的步行街连接着两个广场,其中一个便是BELLECOUR。这个全部由红土铺成的广场,被当地人称为“网球场”。站在广场中央,可以清楚的看到整个FOURVIERE山,尤其是山顶白色的教堂。第二天一早,我一个人到广场上散步,趁阳光将白色钟楼照射成金色的时候拍下了一张整个FOURVIERE的照片。这是我那卷胶卷里最满意的一张,可惜不是数码的,没法放上来。

这个广场据说是当年里昂纺织工人大罢工(法国的里昂和意大利的科莫是欧洲最著名的纺织中心)的聚集地(高中历史课本提到过)。广场上的中央是一个法王路易十四的骑马塑像。没有人的时候,我拍了一张整个广场的面貌。因为除了雕塑以外没有任何景物和人,我给它取名为“孤独的路易十四”。这个法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太阳王”死后没有多久就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当他的后人被押上断头台的时候,想起他的话,不知做何感想......

天色渐晚,周围的房屋里都亮了起来。从法式落地窗和白色窗帘里透出来的黄色灯光给人一种催眠的感觉,广场四周依旧车流不断,行人却不多了。附近的商店也已经关门了,只有餐厅还在营业。和国内的餐厅那种灯火通明和喧闹不同,这里的餐厅是安静的。灯光(或者烛光)柔和而温馨,用餐的人安静的享受食物,偶尔低声说几句。侍者穿梭其间,脚步轻快而利索,生怕打扰了他们。
宁静和喧闹,忙碌和悠闲,繁华和落寂......似乎一切看似矛盾的东西都在这里得到了统一。里昂的夜让人留连忘返。
酒店边上是一条小巷,巷的尽头,是一座横跨在SAONE河上的小桥,过了桥就是著名的SAINT.JEAN修道院。由于白天要办事情,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只有晚上,所以看到的也只能是夜景。吃过晚饭(欧洲的晚饭是真正的晚饭,吃过一般就是10点11点样子了),我们到了FOURVIERE山下的ST.JANE。修道院的坐落在河边,面山靠河(这和中国的建筑风格正好相反)。

教堂前是一个广场。广场不大,地面由凹凸不平的砖头铺成。正中是一个雕塑喷泉,三面是老旧的房子,而东边则是教堂高大的正立面。夜晚的教堂,看起来更有历史感。今晚,很多年轻人正坐在教堂前的台阶上,聊天,抽烟,喝酒。不知道他们面临的烦恼是否和我们一样,不知几百年前坐在这个台阶上的年轻人会思考一些什么问题?
我们继续往前,两边依旧是狭窄的街道和老旧的房屋,仿佛行走在中世纪的里昂。当我们在钢筋混凝土和马塞克墙壁大楼的夹缝中试图寻找“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些证据的时候,类似里昂、米兰这样的城市却将它的历史脉络清晰的留在了它的土地上。而且,这些历史并不是类似“唐城”、“宋城”的历史,而是你可以清楚感受和触摸到的真实的历史。

都说法国人对自己语言的热爱是非同寻常的。我们酒店里的服务员,是个典型的法国人,长着一个特大的鼻子。每天早上遇到了,都会主动和大家打招呼。但是不论你说什么,他总是用法语BONJOUR(你好)。而我每天遇到他都用英语打招呼,到走的那天,我准备改一下,也跟他BONJOUR一回。没有想到的是,当我用BONJOUR跟他打招呼的同时,他居然改用英语说了句GOOD MORNING。我们相视一笑,算是给里昂之行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
其实,除了这个小伙子,在里昂还遇到其他一些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法国人。比如那个在画廊里一边抽烟,一边作画的年轻女画家。某天清晨在小巷里邂逅的那个法国美女。还有那个一身黑袍的英俊的神甫。印象最深刻的是在回来的路上......

那天下午,我们离开里昂回米兰,开车的依旧是PEDUZZI先生。车到安纳西附近的时候,不幸发生了爆胎(也怪他太狠,长期160的时速,总觉得自己开的是F1),还好大家都无恙。没过多久,交警就过来了,两个法国警察过来看了半天,没有什么办法,于是又叫来了拖车。我们跟着拖车到了一个修理厂。几个师傅查看了情况,准备换轮胎。工人们在那里忙活,老板拿出红酒来给我们每人到了一杯,安慰我们说“没什么,一会就能修好。你们先去吃饭吧,回来就可以走了。”
我们借了辆车,在小镇上找了一家小饭店。实际上,这应该算是一家小的家庭旅馆。一楼是餐厅,二楼有房间可以提供住宿。老板娘大概30左右,能说流利的英语。我跟她聊了一会,提出从她那里换一些硬币(欧元硬币有一面是统一的,另外一面每个国家设计自己的图案,不同币值的图案都不一样。)。她很爽快的答应了,但是提了一个要求:以后如果再来一定要跟她说法语。小店的东西很有当地特色,味道不错,量也很大。临走的时候,我送了她一张中国邮票作为纪念,并欢迎她去中国。当然,前提是她必须先学会中文。
法语和意大利语,源于同一种语言,又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语言是这样,文化也一样。法国和意大利,米兰和里昂。我一直试图对这两个国家,两种文化和风格,两个城市做一个比较。在我看来,意大利是古典的,文艺复兴的,后现代的。法国是新古典的,浪漫主义的,巴洛克的。意大利是灰暗的,法国是明快的。意大利是灰色,暗红色,金属色组成的,法国是奶白色,红色和兰色组成的。米兰是古老而时尚,里昂则是古典而浪漫。
仅仅因为一山之隔的两个国家,虽然起源于一种文明却形成了很大的不同。那么,远隔万里的东西方文明,其差异就更大了。
很多现象,比如开车的司机让行人(包括PEDUZZI先生这样的疯狂驾车者),街道干净,市容整洁,人少......这些都是每一个去过的人都能立刻感觉到的。正如我所不理解的,为什么同样是山区,这里的人能在贫瘠的土地上富裕的生活一样。这些现象的背后是两种文化,或者观念的差异。
比如,高速公路的收费处,我看到很多都是没有人职守的。MARCO告诉我,摄像机会记录下车牌号码,然后会有人把帐单寄到你家里来,自己有空去银行交钱就可以。我问他,如果你不交怎么办?他回答说,除非你一辈子不想再开车,否则最好还是老实一点。想起北京几个高速出口经常发生的排队长龙,和交管局的那些冗员,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办法。但是这个规则的背后则是有良好的社会诚信作为基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