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0年到现在,计算机的技术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体现在一颗小小的芯片上。
今天一颗芯片可以放大概一亿个如同人类大脑一样的黑盒子。黑盒子上有很多旋钮,每个旋钮就是神经网络中的一个权重,也因此,机器可以识别更多更复杂的图形。
但这是不是就说明人类被机器所打败呢?当然没有这么简单。
一般来说,事物间存在两类关系,一类是因果关系,一类是相关关联。因果是指可以从一件事情推导出另一件事,比如人的皮肤被晒得黢黑,很明显,原因是被晒,结果使皮肤变黑。相关指一件事和另一件事同时发生,比如皮肤晒黑时冰激凌也化了,皮肤晒黑和冰激凌化掉同时发生,但两者之间有因果关系吗?显然没有,它们共同的原因在第三方——酷日。
神经网络的局限在于不适合发现因果关系,也不会推理。举个简单例子,面对这样两个句子:学校拒绝了这帮学生的踢球要求,因为他们害怕喧哗。学校拒绝了这帮学生的踢球要求,因为他们喜欢喧哗。面对两个“他们”,其中的逻辑关系,人类大脑一眼可以分辨,但神经网络却无法理解。
它的理解可能需要涉及这些方方面面:学校是什么地方?干什么的?喧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学校里不能喧哗?学校和学生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各自有什么权利?踢球和学校之间有什么关系?和喧哗有什么关系?……一大堆背景常识和一大堆因果关系,这些都不是冰冷的机器能够理解的,当然更加无法理解生命的复杂性。
神经网络最擅长的是发现事物间隐蔽的相关性,即我们之前所说的暗知识。在海量的数据库里,往往数据量越大,相关性越隐蔽,人脑在面对如此庞大的数据时会觉得头痛无比,但机器的线性功能反而会发挥到极致。
毋庸置疑,智能机器的发现,在人类的生活中即将或者正在起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那些重复性高、可预测和可编程的工作,最容易首先被人工智能所取代。比如收银员、快递员、司机等,因为有着标准化、程序化,所以很容易被机器掌握而取代。
譬如今天常用的人脸识别,这是一个特别适合神经网络的领域,特别之处就在于抓取主要特征。人类在过去几十万年的演化中,为了觅食和生存以及求偶的需要,往往需要快速做出决定,而无法集中精力观察复杂的东西。譬如人脸、指纹,我们能看到的可能只有高鼻梁或者塌鼻梁,大眼睛或者小眼睛,方脸盘或者鹅蛋脸这些区别,但智能机器就不同了,他抓取的特征很多很细,甚至能够精准到肉眼难觉察的细纹、暗疮等,因为抓取的特征多,所以机器识别比人类准。
而特别需要依赖对人类情感理解的工作,比如心理咨询师、人类学家、考古,甚至保姆、护工等工作,就较难被取代。
还有,如正在不断刷新我们认知的精准医疗。我们常说看病要找老先生,因为他们经验丰富,眼光奇准,但这也是基于一些比较粗糙的判断。而应用了人工智能的精准医疗,就可以做出比较精细的研判,不仅如此,强大的数据库还能让其把历史上所有的已知病人的资料都过滤一遍,从中筛查出病例之间蛛丝马迹的不同之处,从而得以对症下药。这样的医生是不是更加有经验?
写了半天,似乎和自己的认知还有巨大差距。这本书大名《暗知识》,小名《机器认知如何颠覆商业和社会》,以此类推,只设计人脸识别或者精准医疗,肯定太狭隘。那么,它又是如何颠覆我们的商业和社会呢?
从智能机器到自动驾驶,似乎只有一步之遥,其实已经跨越很多鸿沟,未来的世界,自动驾驶会是常态,车停车行必定是比人类驾驶要更加精准,那么延伸而来的自动汽车行业,与之配套的各种周边产品……一切,都在冲击着老行业的时间之河里直撞而行,那么最终呈现给我们的,一定是不一样的世界。(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