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作者: 风前叶 | 来源:发表于2019-07-05 13:23 被阅读0次

      《悉达多》——初见这本书,是源于网络的推文,当时匆匆一瞥,不知这“悉达多”到底是什么。现在终于有幸持卷,才知这“悉达多”是这个人的名字,婆罗门之子。

    本应是养尊处优的王子,却日日修习禅定参禅冥想;本应顺理成章成为婆罗门中的王者,却选择放弃一切,做一个一无所有的沙门(苦行僧),堕入空门。物质上的极度贫乏造就了他精神上的极度富有,会思考,会等待,会斋戒。当你觉得他终将悟道成功之时,他又选择回到尘世,过世俗的生活,享世俗的欢乐,做世俗的恶事。可这一切对于悉达多来说,都只不过是梦一场,精神上从未放弃过探求追索的他再一次站在选择的渡口,在船夫的帮助下,学会了倾听,倾听河流的声音,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学会了真正去爱,一草一木,一花一石。智者总是无言,智者总会倾听,哪怕它可能只是一条河,一阵风,一块石头。悉达多说,“爱乃头等要务。审视世界,解释世界或藐视世界,或许是思想家的事,我唯一的事,是爱这个世界。比如一块石头,过去我会说它不过是块石头,而现在我却想这块石头就是石头,我不会因为它终将变为这个或那个而敬爱它,而是因为它一直是石头——今天和现在出现在我面前的石头而爱它。”

    当宣讲的一切道义都高高在上时,还有真正的良善,仁慈,同情吗?

    当没有真正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是真正为他/她考虑吗?

    什么是爱?什么是懂得?

    每一个年龄都有各自的特点,经历该经历的,年长者总是以过来人的身份说着该怎么样该怎么样,可到底该怎么样呢?如果不曾经历,我们是否对此也一无所知?世事轮回,总会在某时某刻发现:我们现在做的事曾经也是过来人做过的叫我们别做的事,我们叫后辈们不要做的事也是我们过去曾做过的事。有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可是,生活的亏总要吃的,要不,谈何经历?我们总不能白来这一遭吧?

    每个人都有他/她该经历的经历。

    西方哲学上的经典三问: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要到哪里去?

    终其这一生,或许我们都无法回答,这是自我灵魂的对话。悉达多在他的生命里一直追索这样的答案。“内在‘我’之源泉,必须拥有自己的阿特曼(阿特曼即自我),其他的一切都只是寻觅,走弯路和误入歧途!”所以,为了找到自我,他选择做了沙门(苦行僧),希望在空无中觉醒。每天进食一次,每次进食一口,斋戒和苦修让他越来越觉得那不过是暂时的逃避“我”,在修习和禅定中只收获短暂的麻醉,“这种逃避和麻醉即便是驱牛者也能在客栈中找到,他只消喝上几杯米酒就能忘了自己。”在遇上乔达摩之后更对此产生怀疑: 通过认知,彻悟而不是法义才能修成正果!于是,他放弃了对法义的求索,开始了另一段征途,回到世俗的生活,作为一个 人的存在。感受世间万物,感受情爱,感受财富,感受赌博,从一个高傲的思想者跌落成了赌徒,酒鬼,失去了精神家园,甚至想以死来了终结自己可恶荒谬的生活。当他站在河边,准备沉溺水中时,在他荒芜的灵魂一隅,传来了一声“唵”——这是婆罗门祷词中起始与收束的古老之音。它意味着“圆满”“完成”。这声“唵”,让他的灵魂猛然苏醒,重新认识自己。新的悉达多重生了!他又开始了思考,向摆渡人请教,向河水学习倾听。当他专注于河水咆哮的交响,这伟大的交响凝成了一个字:  唵!

    圆满的唵,完成的唵,在奔腾的河流中完成了统一!

    格桑泽仁老师说,“自”是灵魂,“我”是面具。当我们要面对自己的内心时,一定要摘下面具,问问自己的灵魂。

    2019.7.4读《悉达多》有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nsh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