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际关系的构成
1.亲密关系的性质和重要性
本书主要讲朋友和爱人,这两种典型的亲密关系。主要关注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亲密关系与泛泛之交在六方面不同即:了解、关心、相互依赖性、相互一致性、信任以及承诺。1.了解,广泛私密的了解;2.关心,关心对方3.亲密伴侣相互依赖性是指他们彼此需要的程度和影响对方的程度。4.一致性,比如称谓开始使用我们,5.信任,人们相信亲密关系不会带来伤害,并盼望对方满足自己的要求,关注自己的幸福。6.承诺,希望关系能持续,并为此不惜投入大量时间。六个方面未必全部出现在亲密关系中,任何一个要素都可以出现于亲密关系中,一般而言令人满意有意义的亲密关系应该包括亲密关系中所有的六个特征。如果亲密关系只有部分特征,亲密程度会减弱。人际关系最简单最基本的特点是:种类多样,规格不齐。
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有普遍和强大的驱动力,是人类的本性,因为人类是社会化动物所以需要亲密关系。当人们长期处于极度孤单的状态,会出现强烈的紧张应激反应。研究表明具有亲密关系的人比单身生活人更幸福,健康长寿,缺乏亲密关系的人免疫反应会变弱,容易感冒。
2.文化影响
对比1960年前后,1960年以前,21岁左右结婚,95%儿童的父母已婚,成家后妻子不工作。当今,越来越少人结婚成家,结婚年龄越来越大,即使不结婚也经常住一起,常常未婚养育子女,一半婚姻以离婚告终,40%的儿童12岁之前生活在单亲家庭,大多数学龄前孩子的妈妈都外出工作。文化标准是人民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石,它影响着人民对人际关系的期望,限定了正常人际关系模式。作者举了未婚同居的例子,有人认为未婚同居能考察彼此是否真正能和睦相处。但是事实是同居加剧了分手危险,情侣承诺不如已婚夫妻,情侣还有其他选择的机会,同居会加剧冲突,嫉妒,身体攻击等。如果已经订婚,则有害程度会降低。
亲密关系变化的根源(个人觉得这段有趣)
经济发展:影响因素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工业化程度越高、越富足,越能接纳单身,包容离婚支持晚婚。经济衰退为了省钱选择同居,但结婚率在赤贫人群中在下降,因为没有稳定收入人们不愿意结婚。
个人主义:支持自我表现,重视个人成就。东方文化提倡集体主义,西方文化更倾向于个人主义,东方比西方离婚率低。
科技进步:有了人工授精,体外受孕,通讯科技满足了社交需求。
性别比例:女性少的社会倾向于老式,传统。男性少的社会倾向于颠覆传统,鼓励妇女外出工作。这种情况并不是偶然形成,社会规范演变要满足掌握经济、政治、法律权利的强势人群利益。当男女比例发生变化时,人际关系规范总向着有利于男性的方向变化。即女少的时候,需要女性依赖男性,不能离婚,所以向传统方向发展,女性多时,妇女工作,推迟结婚,不满意就离婚。
3.个人经历影响
人际关系受到个体经历和经验的影响,举例:对人际关系有重大影响的依恋类型。安全型依恋:婴儿时期父母给与足够的照顾和呵护,对自己和他人有积极的看法;焦虑-矛盾型:婴儿时期无法预料并且不持续,照料者时而热情事儿心不在焉,时而不出现,长大后孩子变得紧张过分依赖;回避依恋:照顾者带着拒绝敌意勉强为之,孩子长大后经常怀疑,迁怒他人,不容易形成亲密关系。巴塞洛缪认为可以分为四类:安全型,痴迷型,回避型和恐惧型图一。人们将定型分析转化成定量分析。如图二。我们不会被动地受童年经历束缚,依恋类型不断受到我们成人后经历影响,依恋类型是习得的,很可能发生变化。但是依恋一旦确立之后稳定且持久,如果没有大起大落的新经历,人的依恋类型会持续数十年。即幼时我们对人际交往价值和他人是否可信的观念,起源于照料者,由此我们走向信任或者恐惧,但是历程不会停止,之后的同行者给与的阻碍或帮助会改变我们的亲密关系的方向和进程。
图二
4.个体差异影响
性别差异
我们习惯的认为不同性别处理亲密关系方式各异,如《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正确的结论是:统计学角度就是组内差异大于组间差异,即同性个体差异,大于异性之间的差异。个体差异比性别差异更大。
性认同差异
性认同差异指的是文化和教育引起的两性在社会性和心理上的差异。比如男性应该自信,独立果断等,女性应该敏感,友善,热情等。遗传再决定人们友善或自信的倾向中只起到1/4~1/3的作用,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现实中只有一半的人的特质符合性别角色,相当多的人既有男子气又有女人味,即既自信又热情,既敏感又独立。这些人被称为双性化,双性化的人在职场中能捍卫自己,回家后会细腻温柔。大多数人只擅长一种。男性的工具性和女性的表达性都是有价值的特质,幸福、适应能力强、有效率和心理健康人士通常同事拥有两组技能。
人格
人格是比较稳定的特质,长期会缓慢的变化,大五人格特质重要性由低到高为开放性,外倾性,责任性,宜人性,神经质(善变,易焦虑,担忧,愤怒)。神经质,容易引起摩擦和悲观,神经质越弱的夫妇越幸福。不满意和糟糕的人际会逐渐让人焦虑和神经质。
自尊
对自我评价构成了自尊,对自己能力和特支持正面评价,自尊水平高,如果是怀疑自己,自尊水平低。如果不能在别人那里获得足够的欣赏和接纳,长期处于低自尊的人会形成负面自我评价。有些人自己没有过错,却成了糟糕人际的牺牲品,别人的苛刻对待让他们产生了低自尊,当进入友善,欣赏的环境中也不会改变。低自尊的人会低估伴侣对他们的爱,很难相信伴侣。高自尊者在亲密关系受挫时会拉近与伴侣的关系,低自尊的人倾向于把自己封闭起来。低自尊的人总把脆弱的自尊心置于亲密关系之上。
5.人类本性的影响
前边都是个体差异,此部分为人类共性。关注重点为演化,潜移默化使每个人表现出一定的倾向。演化心理学三个假设,性选择,演化和适者生存要区别看待,有效应对天敌和环境是是自然选择,而演化关键是繁衍后代。寻求亲密合作的人比不合群的孤独者更容易繁衍后代。演化原理认为:任何普遍的心理机制之所以以目前形式存在,是因为它有利于人类解决过去生存和繁衍的问题。两性不同的繁殖困境,男女双方为生育孩子投入的最低限度的时间和精力有很大差异。女人只有在绝经前才能生孩子,每生养一个孩子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经理,男性最低要求可能只是一次射精,如果有足够多生育的女伴,一个男人可以生养数百个孩子,女性可以确定孩子是否为亲生,男性有不确定的困扰。因此男女双方在选择配偶策略不同,女性选择伴侣更为谨慎,苛刻。文化影响决定了演化形成的行为模式是否具有适应性,文化的变化比演化快得多。所以人类表现出的某种行为模式在远古时期具有适应意义,但这些遗传下来的行为倾向并不全不适用于现代环境。如今女性可以掌握自己的生育行为,以及性疾病传播,现代男性想繁殖成功,只有表现出更多的承诺兑换能力和忠于一夫一妻。
6.人际互动的影响
人受到经历的影响,并且有伴侣之间相互影响,甚至会由于伴侣的情绪波动,健康,精力等变化影响。
7.人际关系的消极面
人际关系也会带来失望,比如担心秘密被揭露,担忧伴随依赖而来的自主性和自我控制的丧失,担心被抛弃,被欺骗。有时还会混淆性与爱。但人是社会化动物需要彼此,没有亲密联系就会枯萎和死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