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余秋雨的课堂很“拉风”

余秋雨的课堂很“拉风”

作者: 原绿色 | 来源:发表于2020-03-14 13:50 被阅读0次

余秋雨的课堂很“拉风”

原绿色

知道余秋雨,是因为他的散文《文化苦旅》,特别是读《一个王朝的背影》,感觉“历史知识”以一种别样的画卷展开的淋漓感,和我们以往读过的散文“不一样”。

熟知余秋雨是因为一个朋友特别崇拜余秋雨,天天从电视上找“余影”,看余秋雨在青年歌手大赛上侃侃而谈,风度翩翩,无所不知的样子,让我“被接受”了很多“余事”。包括余秋雨人生的得意与美好,也包括“涂着口红在文坛游走”的批评。

在上世纪“余热”浪翻潮涌的时候,书市上到处都是余秋雨的“大文化”散文,电视上到处都是“余影”,人们谈话不提余秋雨好像就没有什么文化似的,像我朋友崇拜余秋雨不要不要的“余迷”成群结队浩浩荡荡。

我是一个不太“追风”的冷人,自以为比较“理智”的那种,虽然也买“余书”,包括送朋友的《千年一叹》《借我一生》等等,但并没有怎么太如饥似渴地着急去读。比如这本《中华文化四十八堂课》,就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立在我书架上的。

2020年的寒假真的是一个很好的读书季,漫漫“宅”家躲新冠状肺炎疫情的时间,正好消化一下书架上的“存货”。先读了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又读了莫言的《用耳朵阅读》……终于,我捧起了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秋雨这本“号称”在“北大”上的“四十八堂课”的记录。为什么要提出版社,因为读完才知道,原来好几个出版社出了同样内容的书,包括台湾的,不过有的是“四十七堂课”,有的是“五十堂课”……为什么说“号称”在“北大”的课,因为书上余秋雨的“题记”说是北京大学邀请“我”为该校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艺术学院的部分学生讲授“中华文化史”,而且每堂课都有电视转播……但网上有人说,从来没有看见北大的邀请和相关报道,也没有具体的上课时间等,希望有“佐证”资料但没有人回复。从课堂“互动”情况看,确实这“部分”学生就那么三五个,还代表几个系,我自己也搞不懂具体什么情况,也没有能力进行辨别,只好如实描述……

不过,余秋雨的名字很“诗意”,余秋雨的散文很“文化”,没有想到余秋雨的课堂也这么“拉风”。

这四十八堂课很现代的,有翻转课堂的时髦味道。余老师每节课之前都会“预告”课堂内容,让学生“先学后教”。作为中国以“人文”见长的顶级大学(北京大学)的学生还是有“学习力”的,他们在熟知了要学习的内容的情况下,再来听余老师有针对性的讲解,真的是学得高效,学得有收获。这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所倡导和推崇的教育方式,没想到研究“传统文化”的余老师运用的这么潇洒自如。

这四十八堂课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育理念。每一节课余老师都让学生先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与同学之间(虽然就那么三五个)争先恐后,各抒己见,思想碰撞,激烈而深刻。有时候余老师不得不抢着插话,和学生一起探讨和辩论,要不就没有机会发表看法了。包括让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认识给唐朝诗人排一个“位次表”,给明清文化事件按重要程度排一个“次序”,都是学生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的表现和培养。余老师没有摆老师高高在上的架子,而是和学生平等交流,共同研究,一起进入,这也是现代教师的新型风范啊。

这四十八堂课的教育是一种点燃,而不是简单的“输灌”。北大的学生一个个都是同龄人中的“龙凤”,也都有自己丰厚的知识基础和非同一般的评判能力,不是一般老师能教育的了的,何况是网络和大数据时代?用余老师的话讲“时至今日,教师若想在课堂上进行单方面的知识输灌,已经显得十分可笑,因为聪明的学生随手就能在电脑中快速查得更完整、更齐备、更准确的相关资料。”所以,聪明的余老师就避开了“说教”的“老路”,用“点燃”学生思想火苗的方式激发学生自己的学习热情和能力,让学生自己交流碰撞。余老师说“我们的课程,也是我们对历史文化的重新选择,重新发现,重新创造,并在这个过程中重新建构自己。这么一来,文化史也就成了文化哲学和文化宣言。”这样的学习方式,是真正的学生学习,真正的学生思考,真正的学生成长,也是正在和即将流行的课堂状态和课堂追求呀。

这四十八堂课因为学习方式的改变而更有深度。一方面这些“精英学生”的自学就有深度,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就达到了一定高度。另一方面,余老师又是有独到思考的文化“大学者”,在学生思想的高度上,余老师的加入和“点拨”,就好像土豆里加了一块“牛肉”,炖出来的“这一道菜”当然别有风味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和文明,是一座光芒万丈的“珠穆朗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他们的讨论和观点也不一定就是正确的“定论”(可能就不是吧),也不可能在短短的这四十八堂课上讲深讲透,但他们的思考呈现出一种美好的样态,是对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一种传播和辨析吧。余老师自己也得意地说“一门好的课程,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第一种碰撞发生在古人和今人之间;第二种碰撞发生在你们和我之间;第三种碰撞发生在你们相互之间。这三个方位的碰撞构成了一种风生水起的文化现场,每个方位都因碰撞发生了改变。你们改变了,我改不了,古人也改变了。古人怎么能改变?因为他们已经长在我们身上,岂能不变?”这样的课堂,虽然没有标准化答案,但正好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判断能力,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所推崇的课堂格局。

这四十八堂课的重点突出,详略恰到好处。余老师说“我曾说过多次,这门课程的前慢后快、前重后轻、前详后略,是一种故意。这种结构方式,被法国哲学家狄德罗命名为‘高坡滚石型’。他还曾这样描述:开始从容而持重,后来越滚越快,最后自由跳跃。”按照余老师的意思,是因为“太喜欢那种散发着汗气的初始创造,太喜欢那种把荆棘踩在脚下的豪迈拓殖……”“有资格进行居高临下的选择,甚至不怕选择得匆忙”,“我们既然做过了老子、孔子的知音,听熟了屈原、司马迁的心声,那又何苦降低感觉系统去迎合越来越热闹,越来越失格的喧嚣?”这固然是余老师的选择理由,但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认识事物的规律。大家可以想一想,我们对一个事物的认知,本来就存在一个从“不熟悉”到“熟悉”的过程,“先慢后快”很正常。对现代学生来讲,因为时间的久远,对中华文化的“童年”(甲骨文时代)了解的就不多,而相对于明清时代了解的就比较多,有自己的渠道和看法,按照“先慢后快”等去讲,既符合学情,也符合教育教学实际啊。余老师的“选择”就像我们一般教师对教材的“取舍”,学生会的就不讲或少讲,一个道理。况且,对明清很多事情也讲不清楚吧?还是不说那么透的好吧。开一个玩笑,就像老师不会的,也有可能“顾左右而言他”了。但纵观余老师“中华文化”课程,有见解,有个性,有特点,是一门不错的“校本课程”呢!

最有意思的是课堂“闪问”,是课堂的一种拓展和延伸。虽然很多都和课堂内容不搭,或“无关”,或联系不大,但都涉及中华文化课题,或者人生,对青年学生有很大启迪。好老师都喜欢回答学生的问题,这样教学更有针对性,更有价值。一般程度不好的老师“怕”学生问,害怕答不上来没有面子。我们的余老师知识渊博,反应敏捷,答问精彩,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所以,把“闪问”和“闪答”放在书的最前面,让读者先睹为快,也是一种智慧之举。

余秋雨老师的课堂让我这个教育人想了这么多课堂方面的话题,忽然想起余大师原来做过老师的,还是一个大学的校长(上海戏剧学院院长)级人物,也难怪。

我已经说过“莫言是个好老师”,对余秋雨先生就说一说他的课堂优点吧。

不过,好老师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出好学生,好课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有真正的收获。王牧笛、王安安、罗璞、吕帆刘璇……等同学有幸能成为余老师的学生,能亲自与余老师面对面上课,也不知道目前你们发展的如何,祝愿你们在名师的教导下,能够早日成为中国文化界的优秀人才,给余老师增添新的光彩!

余老师的课堂最适合大学生,中学生也不错,小学低年级就要慎重借鉴了。

我的一己之见,大家觉得呢?

相关文章

  • 余秋雨的课堂很“拉风”

    余秋雨的课堂很“拉风” 原绿色 知道余秋雨,是因为他的散文《文化苦旅》,特别是读《一个王朝的背影》,感觉“历史知识...

  • 2022-02-26

    第三天早起,看了余秋雨《内在的星空》,很感动,谢谢余老师。

  • 夜读秋雨

    夜读秋雨 夏海芹 和朋友交换书来读,用贾平凹换来了余秋雨。很值。 余秋雨的书读过几本。《千年一叹》《文化苦旅》《山...

  • 浅读《文化苦旅》

    很巧,也是一位余姓的同学使我对余秋雨老师的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前是没有拜读过余秋雨老师的著作的,以后打算每本...

  • 余秋雨

    我是喜欢做一些突发奇想的事情的人,那一天也一样,突然想起来家里以前那杂乱的书堆里面,有一本散文,我就在想,父亲当时...

  • 余秋雨

    人如果不能保持青春之美,也应该坚持自己的纯净。 我喜欢向如花的姑娘买花。向有书卷气的老板买书,向梳理整洁,笑起来温...

  • 余秋雨

    看完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很想去开封登登塔,一层又一层的上去,而不是像其他地方,只能在外边看一眼,望一望。

  • 余秋雨

    《文化苦旅》、《山居笔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寻觅中华》、《何谓文化》、《摩挲大地》、《...

  • 余秋雨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

  • 余秋雨

    余秋雨大师在《阅读建议》里讲到:只有书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余秋雨的课堂很“拉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eqmd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