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参加了李明老师的叙事疗法课。最初以为是叙事能力的表达和提高,后来学着学着才知道是通过来访者的叙事过程去治疗,属于心理咨询的一种方式。
咨询可以从任何一句话开始,所谓的“每一个表达都是有故事的”,我们没说一句话都是有来源的,不会平白无故的表达,所以,我们每说一句话,或者是想从别人那里获得些什么,或者是想告诉他人自己的信息是什么。
课程对于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师的讲课方法和案例说明。
李明老师是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在这个行业是个非常厉害的人物,可以百度查询。他的课程之所以那么受欢迎,和他的讲课方式有非常大的关系,他自称课程中自己喜欢调侃,而我们需要从调侃的语言当中获得他讲的重点是什么,李老师不会像其它老师一样,准备PPT,我看到他连书都没有拿,桌上就放着茶壶,茶杯,像聊天一样,边喝茶,边就把课程的内容给我们讲完了,通过大量贴切的案例,国学,文化,流行谚语等,把叙事疗法讲的非常明白,特别感慨的是,在他的课堂上一点都不瞌睡。
案例讲解中,有几个是针对亲子咨询中,关于孩子方面的咨询,这其实也是心理咨询市场中很大一部分内容。亲子教育是我比较关注的问题。我一直都认为教育的应该是家长,而不是孩子,这次课程中李老师举例说明的几个案例也验证了一点。
爸爸妈妈带孩子来咨询,说孩子不好好学习,不听话,甚至说的一无是处,妈妈比爸爸说的严重,爸爸比妈妈说的更严重,这样一来,老师听完所有的内容后,就说了一句,既然这个孩子那么不好,你们可以和这个孩子办理下脱离父母关系啦。这时,两位家长非常吃惊的就说老师,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说话。于是老师接着问,你们的孩子是真的这么不好,没一点好处吗。父母回答,当然不是,于是爸爸妈妈回顾孩子的好,和刚才的情况一样,妈妈比爸爸说的严重,爸爸比妈妈说的更严重,只是这次他们都说的是有点,于是这次咨询就这么快的结束啦。这个案例告诉我们,父母对孩子是要求的,要求是越来越高,逐渐的,父母就忽略了孩子之前的优点,期待越来越严苛,就忘记了和孩子相处的正确方法。
第二个案例是我感触非常深的,我身边并没有这样的妈妈,但是我觉得这样的妈妈也不是少数。
暂时先称呼这个孩子为笑笑吧。笑笑是一个爱画画的姑娘,没事就爱自己画画,但是妈妈看着不好的时候,就把笑笑的画直接撕了,每次笑笑都非常难过伤心,嚎啕大哭,每次哭过后笑笑都会从垃圾桶里把那些小碎片中还保留完好的小花,小人儿捡回来,留存下来。但是这些被妈妈发现后,觉得很恶心,于是把这些也都扔了,笑笑此时的情绪已经到了临近点,口吐白沫,全身抽搐。这样,笑笑的妈妈带着笑笑找到老师做咨询。
像这样的情况,我们能怪孩子吗,孩子那么天真无邪,用画笔和色彩表达内心的感受和看到的世界,是多么好的一种表达方式啊。而妈妈这样的做法简直让人深恶痛绝,根本没有资格当母亲,在她手里的孩子迟早都要出事。
还有一个男孩在学校里打架后,爸爸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批评后,回家二话不说就把孩子痛打了一顿,之后打完才了解到孩子在学校打架是因为他的好朋友侮辱了他爸爸,他在维护的情况了打架了。而父亲什么都不了解就动手认为一切都是自己孩子的错。根本没有把孩子的人格和尊严当回事。很多家长就喜欢用做父母的权利去操控孩子,让孩子学习好就必须学习好,不让你在学校打架,孩子就得忍者,无论遇到什么情况。
所以很多孩子都生活在父母给制造得框架中,不能出格,出格了就会被打,从而培养出来得都是束手束脚得一类人。
在课程中还有很多得案例,之后我再慢慢叙述出来。
再叙事疗法中,我们要挖掘出咨询者说话背后得用意,也许本身提得问题并不是真正要解决得,此时就需要咨询师得技巧挖掘出来访者得真正像获得得内容和解决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