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6-14
爽,不爽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些最近的思考,首先问一个问题:对于多数人而言,为什么我们会将大把闲暇时间用来看电影,打游戏,追美剧;而非读书,写作和跑步呢?(当然,我们在朋友圈所看到的那些励志生活方式,因为做的人少,不具有代表性,且发圈者需要通过这些,告诉别人我是一个自律的人。当然,这也可理解为一种正向自我激励方式。)
这个答案相信你能很好回答:看电影打游戏追美剧让我爽,读书写作跑步让我不爽。所以,在每年的1月1号,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人发朋友圈:我要坚持读书坚持锻炼身体...因为不爽,所以才会有坚持二字。哪些让我们爽的事情,不用坚持,也能很好的每天做。没人会说我要坚持吃火锅坚持喝酒坚持泡妞。
好,这里说到了一个字“爽”。为什么这些耗费时间,消耗生命的,看起来有些颓废的事会让我们有“爽”的感觉呢?以游戏为例,设计师开发游戏时,会从四点出发:1,探索的乐趣;2,提供即时反馈 3,社交属性 4,带来成就感。满足这几点的游戏往往会让我们疯狂。啥,例如腾讯的吃鸡。为什么?这源于人类本能,所谓本能,就是远古进化过程中成熟的套路刻在了我们的基因当中,成本低而效率高的一种生存方式。
人类早期,食物匮乏,我们每天主要工作就是采集狩猎,同时还要避免可能到来的各种自然及非自然的危险。第一,采集狩猎时,我们每天都处在探索模式当中,自然界如此庞大和未知,每一次探索都处在不确定性当中,而不确定性带来两个结果:即时反馈和意外惊喜:一头鹿,没抓到今晚就得挨饿,抓到了今晚就能饱餐。第二,同时劳动时间有限,不追求效率,吃饱就行,大量闲暇时间用于社交,如同动物园的猩猩猴子互相理毛,也是类似早期人类的一种社交行为。第三,人们会对每一次狩猎行动中出力最多的那个人给予更多的荣誉和崇拜。
这些爽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刻进了人类的基因,聪明的商人在游戏和电影等各种娱乐方式的设计上也遵循这些基本原则,所以会让我感觉精神上很爽。
而那些看起来积极向上的事情,例如跑步读书写作是怎么让我感觉到不爽的呢?原因只有1个:这些事情,是无法获得即时满足感的能量消耗行为,所以不爽。
早期人类能获取的食物能量有限,只有更好的采取开源和节流的能量利用方式才能提高生存概率。所谓开源,人类由素食动物变成杂食动物,丰富食物的种类,增加能量获取的来源,这一点从大猩猩vs人的饮食结构就可以得到印证。所谓节流,就是如非必要,不消耗额外能量。与此同时,我们也演化出了对于环境保持贪婪与恐惧的能力。在有食物的时候,尽可能吃饱,在有危险时尽快逃跑。同时,我们对于高脂肪高糖类食物有一种本能的偏爱,也是源于热量匮乏。正是因为这些由于演化刻进基因的生存方式,人类才得以繁衍。进食爽是为了保证基因得以存活,交配爽,是为保证基因得以延续。在能量匮乏的年代,对于无法提供即时反馈而且需要消耗能量的事情,人类的直观感觉就是不爽,从本能上是排斥的。
以上,我们从基因层面解释了为什么看电影打游戏追美剧让我爽,而读书写作跑步让我不爽。
那么如何让自己从这种爽与不爽的纠结中解脱出来呢?个人总结两个原则:
1,不要开始一件让你爽的事,尽快开始一件让你不爽的事,焦虑感更低。
2,爽的事情偶尔做,不爽的事情经常做,幸福感更高。
思考不是目的,通过思考解决我们面对的问题才是目的。具体方法,下周见。
文末:当我们面对新事物时,所凭借的都是与生俱来的内部反应,都是一种默认程序,但这种默认程序,大部分时候,所有人都一样,你我将自己置身其中,于是就有了乌合之众。所谓乌合之众就是数量巨大的,完全听任本能,被寄生虫式的病毒式的观念完全摆布,而自己还觉得是自己在追求个性,实际上是极度不自由那样一群人。例如:抖音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