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美院与人民币设计工作的缘分始于第二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从1950年开始规划设计,有关部门聘请时任中央美院美术干部训练班班主任的罗工柳担任总体负责人。
他邀请本校教师周令钊和王式廓共同参与,其中周令钊负责总体设计。
第三套人民币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设计小组成员除罗工柳和周令钊外。
增加了擅长风景和人物题材的中央美院教师侯一民与邓数夫妇以及擅长装饰艺术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原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教师、周令钊夫人陈若菊。

这套人民币主图反映了当时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并举的方针。在此套人民币中,5元券曾在国际上获奖而成为世界纸币中的精品。
改革开放之后发行的第四套人民币是筹划和设计时间最长的一套:从1967年提出设计构想,到1985年定案,这期间经历了诸多曲折。
此套人民币从1983年开始设计,在中央美院等单位领导的支持下,仍由第三套人民币的五位设计者组成专家组,并有相关领域专家参与。
从1角券到10元券,由侯一民和邓澍设计;1元券到10元券由周令钊和陈若菊设计。

罗工柳和周令钊等人设计的50元券主图,是象征我国国体和政体的工农和知识分子形象。
接到100元券设计任务后,周令钊他们便面临如何继续设计更高面额的钞票的问题。
此前,周令钊曾负责组织策划过历年国庆游行,并受到1979年庆祝建国30周年游行队伍中有群众抬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的巨幅画像的启发。
他觉得当时的政治环境已经能够恰当地评价领袖的历史地位,因此提议100元券主图可以采用四大领袖形象。

经中央同意之后,由中央美院雕塑系教师司徒兆光创作浮雕,侯一民绘制,于是便有了人民币中首枚以领袖头像作主图的钞票。 [8]
中央美院与油画巨作《开国大典》的诞生
1952年,中国革命博物馆决定委托中央美术学院组织完成一幅巨型油画--《开国大典》。而中央美院又把这项艰巨的任务交给了几次奉命为领袖、英雄画像,并参加过开国大典的37岁青年画家、中央美院知名教授董希文。

董希文接到这一任务后先做构思。他曾向同行或当时的艺术界人士征求意见,如徐悲鸿、艾中信、江丰、吴作人、罗工柳等,甚至还有他自己的学生。
最后他将构图定为:毛泽东站在靠近画面正中间位置,左边1/3画面是其他参加开国大典的领导人,右边则是广场上的人民群众。
毛泽东引领着整个画面的中心,与其他领导人、广场上的人民群众一起,形成一个“大团圆”的构图。
董希文曾把天安门前、毛泽东右侧的一根柱子抽掉了,并为此特意请教建筑大师梁思成。

梁思成说:“画面右方有一根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1952年4月,《开国大典》完成并通过中央领导人审查。这一艺术杰作在政治运动中屡蒙劫难,遭过3次修改,到1979年才使得作品得以批准恢复原貌。鉴于对原作者的尊重,恢复工作在靳尚谊、赵域的复制品上进行。原作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仓库里,只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校庆上展出过一次,而平常展出的则是后来靳尚谊等人的复制品。 [8]
中央美院与共和国有关的标志和记忆

1949年9月下旬,受中央之命,负责征集国徽图稿的清华大学营建系和原国立北平艺专(1950年改为中央美术学院)都成立了国徽设计小组,负责国徽设计。
其中中央美院国徽设计组由工艺美术家、教授张仃、张光宇、周令钊、钟灵等组成。当年9月25日,张仃、钟灵提出5个与政协会徽相似的国徽图案。
1950年6月11日,国徽组召开会议,原则上通过国徽采用天安门图形。经过反复比较,一再修改,国徽组终于选定由梁思成在张仃的图案基础上改造而成的国徽图案。

中央美院老院长徐悲鸿作为评委,还参加了国歌的征选。在国歌问题上,自征稿启事发布后,截止到1949年9月下旬,共收到国歌稿件632件,歌词694首。
经过国歌词谱评选委员会的慎重研讨,认为征集稿件不足、应选者尚少。
徐悲鸿建议用《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代国歌。他的这一建议被采纳,《义勇军进行曲》的词曲经修改后,最终成为共和国的国歌。 [8]
中央美院与人民英雄纪念碑

据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人民英雄纪念碑美工组副组长彦涵回忆,在纪念碑创作初期,有一批优秀画家,主要是中央美院的教师,参与了纪念碑的浮雕画稿工作。
比较完整的画稿有《渡长江》和《南昌起义》:《渡长江》的画稿主要由彦涵设计;《南昌起义》的画稿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原油画研究班主任王式廓设计。
纪念碑的真正实体创作主要由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曾祖韶、张松鹤、萧传玖等8位雕塑家主稿。

时任中央美院华东分院院长的刘开渠主稿《胜利渡长江》。当时的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滑田友负责纪念碑浮雕《五四运动》的创作。
王临乙是中国现代雕塑事业的拓荒者,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央美院教授、系主任。
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五卅运动》是其代表作之一。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曾祖韶也曾于1950年3月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设。他主稿浮雕创作《虎门销烟》。
经过中央美院艺术家们和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人民英雄纪念碑在1958年5月1日落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