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始皇的生活背景
长达三百年、延续了二十一世代的秦楚两国的联姻关系。外戚干政是秦国政坛的深层背景。楚系外戚集团主政,从秦昭王时代一直持续到秦始皇时代,秦始皇父子的政治生命,长期都掌握在这个集团手里。可以说,外戚关系,特别是楚系外戚集团的存在,是秦始皇的生存环境和发展条件中不可忽视的重大背景。
秦始皇从出生到统一天下的三十九年间。三十九年的时间,在秦始皇五十年的生涯中将近占了五分之四,他那曲折而辉煌的人生,已经过去了大半。在这三十九年间,他从幼年到中年,他的为人行事,他的政风人格,已经基本定形。在这三十九年期间,他从秦国的王子到秦王,再从秦王到秦帝国的第一位皇帝,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也大体确立。根据对他这三十九年历史的仔细考察,我们看不出暴君独裁的迹象,更重要的是,我们看不到出现暴君独裁的历史条件──不受限制的绝对王权。相反,我们看到秦国政治社会传统深厚,王室婚姻连接多国,亲族关系错综复杂,君王的政治权力受到多方的制衡和限制。在这种生存和发展条件之下,我们所看到的三十九岁之前的秦王嬴政,是一位经历了种种艰难磨练,正在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贤明君王的形象。
2、秦统一天下的四个阶段
一、秦孝公时代(前三六一─前三三八年)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秦统一天下的出发点。在这段时期中,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富国强兵,奠定了秦统一天下的制度基础。
二、秦惠王时代(前三三七─前三一一年)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稳步东进的阶段。在这段时期中,秦惠王派遣司马错攻占巴蜀,将关中蜀汉连成一片,建立了东进的稳固基地;任用张仪破解六国联盟,实现了东进的有利外交环境,北取上郡,南夺汉中,东进三川,开始稳步扩张。
三、秦昭王时代(前三0六─前二五一年)
这一阶段,可以说是决定性的阶段。在这段时期中,秦国在宣太后和秦昭王的坚强领导下,任用魏冉,内政安稳,外交灵活;军事上任用大将白起,通过伊阙之战,歼灭了二十万韩魏联军,使韩国和魏国失去了抗衡秦国的力量;通过长平之战,歼灭了四十万赵国军队,“使赵国失去了抗衡秦国的力量。这时候的秦国,三分天下有其二,领土和实力,已经远远凌驾在六国之上,这时候的秦国,统一天下的三大战役(伊阙之战、长平之战和灭楚之战)已经打赢了两场,统一天下的大局已经定形,攻灭六国的大势已经难以逆转。
四、秦始皇时代(前二四六─前二二一年)
这是完成统一的最后阶段。在嬴政年幼不能亲政的十年间,政权由华阳太后、夏太后、帝太后代理,主持国政的吕不韦、昌平君,主持军事的蒙骜和桓齮都是先王以来的老臣,维系着内政外交和东进政策的稳定。嬴政二十二岁亲政,在祖母华阳太后的的督促之下,依靠表叔昌平君等人平定嫪毐之乱,放逐了母亲帝太后。事后,他接受齐国使者茅焦的建议,迎回母亲,明智地在祖母和母亲之间求得平衡,不仅妥善地处理了危机中的秦国政局,也妥善地处理了复杂的多国政治关系。
嫪毐之乱,是嬴政政治生涯中第一次重大的磨练,他顺利地经受了考验,一位有为君王的成长形象由此充分地展现出来。嬴政亲政以后,华阳太后威临王室,丞相昌平君辅佐国政,老将王翦领军出征,年轻的秦王继承传统,开始领导秦国沿着既定的路线继续东进。华阳太后去世以后,嬴政开始专权,罢斥老臣,放逐昌平君和王翦,强力推动统一的车轮急速猛进,结果是遭受了第一次灭楚之战的重大失败。不过,嬴政跌倒后又爬起来,他承认过错,再次起用王翦,取得了灭楚之战的最后胜利,完成了消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大业。
3、顺天意
一位年幼君王,经历了种种磨练,一步一步成长起来,成为强势明君,尽管遭遇过失败和挫折,但他最终完成了统一天下的大业,成为历史聚光灯下的千古一帝,这就是秦始皇前半生的人物形象。这个形象,阳光向上,可以说是正面投影的光辉形象。
投影出这个正面形象的光源,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运动。这个历史运动结束了西周以来的列国并立,代之以统一帝国;这个历史运动结束了远古以来的亲缘氏族社会,代之以新的编户齐民社会。这个历史运动,宛若一种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大趋势。这种历史大趋势,经典作家称之为历史的必然,星相学家称之为宿命,或称之为天意。
中国有句古话说,时势造英雄。何谓时势?时,时局也;势,趋势也。时势就是历史大趋势,就是历史的必然,就是天意的体现。西周王室衰退以后,由新的政治社会秩序取代旧的政治社会秩序的历史运动开始启动,诸侯兼并,列国争霸;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称王,齐秦两国先后称帝,天下走向统一帝国的趋势逐步明显。正是在这种大趋势当中,秦国以它特有的条件顺应了天意,成为实现天意的工具,逐一消灭列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帝国。
秦帝国建立以后,秦始皇五次巡游天下,刻石记功,宣扬统一天下的大义。峄山刻石文曰:[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壹家天下,兵不复起。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碑文大意是说:[回首乱世之初,纷争由分封列国开始。从此以后,战争无日不有,鲜血遍地长流。古往今来的混战局面,历代不能改正,五帝不能禁止。当今时代,皇帝统一天下,战争不再出现,灾害得以消灭,百姓康泰安定,永久享受和平的恩惠。]字句铿锵,意义深远,更进而感受到此时此地的秦始皇,登高远望,志得意满,俨然是天意的代言人。
4、逆民意
另一方面,秦国统一天下的过程,又是一个延续了数百年的残酷的战争过程。面对着秦国如狼似虎、无止无休地蚕食侵攻,执着于传统、恋乡眷土的各国人民恐惧悲愤;面对着宛若杀人机器的冷酷秦军,热爱祖国的各国人民同仇敌忾,拼死抵抗,上演了无数惊天动地、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从这个角度来看,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行动,残酷地强暴了各国的人心,是违逆大众民意的。
如果我们以民意为另一束光源来照射秦始皇,投影出来的形象怕相当地阴暗冷酷,一种为列国人民所痛恨,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无道暴君的形象,鲜明地映现出来。相反,民心民意的所向,大众的热烈视线,都投向了抗秦的英雄。荆轲别燕国,刺秦王功败垂成,列国人民为之扼腕叹息。高渐离继承荆轲遗志,举筑击嬴政未中,一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千古回响。张良变卖家产,求得壮士博浪沙狙击始皇,他那怀念祖国痛恨暴秦的深情,凝结了韩国的民心民意。屈原赋哀郢、,诉说国都为秦军攻占的悲伤,哭泣百姓流离失所的苦难:[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他忧国怀乡,亲土爱民。他怨天悯人,哀怨天意之不公,悲泣民生之苦痛。
伟大的屈原,是忧国爱民的诗人。屈原所忧的祖国,是激烈抗击秦国侵攻的楚国。屈原所爱的人民,是在秦军的残酷攻击下流离失所、痛楚绝望的楚国人民。屈原的著作和人格,不仅体现了楚国的民意,也体现了列国的民意。古往今来,屈原已经成为热爱祖国乡土和讴歌民情民意的象征。
天意无情,民意人性,天意和民意的离合,左右了历史的动向。纵观秦始皇疑案,秦统一天下的往事,深深感到秦灭六国的历史是一部顺天逆民的历史──天意和民意的背离,制造了无数惨痛的历史。
秦违逆民意统一天下,暴力强行的结果,古来列国消灭,万千生灵涂炭;十五年后,有六百年历史的秦国也不得不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国家崩溃,王族灭绝。
一统天下的秦帝国,顺应了天意。秦帝国的建立,取得了远古以来从未有过的成功,可谓是前无古人。一统天下的秦帝国,也为以后两千年中华帝国的历史,奠定了制度的基础,规范了延续的蓝图,可谓是后无来者。秦的体制,历代继承,统一帝国的形态,延续至今。中国指向统一的天意,可谓是由秦帝国和秦始皇宣告的。
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贯穿着中国历史。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秦末大乱,刘邦顺天顺民,建立汉帝国。历经王朝更替,演化到了近代,袁世凯复辟称帝,是一场逆天逆民的短命闹剧。两千年中国历史的基本特点,由统一帝国和民众暴乱交替而来的王朝循环,也是出于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
摘录来自: 李开元《秦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