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我鼓励一个市场人员学习Python,因为她来问我,有一个市场数据分析的想法,想用计算机自动来做,做个这样的“小软件”大概需要多少时间。我说,如果你自己会编程,一天估计可以;如果你找别人来做,不管公司自己的IT开发还是外包商,大概需要一周以上吧。
她很惊讶,为什么差异这么大?
我说,你看,你如果自己来做这个事情,你是“需求方”,同时也是“开发者”。这个事情的代码编写和验证的工作量不大,一个人一天的工作量足以。其他的时间花费主要就是需求与开发的沟通、开发与需求的验证和确认。
她自己来编程,自己的想法自己来实现,那“需求方”和“开发者”就在她的大脑里面“通信”,这个通信速度是多少?这里的速度只是一个通俗的概念,应该用信息传输速率更准确,但是我们这里只做定性讨论。
生物电信号传导的速度接近光速,但神经细胞受激反应再释放电信号需要很多时间。人脑一共有大约14亿神经原,其中只有一部分是发展完全的,其他的处于休眠状态或者很少使用的状态。发展完全的神经原,平均大约每个神经原有1万~2万个突触。每一个神经原,从接受到信号,到被激发而发出信号,所需要的反应时间少于0.1秒,每秒可以反应10次,也就是信号速率为10Hz/秒。
假设人脑所有的神经原中,2%的神经原是完全发展的,就是说2800万个;而完全发展的神经原中间,每秒活动的神经原为10%,就是说280万个,而这280万个神经原,每个的信号速率为10Hz/秒,那么,2800000*10=28MHz/秒 的信号速率。我们暂时不知道这一个信号最少能传送多少信息,按照最少的来假设,每个信号传送1bit信息,那么我们得到了人脑内部信息传送速率的估算,为28Mbps,每秒钟28兆比特。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一秒钟把高清电影里30张画面的每一个像素在脑子过一遍。
也就是说,她自己的想法在脑子里传来传去,是一瞬间的事情。
那么假如她找别的工程师来做这个“小软件”呢。首先,她需要把她的想法“说”清楚,然后这个工程师再说一遍,以确认自己的理解是否和她想的是一致的,然后去编程开发,完了之后给她试用,看看真做出来是不是满足她的想法,不行再“说”,再改……直到和她的想法完全一致,然后收工。
“说”方法有几种,主要口头对话、书面文档、画画和比划。
人与人之间口头对话的通信速率是多少呢?简单的看看电话和手机对语音编码的速率,不超过64Kbps,和脑内通信速率相比是差了三个数量级。那如果是通过文档来传递信息?写文档打字的速度更低,假设一秒钟能敲三次键盘,那也就是24bps而已,又差了三个数量级。可以说,人和人之间的信息传输速率是“龟速”。
还有更耽误时间,是“误码率”的问题。对同样一句话乃至一个词语所表达的意思,每个人的理解都可能出现或多或少的差异,跟每个人在沟通当时的知识、文化、专业、经历、环境、注意力、立场、心情等太多因素都有关系。她和工程师的沟通,要达到每一比特信息都“清楚无误”,都需要多次、来来回回的表达,和确认。
所以,她找别人来做,虽然写软件时间只需要1天,但她把想法说清楚,工程师确认清楚,就会是一个来来回回的沟通的过程。这一过程,要么在第一版软件做出来给她看之前完成的多一些,这样后面就少改一些;要么两人先快速沟通一轮,工程师拿出实实在在的demo或者初版软件再和她确认。但总的人际沟通量是一定的,所需的时间也是一个数量级的。
那么会有人说,人类视觉的处理速度很快啊,你看视频通信的速率很高啊,动辄就是几兆几十兆的速率。视觉的表达信息“量”确实很大,但问题在于,信息“不确定”。我们说的这个场景,她如何用视觉去表达她对这个软件的想法?或者说,如何用动作、肢体这些视觉信息去表达确定性的信息,表达诸如“1+1=2”这样的信息?最后还得回到画画或者写字这样的符号方法上。之前我们已经推算过,估计写字的速度也不会超过打字的32pbs。
到这里,我们几乎可以得到结论:
“人际沟通的上限”的通信速率的数值:64Kbps。这是神经柯对于人际通信研究的一个重要数值。
其实这个速率还只是从某甲的嘴,到某乙的耳。考虑到信息本身意义的传递,如果是从某甲的脑,到某乙的脑,并且让某乙确切的知道,某甲就是这么来想的?考虑到“误码率”,可以说会是远低于64Kbps。
我们可以展望。每个人躯体里面所藏的宇宙神迹 - 大脑,要释放出它真正的计算能量,目前人体自带的“外设”(眼耳口鼻手脚)的通信速率太低了。也许有一天,通过脑机接口带来的脑-机通信,能实现脑-脑的直接通信,会带来人际通信速率数量级的提升。
当然,真到那一天,人类的形态、社会的形态会什么样子?待我下次发神经,再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