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诞生》是统编版八年级历史教材的第14课,讲这节课,势必会提到陈独秀和李大钊两位关键人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所作的贡献。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建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同年,李大钊在北京也建立了共产党的早期组织,二人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人称为“南陈北李,相约建党”。
谈到了南北两个方向词,我下意识问了同学们一个有关方向的问题,我用手指着南方,问同学们那是什么方向,出乎我意料的是,竟然有一部分同学说不准是南方,说北方的有之,说东方的有之,说西方的亦有之,然后有同学大声说是南方,因为我们学校的南大门在那个方向。
听着同学们的回答,我先是一笑,接着就开始皱起眉头,我在想,这些孩子已经在星河生活了一年多,即使不是在初中上学,也已经在县城生活了十几年,怎么到现在连方向都分不清,成为通常所说的“路痴”,只知道前后左右,分不清东西南北。是什么导致这种现象的层出不穷:学生只知道书本上的知识,而对实际生活中的常识知之甚少;学生只知道考试,而对学业以外的事物丧失了兴趣。
由此我想到了教育。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举行的一次活动中曾以江苏某学校的作息时间表举例,“学生的在校时间基本上从早上7点持续到下午6点,他们绝大部分时间都被限制在学校环境中。”他认为,这种持续的封闭教育,或者“内卷”的教育模式,其后果是导致学生对学业以外的事物丧失了兴趣,甚至缺乏感受和思考的能力。对教育产生厌恶,并逃离。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新教育研究院院长李镇西也谈到,现代孩子在视力、听力、方向感等方面有所退化,他们更多生活在有电源插座的环境中。如果在假期,家里突然停了电,没了WiFi,没了流量,很多孩子将会无所适从,六神无主,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所以现在从小学到中学,即使在周末,也很少能在大街上看到学生,大多孩子都宅在家里,要么写作业,要么玩网游,吃饭点外卖,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宅娃”。而对他们来说,除了这些,似乎,生活中再无其他。
早在八十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主张 “要把学校的一切伸张到大自然里去,大社会里去。”要使教育与生活、学校与社会密切联系,血脉相通。同时,陶行知先生还提出了儿童的“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即解放头脑,解放眼睛,解放双手,解放嘴巴,解放空间,解放时间,强调孩子应在自然中、在生活中实现全面发展。
有一次听报告,一所学校的校长给我们讲了他们学校规定的学生在校三年必须完成的十件事。
01每天做一件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
02做一名志愿者,志愿服务时间至少达60小时(或者服务次数不少于30次)。
03至少选择一位杰出的人士作为榜样。
04至少结交一个外国朋友,并通过他(或她)尽可能多地了解这个国家;或与一位睿智的长者交朋友,并为他(她)写传记。
05至少认真完成一项研究。可以是这些领域或方面:科学、技术、历史、社会、艺术、经济、社会调查等;或至少发表一篇文章。可以发表在报刊杂志上,或是在学校编印的论文集、作文集上。
06至少读10本(或600万字)经典名著,这些书要涉猎10个领域以上。在每个领域中,要至少精读一本该领域最经典的代表作。
07至少参加一个社团。
08至少培养一种艺术爱好。
09 至少培养一项体育爱好。
10至少学做六个地道的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国菜。
这是一位来自南方的校长,他们学校规定的十件事可能是我们无法企及的,但是有几件事也是可以尝试的。纵观这十件事,大多都是把教育融入在了生活之中,融入在了活动之中,通过做好生活中的某件事,把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感受不同生活场景中的教育智慧,体会教育的内涵,体验教育的乐趣,完成自身的蜕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