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06:大禹治的不仅仅是水
禹陈述自己功业以及管理理念的言论,舜帝对他的言论很重视,史官为此记录下了他们之间的对话,如此才有了这篇《尚书·虞夏书·大禹谟》的传世。
钱穆先生的《国史大纲》考证:所谓“有崇伯鲧”中的“崇”也就是嵩山的“嵩”——高山。《山海经》中“南望禅渚,禹父之所化”的禅渚,也就是今天的陆浑。流传至今的“禹都阳城”,“阳城”就在嵩山脚下。直到今天,河南还有个“禹县”。种种迹象表明,鲧、禹其实就是当时活跃在嵩山一带的一个部族。
与之相应的,虞舜的“虞”是山泽之官,虞舜一脉应该是尧帝时代管理山泽的一个部落。据钱穆先生考证,这个部落活跃在汉中西城县一带,后来部族范围拓展到嵩山山脉,也就与鲧、禹所在的部族有了交集。据此,钱穆先生大胆推测出早期尧、舜、禹之间的禅让,实际上是各部族间共同推举一位酋长作为所有部族的“天下共主”。尧帝之所以能成为首个天下共主,是因为他掌握了时令、节气这些农业生产的关键技术。后来的舜帝之所以能够顺利成为天下共主,是因为他极其善于调和各方面的矛盾,形成统一意见——在还没出道时便表现出超强的调和家族矛盾的能力。当然,这一能力被后世放大、包装成“中庸”之德。《中庸》中,孔子评价舜“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也就是说舜登上天下共主这一历史舞台,凭借的是他强大的包容整合力。舜的时代,部族联盟共同体一定得到了较大范围的拓展。那么,禹又是怎样顺应历史发展规律,凭借什么登上天下共主这个历史舞台的?
一、治水之功
“大禹治水”的故事古来已久,非常地深入人心,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这个故事。提及禹成为天下共主,治水之功自然是不可不提的。
问题是《尚书》几乎没有怎么记载“大禹治水”的过程,客观来讲,在尧帝这个技术天才面前,大禹治水只能算是技术领域的小儿科。在文字流传极为困难的时代,人们压根没有兴趣记录这种小儿科的事情。何况在部族首领的一致推举下,禹做了舜帝的司空,“平水土,惟时懋哉”——随时随地做好水土管理工作,管理好天下的山川大型基建项目本来就是舜帝安排禹的差事,也没有什么好炫耀的。
在这篇《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中,舜帝关于“大禹治水”的称道也不过“降水警予,成允成功”八个字,也就是说,在治水这件事上,舜帝所看重的是禹为天下苍生计挺身而出、说到做到,完成了治水大业。在舜帝看来,上天降下洪水,是对自己管理天下不够周详的一种警告,禹在这种情况下挺身而出,顺应天时、顺承天道,解决了这一发展难题。
相比较而言,舜帝眼中的大禹之功是因为他的存在,水土得到了平治,万物顺利成长,“六府三事”都真正得到治理。
所谓的“六府三事”其实也是大禹提出的一个治理思想。禹认为,政事的根本在于教养百姓。水、火、金、木、土、谷六大核心要素固然应该时时关注,与此同时还要认真做好“正德、利用、厚生”三件要件事。“正德”是弘扬正向的美德;“利用”是兴利除弊,提供基本的生产资料;“厚生”则是让百姓丰衣足食。
不得不说,较之尧帝的技术共享,舜帝的民主集中,禹为天下治理提供了更为具体的治理纲领,这个纲领的要义便是“六府三事”。
二、政治“治水”
相较于禹作为司空职责所系的“治水”行动,《尚书·虞夏书·大禹谟》用更多的笔墨细致描写了大禹在政治领域的成功“治水”。
《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中出现了四个关键人物,分别是舜帝、大禹、益和皋陶。抛开上古时期人们天然的淳朴不谈,大禹绝对算是一位情商领域的“高手”。《尚书·虞夏书·舜典》记载,天下部族首领一致推举治理水土很有功劳的禹作司空时,伯禹没有居功自傲,而是低调地扣头跪拜,要把这个奖赏让给稷、契和皋陶。后来,能够和他一起成为朝堂上四大关键人物之一的,果然就有这个皋陶。与此同时,另一个关键人物益,早已成了他的铁杆粉丝。
我们都知道,舜帝执掌天下一共有五十年的时间。在他执掌天下三十年后,他感到自己年事高迈,为天下政务拖累得疲惫不堪。这个时候,环顾天下英才,能够入他的法眼,可以深入进行精神层面交流的也不过大禹、益和皋陶三人。《尚书·虞夏书·大禹谟》相当于舜帝较为私密的一次“内阁讨论”。在这场讨论中,大禹作为重要人物,先谈了自己的治理观——“后克艰厥后,臣克艰厥臣,政乃义,黎民敏德”。意思是说君王知道做君王的难处,臣子知道做臣子的不易,天下自然也就治理好了,臣民会自然勉力恭行德教。这话虽然有道理,却也可以算是敷衍之辞。问题是舜帝是民主集中制的高手——“好察迩言”,他肯定了禹的说法,禹的铁杆粉丝自然不失时机、不露声色地表达了对禹的钦佩之情。此后,舜帝又进行了深入地启发,禹最终抛出了自己的“施政纲领”——“六府三事”。这种事,在政治斗争中是很危险的,一旦底牌亮出来了,便必然是“你死我活”的。
舜帝马上将话题引向对大禹治水之功的盛赞,顺带提出让禹接班的话头试探禹。还好,禹不仅仅有政治头脑,还有谦恭的美德,他再次表明,自己不是合适人选,最适合接班的人是皋陶。这个时候,这场政治“治水”已经基本有了结果。舜帝是放弃了“被选举”权的,益是铁定了要将票投给禹的。禹讲出自己施政纲领的一瞬间便表明了自己作为“竞选人”的意愿。另一位可能的“竞选人”便是皋陶。
舜帝接过禹推荐皋陶的话头,对皋陶进行了一番赞许,皋陶老老实实以一贯的忠诚表达了对舜帝治理的高度认同和拥护。而后,话锋一转,继续将“天下共主”的希望寄托到大禹身上,在这场四位关键人物组织的内部投票中,大禹顺利获得了绝对多数3.5票。顺利成为舜帝的接班人。
三、军事“治水”
成为接班人后,禹受舜帝之命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讨伐“三苗”。
这件事,差不多和当年舜帝正式成为天下共主前,尧帝用各种政事试用他差不多。舜帝的意思再明确不过,也是希望通过一场军事冲突最终考察禹是否有机会承继天命。
一开始,禹昭告天下,会集各路诸侯,进行了誓师。一个月后,三苗继续违抗舜帝的命令,整件事没有任何进展。
这个时候,禹的铁杆粉丝益站了出来,建议禹参考舜当年的基本思想与做法——“惟德动天,无远弗届”——只有美德才能感动上天,无论多远的人都会因为美德前来归附。于此同时,还讲出了那句著名的“谦受益,满招损”来警告禹,万不可轻举妄动。在益的影响下,禹改变了战略,以文明德治,以至诚之心,迎来了三苗的归顺。
四、“治水”心法
在舜帝同禹的对话中,舜帝深知自己的“交接棒”使命,悄没声息地传授给禹一套从尧帝那里承袭来的,足够影响中华文明数千年的心法。
《论语》中所谓“咨,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
在这里,舜帝盛赞禹“汝惟不矜,天下莫与汝争能。汝惟不伐,天下莫与汝争功”。实际上,禹的行为无意中践行了这个心法。
这个心法具体表述为十六个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此后两千多年,但凡能够认真体悟、遵循这一心法的,都可以算作是龙的传人,都成了尧舜禹那样的圣贤。
大禹治的不仅仅是水,他所治理的是世道人心。
得随机数16638及其他
本:离火 用:坤土 变:坎水
性格:内心阳光,热辣滚烫,泼辣,为人豪爽。不畏惧困难,善于克难攻坚,有较强的工作能力。
关系:照顾家庭特别是自己的另一半无微不至,对方又特别的包容,厚德载物,是一个比较幸福的家庭。较好地做到了事业、家庭生活的和谐平衡。
健康:夏季多饮姜枣茶,清淡饮食,清心养心。脾胃虚弱,注意规律饮食,健脾胃。经常体检,预防乳房疾病。
所问事:个人很操心所托之事儿,这个事本身会有一个自然而然的发展,外在方面存在较大的变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