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谈写作
一生相守相助,简单平凡即生活

一生相守相助,简单平凡即生活

作者: 未知流 | 来源:发表于2017-04-08 17:12 被阅读109次
    杨绛和自己的先生钱钟书

    本来想读一读杨绛(先生)写于九十六岁思索死生、个体矛盾之作《走到人生边上》,书拿在手上又放回书架,重温了一次它旁边的《我们仨》。

    喜欢杨先生平淡叙事的风格,平平淡淡之中似乎把她的整个生活都赤裸裸的讲给了你听,字里行间读来全都是生活里的朴素,单这朴素既纯粹又美好,生活之中不管是积极的一面或是消极的一面,杨先生都可以平淡的记录。于读者而言,就像是听着这个作者娓娓道来一个故事,说故事的人站在第三个人的角度不紧不慢的细数着自己故事里真实简单的幸福又毫不避讳的掏出生活中心酸苦痛的气息。

    《我们仨》就取材于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很有生活气息的作品。而我所理解的生活气息之中不仅仅是有茶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还有跌宕起伏后的相守相助。

    杨先生从清末走来,经历了近半个近现代史,看到了时局的动荡和变化,也看到了新旧的交替,可我觉得往往一些受过风浪的人,笔下的生活就愈加的平凡和简单。这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即使是经历过大动荡和时代的磨难依旧可以保持自己的个性,用一种平淡单纯的手法去叙说这些文字,已经是难能可贵。

    学者也是平凡的个体,他们的生活里有严肃也有趣味,在这里我看到了她先生钱钟书这个狂傲的大才子最为柔软的一面,最为有趣最为孩子气的一面。“在遇到她以前,我从未想过结婚的事,和她在一起这么多年,从未后悔过娶她做妻子,也从未想过娶别的女人。”这是钱钟书先生说过的一番话,这番话里也足可以浓缩他们一生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我们仨”

    不管是他们的留学生生活还是陪着女儿钱瑗一起成长,亦或是大风浪里他们固守着自己的生活态度。倔强又不屈,即使是文革,两人依旧可以互相打趣对方。油墨里有一日三餐的基本生活,也有用有趣撰写的不同,还有一起读书时的嬉笑吵闹,处处都是生活的味道。

    书里第一部分《我们老了》笔者就提到一个寻寻觅觅的万里长梦,连贯着第二部分古驿道里的相聚相失,提到钱钟书先生被一辆不知去处的车带到一个不知名的地方去开一个莫名的会,这个疲劳的梦一直延续着,古驿道里的气氛荒诞且奇异,杨先生奔波于三里河和古驿道之间。

    这个万里长梦是一个暗喻,一开始使用倒叙的方式,全书的很多的地方用了暗喻,这也是很吸引我的地方,和其它的记录生活的方式不一样,杨先生在说着平凡事的同时用暗喻这根线串联着一件一件的事。

    生活于我们原本就是一场梦。

    梦亦实亦虚,第一个真实的梦引发了后面一连串劳心的梦,暗指的是钱钟书先生的离世,古驿道是一条人人都会走上的驿道,后亡人送前亡人的不不归之路,死生这个自古以来严肃的话题在杨先生的笔下没有那些大悲大苦也没有花很多的笔墨去深刻叙说自己的情感。不过在我看来,平凡本身就已经是深刻。

    最后,梦醒了,走散了。自己唯一的孩子和先生钱钟书相继离世,剩下九十旬的杨先生独居三里河。杨先生在一张照片下附上一行小字“我们觉得终于有了一个家,1981摄于三里河”。一生坎坷到晚年时终于安顿却是老病相残走到人生的尽头,这里似乎看到杨先生所有情感的流露,可又是满满的无奈。但这就是生活,它所呈现给你最真实的模样。

    结尾说:“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的归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生相守相助,简单平凡即生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ala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