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孩子们,他们小时候很早就接触绘本,大概是在一岁左右。妻子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读一个小时的书,而乐此不疲。孩子们阅读乐趣和关注力就是从这个时候培养的;
孩子们喜欢绘本那些精美的绘画,每一次读书的时候他们一定要自己看着书,即使牙牙学语,读到高兴时也会用手笨拙地拍拍书。
小儿子说话说的比较晚,以至于我们都认为他身体和智力发育都有些迟缓。但是能说话的时候口齿清晰,声音干脆,而且随着他慢慢长大,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运用能力出乎大人意料;再大一些的时候,看书基本就不挑了,三岁多的时候,连他哥哥的语文书也听的津津有味。
四岁以前,他模仿着听到的评书,可以来个自己的系列。能把故事情节完整捏造出来,讲地跌宕起伏,角色扮演也很贴切,语调惟妙惟肖。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从小耳濡目染的那些绘本。
那是不是都可以归功于书吗,肯定不是,应该是和孩子一起阅读的妈妈。书不可能给你带孩子,绘本也不能解决孩子的所有问题。
书的种类这么多,有没有情绪管理的书呢?有。但是我总觉得,孩子们看书的角度绝对和大人的角度不一样。大人觉得这种“有用”的书,对孩子自我管理、人际关系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觉得这是你想多了。从孩子角度来说,这种书和别的书没有多大差别,包括科普。孩子在这些书里面读到的是快乐,是按照自己的直觉吸收着愉悦的那些部分。
为什么说绘本是没有用的?
抱着功利心,带有目的性的买绘本,只是大人的一厢情愿。绘本毕竟是给孩子读的,大人操的那份闲心,孩子在绘本里面能读得到吗?
林清玄说的“心美一切皆美,情深万象皆深”。书里面描述了一个孩子的童真世界,也有天真,也有笨拙,也有沮丧,也有快乐,就是没有造作。孩子不可能同时表现出来两种以上的情绪,如果有,那只能演出来的。
儿童作家在创作绘本的时候,会不会确定一个中心思想,然后围绕主题去创作。如果真是这样去创作绘本,他是怎么倾听得到孩子的心声;如果没有一颗纯洁的童心,写出来的童书是没有灵魂的老学究,虽然摆在那儿,却让人望而却步,读来也是索然无味,满是自说自语自娱自乐的荒唐表演,给人表演过头了的感觉。
康德说过“一个人的缺点来自他的时代,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他自己”,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这么说“孩子的缺点来自于成人世界,他的美德和伟大却属于他自己“。所以,孩子的问题还得是大人来解决,绘本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肯定能让亲子关系变得简单,孩子也容易接受妈妈的建议。
所以说,绘本不是万能的,阅读不能代替所有的亲子活动,更重要的还是读绘本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