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学习能力之缘起,就是“着迷”二字

学习能力之缘起,就是“着迷”二字

作者: 竹说 | 来源:发表于2018-12-24 22:35 被阅读12次

    马化腾的学习能力,一层层拨开,最外层是他的模仿和微创新,中间层是观察、思考和提问的能力,而最内核则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发自内心的热爱。

    “我知道自己对着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90年代的马化腾如是说。

    马化腾的学习能力,层层剥开,来自三个维度:模仿和超越;观察、思考和提问;自我认知和发自内心的热爱。

    马化腾的学习能力,首先是模仿能力,集中体现在“微创新”这三个字上。

    马化腾自身是一个资深网迷,见到好东西都会模仿,进而超越。

    腾讯一开始给人的印象就是两个字“山寨”,并曾经一度引起公愤。

    外部的评价是,“这种行为在实质上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山寨模仿精神,并且在腾讯内部发扬光大了。”

    马化腾在2006年6月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时也提到了这一点,“我不盲目创新,微软、谷歌做的都是别人做过的东西。最聪明的方法肯定是学习最佳案例,然后再超越。”

    后来他也提到过“模仿是最快的方法,但是不可持续。”

    实际上,山寨不仅是腾讯公司的问题,也是一个时期中国互联网的特点。

    美国的IT产业在二战后始终处于全球领先的地位,而中国在上世纪90年代才出现计算机和互联网,当时苹果微软谷歌等互联网公司已经壮大。

    作为后来者,中国互联网公司的起步多少都带着对国外科技巨头的模仿,腾讯也不例外。

    早期模仿ICQ推出第一款产品OICQ时, ICQ自身早就成熟并且进入中国市场。

    而且,已经有三款汉化版的ICQ产品被使用,为什么OICQ能够后来居上?

    当时的腾讯团队做了几项重要的微创新。

    比如将用户内容和朋友列表从客户端搬到后台服务器,对软件体积的有效控制,采用UDP技术来节约服务器成本。

    这三个看起来只是技术上的区别,其背后体现的是一种觉察和认知。

    进一步剥开,这样的模仿和超越能力,来自于马化腾观察、思考和提问的能力。

    第一次技术讨论会上,马化腾提出了一个听上去很古怪的问题:我们的用户会在哪里上网?

    马化腾团队的第一个微创新,就是由这个提问触发的。

    和国外的情况不同,当时的网民大多数没有自己的电脑。

    网吧是中国网民最重要的上网场所,大家会经常在不同的电脑上网。

    因此腾讯做了技术上的微创新:无论在哪个电脑登录,聊天记录都可以同步。

    这一点是当时资讯人、北极星和飞华都没考虑到的。

    事实证明,这一点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

    为什么能提出这样的关键问题,我想这跟他对用户体验的重视有关,更与他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分不开。

    更进一步的,为什么马化腾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如此重视用户体验,又为什么总是能敏锐觉察中国网民的需求呢?

    我想这来自于他从小就表现出来的清晰的自我认知以及对网络世界发自内心的热爱。

    “我希望自己写出的东西被更多的人应用”,这是他朴素的说法。

    而这样的目标必然会引导他琢磨网友的需求,因为只有这样,他做出来的软件才能够触及更多的人群。

    这个目标的源头,我认为源于他对虚拟世界的热情。

    现在的马化腾每天最大的兴趣依旧是在互联网上生活。

    包括看资讯、搜索、购物、付款、玩游戏全部使用腾讯的产品完成。

    一方面,他想时刻体验腾讯的产品是否能为用户带来最大便利。

    更重要的是,他的兴趣就是把以QQ为基础的腾讯打造成一流的互联网公司。

    腾讯20年坎坷前行,如果没有这么强烈的兴趣,或许就无法成就现在的样子。

    再回来谈到学习能力,也许很多人会觉得跟热不热爱是两个毫不相关的事情。

    事实上,他们是密切相关的,情感因素对学习能力的影响非常大。

    和小时候对天文学的迷恋一样,马化腾的学习能力之缘起,就是“着迷”二字。

    对此他也有强大的信心,“我知道自己对着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

    因此,马化腾的学习能力,一层层拨开,最外层是他的模仿和微创新,中间层是观察、思考和提问的能力,而最内核则是清晰的自我认知和发自内心的热爱。

    正如物质与能量的互相转化,正是强大的思考能力和充沛的情感,推动着一个人学习能力的迭代成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学习能力之缘起,就是“着迷”二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it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