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读《红楼梦》
一本《红楼梦》自己阅读了三、四次,精读了一两回。在里面又圈又画的,现在手头上的那本《红楼梦》跟教科书已经没有什么两样。只因喜欢读《红楼梦》的缘故,撰写本科论文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选了“论《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的女性悲剧 ”的论题。
读《红楼梦》会随着自己年龄的不同而解读出不同的味道、不同的境界来。
初读《红楼梦》专找里面的“三角恋”看,至于其他的内容则统统一目十行跳读过去。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在那个对未来充满向往与朦胧感觉的年龄里爱情是最重要、最神圣、最纯粹的字眼。
再读《红楼梦》专门看不同生存背景下的人的不同生存状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那时自己初涉社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迷茫。在那样的心境之下,自己很好地理解了林黛玉的无边眼泪和薛宝钗的雍容大度……
重读《红楼梦》已不再固定于一个人物、一件事情之上,而是看到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和在错综复杂的矛盾中生存的各式人物之间玄妙的人际关系,以及由此所引发出的许多事情。在这里我看到得势者的专狠(王夫人等人),失势者背后的小动作(邢夫人等人);看到了心怀叵测之人(袭人等流)苦心经营后的得志与心直口快的人(晴雯等人)率直之后的悲凉;看到了肩挑天下(贾雨村第一次做官)的无望与投机取巧后(贾雨村第二次做官以后)的得逞……
重读《红楼梦》我看到女性的整体悲凉与男性世界的狰狞面目。正是在以男性为正统,女性没有独立生存地位的不平等生存环境下,许多可爱、可敬的聪明女性只配有悲惨的命运,不仅女奴们的命运如此,身为贵族小姐的金陵十二钗也然。
重读《红楼梦》,对“三角恋”的爱情悲剧有了新的认识。林、薛、贾三人的悲剧与其说是性格的悲剧,不如说是各种势力较量的结果。林妹妹之所以一直担忧自己跟贾哥哥的爱情不能有好结局,是源自于她对现实世界光目光如炬的洞察。她一个寄主于贾家的孤儿,有外祖母在的时候,她还能够得到一点亲情的安慰,而一旦外祖母去了世,她便什么都不是。虽然外祖母一心想着能够将自己许配给宝哥哥,可儿女姻亲大多数得父母说了算(这在她原本对迎春的亲事不太放心,最后却不能不作罢的事情上足以说明)。而宝玉的母亲王夫人对林妹妹的态度只要是明眼人就能看出来的——不喜欢。外祖母表面上虽然人人尊重,却不是想做什么事情都可以的,她也自有许多别人所看不到的苦恼。身处于各种矛盾斗争之颠的贾母是很清楚自己那些事该管,那些事情不能管得太过分的,否则自己也会惹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她一直努力做着各方面的平衡,为了平息人们对她偏爱二儿媳妇一家和王熙凤的不满,她多次当着众人的面适当“损”一下王熙凤、讲笑话自我解嘲。
这一切当然逃不过“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妹妹的眼睛,所以她一直担忧着她与宝玉的爱情,直至她的担忧变成了现实。在那个女性根本没有独立生存地位的时代,死成为了她最好的选择。
而性格、价值观跟宝玉格格不入的薛宝钗,最后虽然能够坐上宝二奶奶的位置。但问题是,这样的位置是不是她所喜欢、向往的?许多人认为这是一定的。我却认为只有皇后的位置才能般配她难得的才智(她本人也确有这样的向往,这一点从原春省亲中她的表现中可以看得出),只有在皇后的位置上才能够最大化地施展她的仕途经济之抱负,才能够实现她巩固、发展、庇佑整个家族的人生理想。可惜的是她唯一通往成为皇室一员的路(备选)却因她哥哥薛蟠的胡作非为而被堵死。为了自己家族(至少是薛、贾两家)的巩固、发展她只能退而求其次——嫁给贾宝玉,坐到宝二奶奶的位置上。只有在这个位置上,她才能够最大发挥自身的才智,为家族的兴旺保驾护航。薛宝钗做任何事情从来都是从“大我”上着眼,很少甚至于没有顾及自己或她人的“小我”感受。这正是她跟贾、林两人的最大区别所在,正因这个缘故她才在根本上跟贾、林两人格格不入。
但格格不入归格格不入,在追求整个家族最大利益化的——贾、薛婚姻面前,属于只有两个人的幸福贾、林爱情注定要在败下阵去,哪怕以牺牲人的生命、摧残人的内在精神支柱为代价也在所不辞。
可叹的是,不管周遭的人怎样为家族巩固与发展处心积虑地做出种种安排、努力、牺牲,其结果只能为贾珍、薛蟠之流维系着继续躺在男权社会温床之上再续醉生梦死、草菅人命生活稍做延续而已……以牺牲生命、精神支柱、理想追求的他们三个最终只能成为封建礼教与家族利益供桌上的“贡品”而已。
精读《红楼梦》我不再从作者的直笔中去理解人物,而是结合着医学、典籍、绘画、建筑、风俗等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去理解他们,结果不断发现了一个又一个从未发现的小秘密、小世界。
喜读《红楼梦》还因为它绝不拼凑,它的所有情节、对话、事件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地发生在具体人物的身上、具体的情景之中。什么人在什么情景下会有什么动作、什么语言、什么表情都是唯一的,甚至于什么人会写出什么样的诗句都是唯一的,真实得如同生活本身。能够虚构出一个如此贴近真实的世界来,作者不愧为是一代人精。
记得有一位作者曾经说过“阅读其实是一个寻找自我的过程”,自己阅读《红楼梦》又何曾不是这样的呢?因为看到了许多、想到了许多、意识到了许多,所以有许多东西竟然与《红楼梦》里所描写的东西不谋而合,这也许是自己从小就喜欢读《红楼梦》的缘故吧。
当然,读《红楼梦》读得进去,还得读得出来为好,不然很容易被里面的悲剧情绪所感染,假如浸染其中而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那可就不妙了。
本文已在版权印备案,如需转载请访问版权印。1767753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