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们常用这句佛家经典来劝说做错事的人去承认自己的错误,担负起责任,做出正确的选择。都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世间行走难免会犯错,我们都无心或有心的伤害过别人,也受到过别人的伤害,可是你是否为你的每一次“无心之失”都真诚的悔过,向你伤害过的人表达真诚的歉意呢。我很肯定的说,没有。
走在路上,撞了别人一下,你会连忙说“不好意思,对不起”,打翻了别人的水杯,你会说“我不是故意的,对不起”。类似场景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我今天要说的却不是这种,是比这类更加严重,也更严肃的一些道歉。
你能否想起你上一次郑重其事的向别人道歉,希望获得他人原谅的时候吗?如果有这样的道歉,你一定会印象深刻。但是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或者时间久远。我就是这样。
认识到道歉对于我来说很难源于一次和上司的冲突,冲突事后我明显的认识到自己有意气用事,情绪影响而态度不当。我想去道歉,可是最终没有。从意识到需要道歉,到如何道歉,再到鼓起勇气准备道歉,直到最后的道歉未果,这期间的心理变化是很剧烈的,甚至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为什么道歉会是这样难得一件事呢?
1、难以预料的后果
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羁绊都是相互给予的结果,你对别人的付出能够得到别人对你的回馈,或者你自己能够通过付出这一行为而得到回馈,这样才能让一段关系继续的深入下去。假使你的付出是明知没有回馈的,这样的事儿估计不会有人去做。
道歉就是这样一件你付出了,但根本不知道是否有回馈的事。如果别人能够原谅你,这自然皆大欢喜,但如果不能够原谅你,甚至更加的指责你呢。我们最惧怕的就是这种结果,我们思前想后,终于能够承认自己的错误,几经波折让自己有了勇气去行动,这与得到这样一个结果而言,代价实在是太大了,我们不愿意冒险。
道歉很困难的人常常会往坏结果的一面想:
“我承认自己的错误之后,对方是不是会更生气,更加严厉的指责我,那时我就没有反击的能力了。”
“我道歉了,这件事的所有过错岂不是全部要我承担?”
我们会害怕这成为自己的痛脚,被别人一次次提起,在别人面前抬不起头。就如同我们不愿意和债主同事一起聚会一样。
2、自我否定的痛苦
我们常常会迷茫,自己也不认识自己,不知道什么是自我,在这条路上我们走的心力交瘁,就更别提还要去否定自己,怀疑自己是如何的让人痛苦的事儿了。把做错事和个人品质联系在一起是常常见到的,认为你做了这件不好的事,你就是一个坏人,行为与品质紧密结合,也让我们惧怕道歉。打印报告忘了加页码,你就是一个粗心大意的员工;用过的东西没有放回原处,你就是一个自私的人。一直在向好人道路上前进的我们很难接受这样的看法,我们的道歉只是出于我们的愧疚,并不是耻辱,我们只是一次错误的行为,并不能决定我们是一个不好的人。
3、道歉无用
有一句话非常出名,很多人都听过甚至还借鉴过,就是“道歉有用的话,还需要警察干什么?”让很多人觉得道歉无用。这句话应该是应用于那些故意犯错、道歉不能解决矛盾的事情上,而我们通常所面对的是因为无心的,不是有意为之。有情绪影响的口不择言,有行为莽撞的无心之失。
当我们面对的是一些严重的错误也会产生这样的念头。
“都已经这样了,我做什么都没用了。”
“我深深的伤害了她,不配得到原谅,就让痛苦来的更猛烈些吧。”
“道歉又能怎么样,事情还能回到过去吗?”
在我们还没道歉的时候,我们却代替别人做了决定,给自己定了死罪。人无完人,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但是也需要改错的机会和行动。在恐慌下我们选择退避,只会让错误延续,不解释、不道歉只能让关系更加的僵硬,冰冷。
4、中国文化环境让人不擅长道歉
在中国几乎很难见到长辈对对晚辈道歉,更早一些的年代甚至这种行为会是晚辈的罪过。即使长辈意识到错了,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愧疚,但一开口总是打着“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的标语,这不是道歉,这是二次伤害。
2016年有一部剧很火,叫《琅琊榜》,故事的主线就是一个让皇帝认错的过程。潜心谋划,刀光剑影,最后在逼不得已的情况下皇帝也没说一句“我错了”,而是说“朕都是受小人蒙蔽”。
我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怯于为自己的错误行为道歉,我们拼命想保护内心不安的自己,最后让受困于内心的痛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