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内心里,总有一个写小说的情结。总觉得自己有很多很多故事可以写,有表达的愿望。可提起笔又觉得很难很难。往往写出来的东西,一是太真实,觉得这种太真实的东西一是没办法分享给别人;二是太平,不能吸引人;三是觉得即便写出来又如何?有意义吗?于是只得作罢。
听了樊登老师讲的]丽萨·克龙(Lisa Cron)所著的《你能写出好故事》,让我又重燃起写小说的愿望。我觉得,似乎摸到小说的一点门道了。
首先,关于意义。当人们在读一个故事的时候,他在读什么?他需要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被小说吸引?这本书告诉我们,因为故事是经验的代言人。我们的大脑不仅仅通过发生在我们自己身上的事情才能习得经验,它也能通过观察别人的状况进行学习与分析,并思考“如何应对才更利于我们生存”这个问题,制定预应方案,以便我们今后如遇到类似状况得以更好地作出反应。所以,我们为什么需要读一个故事?因为能帮助我们习得经验。
回顾过去所走过的道路,这一生可谓跌跌撞撞,走了不少弯路。如果能让我们的下一代了解并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我觉得还是有所助益的。但孩子们并不愿意听你的“教导”,不愿意听你总结出的“经验”,他们愿意自己去总结。人生教导条例手册再有道理再丰富也远没有一个故事能打动人。
同时,写小说或者是创作,也有助于实现梦想,创造自己的价值。
其次,就是如何对待“真实”的问题。以往我很强调“真实”,又很害怕过于“真实”,不知如何处理素材。其实,小说都是在真实生活的基础上“虚构”的,通过人物、情节、环境的重构,可以让你要表达的主题更加突显。是否“真实”不重要,但要符合逻辑,要有情感的真实。就像《我不是药神》取材于真人真事,但电影(或小说)不必完全真实。
第三,就是必要的技巧。以往,语文老师们讲到小说时,总是强调“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其中对“人物”的塑造强调的是“个性”。但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物最重要的是“成长”,这对我启发很大——一个故事最重要的展示主人公在追求目标(外在和内在)时的成长。
而对于“情节”,以往也知道“情节”要曲折才会吸引人,但不知道是为什么。上大学时正好遇到一阵变革风,说是要淡化人物、淡化情节,自己也傻傻地追随,结果没有好好去悟好的小说时怎样塑造人物和构思情节的。这本书对我来说有正本清源的作用。
作者告诉我们,情节指的是:“那些在主人公追逐目标的过程中毫不留情地驱使他去处理自身问题的事件,不管一路上有多少次他试图停下脚步。”也就是说,我们透过主人公的内在问题与主题来决定需要什么情节(即安排什么事件发生)。所以我们创作的指导原则就是:围绕人物的内在思想变化来设置必要的情节。为什么人物的内在思想会变化?他需要解决一个内在问题,或说,内在的矛盾冲突。
所以当我们看一个故事的时候,我们通过观察人物外在经历的、推动的情节,意识到了他们的内在变化与思考,而这种变化与思考是大脑可习得的经验——这是读小说的意义所在,也是写小说的意义所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