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善夫妻关系
在闲暇的时光里读一本书,在迷失的世界里找回自己。今天佳佳姐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叫做《为何爱会伤人》
北大心理系科班出身的武志红,是国内著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科普作家。从读者的角度来说,他的作品适合入门,可读性强,带有文学作品的美感和哲学作品的思辨性。
在这本书中,武志红结合了过去咨询者的种种案例,用一个全新的、深层的角度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所知道的关于爱情的知识,多数是关于迷恋的。
迷恋的爱,是虚假的你与幻想中的对象之恋爱。因而,我们发展出种种爱情的病来。真要走到真爱,就必须活出真实的自己,同时看到并尊重对方的真实存在。
书中提出从“认识自己内心”的角度来看待爱情。爱情出现问题,往往不是对方的原因,而是你自己的内心出了偏差。
就像书里问道——“为何爱会伤人?”作者给出了两个答案。
第一因为我们常常看不清爱情的真相,总是与自己幻想出来的人相爱,而忽略对方的真实存在。我们所歌颂的美好爱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其实只是爱情的初级阶段而已。
第二我们无法正视自己的内心,总是把幸福寄托在找到一个正确的人,而从不反思自己的真正需要。大多数的爱情悲剧,都是两个人造成的。
为什么会这样呢?作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给了我们回答:爱情是童年的一个轮回,在爱情中,我们想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我们在童年所经历的幸与不幸都将在爱情中找回来,童年时与异性父母的关系也决定了我们与爱人的关系。所以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不仅要关注与爱人的关系,也要关注与孩子的关系,因为我们如何对孩子,将决定孩子的爱情结果。
很多人都知道徐志摩与林徽因的爱情故事,两人在异国他乡相知相识,但是最终却并没有走到一起。
林徽因说:“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这句话的意思或许是说,徐志摩勾勒出了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并把它套在了林徽因的身上,然后去爱。徐志摩爱的只是他套在林徽因身上的那个完美女性的幻象,而不是林徽因自己。因为,痴迷一旦发生,迷恋者看到的,只是自己投射到被迷恋者身上的幻象,而看不到被迷恋者真实的存在。
这种迷恋,不是真爱。很多人一见钟情,第一眼就被对方吸引,但其实往往只是看到对方的样子,而非真实地感受、了解。
我们看到对方一如自己内心长久期盼的样子,像阔别已久的梦中情人终于又出现,我们只接受了对方带给我们的外在感觉,并产生了迷恋。此时,我们往往会忽略TA的内在,想要确定你们之间是否是真爱,你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在长期相处之后,你是否还会觉得他没有变,是否还觉得他就是当时迷恋的那个样子,而你们之间的感觉,是否能支撑你们相伴一生。
书中,作者对真爱提出了一个这样的标准。跟你结伴而行的人,必定要让你感觉到默契,他必须懂你,你也必须懂他,你们两个都愿意相互陪伴,能够相互安慰彼此的脆弱。生命中偶然的因素太多,我们柔弱的心灵很容易受伤,很容易破碎,这个时候,一个优秀的异性未必愿意也未必能安慰你的痛苦,只有那个懂你的伴侣,才能做到这一点。
其实,这个简单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却会糊涂,甚至会有意看不清。俗话说,理解万岁,这恰恰证明了理解太难。相反的迷恋却很容易发生,激情式的爱情似乎无处不在。
所以最后能跟你共度一生的人,与你势必互相了解,你们能读懂对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能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这样的关系建立是需要时间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真爱本来就需要时间去证明的,而不仅仅只是一时冲动的迷恋。
人为什么人会产生迷恋呢?作者解释说,迷恋源自爱的缺失
所谓缺失,也就是说,假若生活中那个重要的异性——异性父母或其他重要的异性抚养者——让我们不满,那我们势必会勾勒一个理想异性的模型。
对于一个孩子而言,不管我们现实的父母现在令我们多么不满或失望,我们都曾对他们产生过最强烈的爱。这种爱,藏于我们的潜意识深处,糅合着我们所有的原初的爱的体验。一个人,只有能牵动我们这些活生生的体验的时候,才有可能唤醒我们最强烈的情感。这就是强烈的迷恋产生的根本原因。
一百多年前,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在对他的孩子进行观察时发现,孩子在经历了一件痛苦或者快乐的事情之后,会在以后不自觉地反复制造同样的机会,以便体验同样的情感。这位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强迫性重复。在人际关系中,强迫性重复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小时候形成的关系模式的不断复制。
而恋爱就是两人强迫性重复的双重奏。
但是,无论好的强迫性重复还是糟糕的强迫性重复,改变起来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你会看到,一些坚信会赢得别人爱与支持的人,哪怕被拒绝100次,仍然会若无其事地与你交往。相反,另外一个人,你对他好了99次,但只有一次疏忽,就被他抓住,并被当作你不爱他、不支持他的证据了。
要建立好的强迫性重复,最好的办法就是父母在孩子童年时给他爱与支持,同时尊重孩子的独立性,给予他足够的信任。那么,孩子就会学到爱、信任、独立与自强,并把这些好的东西不断地在他的人生中进行一遍又一遍的重复。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摆脱如此痛苦的强迫性重复呢?因为那些体验虽然痛苦,但却是我们熟悉的,熟悉会带来安全感。很多人一辈子都习惯于走一条痛苦但熟悉的老路,也不愿意走上一条快乐但陌生的新路,因为陌生意味着充满未知与不安全。无论是通过自我觉察,还是求助于心理咨询,改变这种重复的命运都是很大的挑战,它需要你有很大的勇气,愿意去面对自己,改变自己。
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强迫性重复”也是上天给我们的一次机会,一次改写自己命运的机会。就像你打游戏通关,如果这一关没有闯过去,那这关就要不停地重复,如果闯关成功,不仅技能大增,还可以进行下一关。
任何改变,都是一次冒险。但如果不愿意冒险,就只能困在旧有的模式中,就像古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一样,因为触犯了众神,而被惩罚,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由于那巨石太重了,还没到山顶就又滚下山去,前功尽弃,于是他就不断重复、永无止境地做这件事。一次次重复着自己痛苦的命运。
怎样才能终止或者打破这种死循环模式呢?作者说,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和了解自己,然后改变存在于我们潜意识里面的关系模式。也许刚开始只是迈出改变的一小步,但你会看到改变并没有原来想象得那么可怕,一点点的成功会激励你做出更大的尝试和探索,最终让你真正改变内在的模式,从痛苦的重复中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自由。
那么如何在爱情里不受伤,或者少受伤呢?作者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幻象,要看清真相。
看到了真实存在,就要做一个抉择:是继续幻想,还是和恋人的真实存在打交道。假若继续维持幻想,那么这个亲密关系就只有瓦解,然后换一个人,继续幻想下去。所以,当陷入七年之痒时,不必惶恐,也不必沮丧,相反应去认识到它的价值,并接受自己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一定是好的。只有当幻灭感产生后,接下来的相处,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相爱。
爱情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而爱情也是最难把握的。这时的感觉似乎过于纷繁复杂,于是我们容易不信任自己的感觉,而去信赖一些教条。这是非常危险的。
所以如果两人的相处出现问题,不要一味谴责对方,要试着从自己身上找答案,然后主动选择,并承担选择的责任。无论是谁,其内心一定是有分裂的一面的,并且这一面一定会在爱情中展示出来。你如此,你的爱人也如此。爱情既是两人美好一面的淋漓尽致的展示,也是两人分裂一面的淋漓尽致的展示。如果两人都乐意承担各自的责任,那么两人的内心都会得到很大的修复,爱情就起到了极大的治疗效果。
如果,你渴望理解对方,就必须学会放下你的条条框框,尝试着去理解对方的所作所为。对于如何理解对方,作者给出了三个建议。
第一,不要揣测对方。我们以为,作为最亲密的伴侣,我们非常了解另一半。有人说:“他一张嘴我就知道他想说什么。”这是真的,但是,我们常常是只知道配偶“说什么”,但却根本不理解配偶说这些话时的感受。很多时候,配偶的情绪再明确不过了,但我们仍执着于用自己的方式去揣测他的意思。
第二,不要随意评价对方。在评价坐标体系中,我们位于中心,是唯一的主体,其他人都被放在坐标体系上,是我们的分析对象。其他人对我们来说都是“外来物”,要保持这个体系的平衡和稳定,我们必须去评价一个人,否则就觉得不安全。所以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难做到不去评价别人,夸奖和批评都是我们控制对方的工具。但是对于亲密关系来讲,轻易对对方做出评价是最糟糕的事情。
第三,不要急着对方出主意。在对方说到自己遇到的“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急着去出主意、提建议,忙着为对方“解决问题”。但实际上,对方多数时候只是为了借“问题”宣泄情绪,根本不需要我们的建议。而且,从自己的角度发为对方出主意的,会严重地妨碍理解的达成。
任何关系都需要维系,任何关系都架不住猜忌和控制,即使是最亲密的人,长此以往的支配和操控,只会让对方越走越远,所以,在爱情里我们要学会放下自己的身段,尝试着沟通和理解,不要再执着于权力的游戏。
心理学中有句经典的名言,“关系就是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关系。”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的一切言行和心理变化都发生在种种关系中,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获得关系中的某些东西。作者认为,亲密关系也是绝大多数人最头疼的事情,但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惧怕孤独,所以不管我们怎么努力,都难以建立真正亲密的关系。如果想要安于孤独并享受亲密,就必须揭开自己的保护层。对此,我们会本能地感到惧怕。但是,如果能从一个旁观的角度看看自己内心的伤痛是什么,对它先有一个了解,那可以帮助我们更有勇气地去面对。
无数人在恋爱中的渴求是我对于他是唯一,所以我们必须结婚,要白头偕老,要完满幸福地度过了一生。这才叫爱与被爱的证明,除此以外都不是。
如果你抱着这样的想法,那么你的人生不是在寻找爱的证明,而是在寻找不爱的证明,这样只会让自己陷于痛苦之中。看起来你是在追求完美,但其实你关注的是不完美。
陷于痛苦的人,也会渴望爱与美好。
但当爱与美好来临时,很可能,你会退却、躲藏,甚至去毁坏这份爱与美好。
就像习惯了黑暗的人,突然见到光明,他会受不了,需要再次闭上眼睛,然后再步入光明。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害怕,害怕将心打开。
作者从他多年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经验发现,一个人如果在童年经历了太多痛苦,他就会认为渴望爱与被爱,势必伴随着受伤乃至绝望。先有渴望再绝望的感觉太可怕了,所以他们就会选择干脆将心关上,再也不期待任何人的爱,以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让自己免于先渴望再绝望的痛苦。
这种心理可以概括为“回避亲密”。回避亲密是因为惧怕爱。
回避亲密的人通常存在着非黑即白的极端信念,只要别人一对自己不满就觉得别人讨厌自己,只要事情一出差错就觉得是自己的问题。真实的情况是,所有人都会犯错误,两个人的关系也并非坚不可摧或者老死不相来往而是介于两者之间。你要接受和原谅自己和别人都会犯错误,并且接受一般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即便是不完美的人和不完美的关系,生活和工作也是可以正常地进行。
在如何解决回避亲密这个话题上,作者也提出了,能感知到自己在回避亲密,是极为关键的一点。否则,你会一直指责对方不爱自己,但真相更可能是,你的没有打开自己的心,不敢接受爱。下一步你应该做的是,建立自信心,提升自己。要相信改变是可能的,虽然她消耗时间、也很困难。但只要强化自己改变的信念,就能够使自己一直坚持下去。
最后作者告诉我们其实爱情是美好的,不要害怕受伤,受过伤之后是人生进一步的提供,你会成长,你会收获很多。爱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愿去爱。
试着打开自己的心扉,去接收温暖的阳光,去感受空气的芬芳,去试着在人群中找寻自己的位置。将心打开后,别人的爱才能流进来,自己对别人的爱才能流出去,深厚一些的感情才能建立。这样的感情一建立,自己的内心就有了支撑,会安定很多。
世界那么大,来来往往的人那么多,不要躲藏,也不要逃避,你一定能遇到属于你的爱。
好了,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感谢大家的收看。希望您可以继续关注佳佳姐的简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