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 挑战第十一天 星期四
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最早的《春江花月夜》这个题目,据说始创于陈后主,但诗已失传。隋炀帝杨广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两首《春江花月夜》,不过造诣不高。还有陈后主《玉树后庭花》,皆属宫廷诗,诗风浮华,内容空虚。直到唐代,“初唐四杰”的古诗开始打破宫体诗的束缚、铺平新诗发展之路,但成就并不大。到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既富于南方民歌的色彩与风调,又较成功地运用了经过齐梁到唐初百年酝酿接近完成的新诗格律,还首次探索了七言诗中以小组转韵结合长篇的技巧,三者的糅合是那样完美,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交错出现,变化无穷,将读者带入浑然忘我的境界。
纵观全诗,起首四句,两次呈现春江、明月、潮、海,为整首诗创设了一个奇妙的情境,为后文埋下伏笔。从“江流宛转绕芳甸”到“但见长江送流水”一段,仿佛将读者带入幻境深处,被美景所吸引,又由景及情,感慨和迷惘相织,思考宇宙的永恒和人生的短暂。紧接着“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从前文的江月清景、人生感慨转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将主题带入离人怨妇:在这样一个明月之夜,是谁家游子飘荡在一叶扁舟之中,他家在何处?又是谁伫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楼头思念她的远方飘零者呢?仅用两句,合写离人怨妇,总领下文。然后派出八句描写怨妇,“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状态明镜,珠帘半卷,明月照亮捣衣砧,远行的人只能存在思念中,纵有再多的相思情怀,也无法诉说。寂寞楼头,相思明月,离愁别恨还能有几多。思妇写罢,又派出八句来写远方游子,“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昨夜梦见落花飘零,春已过半,归家无期。江水奔流不息,一浪接着一浪奔向大海,好像要将春天赶往大海。明月倒映在江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西斜,海雾渐起,有多少游子还在赶着回家,有多少离人还在思念,江流依然,落月流照,江边花树更显得凄清如许,人间离情万种都在那花树上摇曳着、弥漫着。
江、月在诗歌中反复被拓展、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夜、花、人的巧妙结合,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月夜图就这样被构成。
一轮江月在张若虚的笔下百转千回,被渲染得淋漓尽致,任凭岁月沧桑变幻,江月依旧,诗篇依旧。诗中淡淡的哀伤、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汇成情、景、理相互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恍惚迷离的艺术氛围,空灵而迷茫的月色,相织相成,吸引读者去探索、去追寻。天地宇宙,人月江树,自然景色和人生图像,立意高远而不失大气,想必这是作者所追求的的艺术样式,也是他想达到的人生境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