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年6月3日读书笔记

2023年6月3日读书笔记

作者: 龙套哥萨克海龙 | 来源:发表于2023-06-02 22:48 被阅读0次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341小时,第2272日

阅读《中国货币史》

中国的信用机关,比起欧洲国家来,也和货币理论一样,在清朝落后了。欧洲各国的银行制度,都是在这两三百年中形成的。近代第一家发行银行瑞典银行是在顺治十三年(公元 1656 年)设立的。英格兰银行成立于康熙三十三年(公元 1694 年),这是第一家大规模的现代银行。康熙五十五年(公元 1716 年)约翰 · 罗在法国设立一家银行。乾隆三十年(公元 1765 年)腓特烈大帝在柏林创设皇家银行。连新兴的美国也在乾隆五十六年(公元 1791 年)设立美国第一银行。但中国则在光绪以前,各种信用业务仍是在许多小规模的旧式金融机关手中,如典当、银铺、钱庄和票号等。

炉房也有兼营信用业务的。例如营口的银炉,本来是替人铸造元宝的,自营口开放为商埠后,交易发达,制钱不够应付,白银使用增加。一般商民平日收到的零星银块,因成色不划一,不便流通,多送到银炉去铸成元宝,后来请求铸造的人多,疲于应付,银炉方面,乃于收到银块之后,扣去亏耗和手续费等,折成营宝分量,出一收据,这种收据就在市面流通,如同钞票或支票一样。有些商家,特意把银块存入银炉,开立往来户头,以取得这种便利。甚至没有现银,也商请炉房开立户头,发行凭条。这样使银炉成了一种真正的信用机关。

典当业发行信用货币的事大概是普遍的,它们接当时不付现钱,而付与可以随时兑现的钱票。信用好的当铺,所发行的钱票自然能在市面流通。也可以发行银票。

当时钱庄似乎是同政府站在对立的地位,政府说它们有意操纵钱价。当铺倒成了半官式的信用机关了。我们也可以说:当铺代表封建官僚的利益,而钱庄在当时是代表商人阶层的利益。当铺同政府合作,对人民则进行剥削。这种剥削不仅仅在于取利之厚,还在于作弊。许多典当用两种戥子,兑进银两则重,兑出则轻。所以它们接当时喜欢用银,不喜欢用钱;因为用银则在成色和分量方面容易取巧

存放款的业务,只有资本多、规模大的钱庄才能够经营。应当是放款业务先发展,存款业务的发展比较晚。明末已经有作放款的,收受存款大概是清朝的事。

清初另有一种信用机关出现,叫作银号。这一名称的起源,还不能确定。可能是由银铺发展出来的。在同时代的英国,的确有这种事情。英国的金店把人民的存款放给政府,在康熙十一年(公元 1672 年)为了同荷兰打仗,政府不能偿还,金店大受打击,结果发生分化,一部分金店回复打造器饰的专业,另一部分则演变成纯粹的信用机关。中国的银铺虽然没有受到什么打击,但因为兑换业务乃至评定银色的工作,都被钱店抢去了,其中一部分就索性把业务重心放在兑换上,以和钱庄竞争,也是自然的事;后来并且作存放款,就和钱庄一样了。

道光年间还是盛行这种投机倒把的事。当时北京城内总有四五百家,有些是康熙、乾隆年间开设的。但无疑有许多是资力薄弱的,即使不是有意欺骗,也可能因经营不善而倒闭,倒闭后对于持有钱票的人,最多只能付以几成现钱。道光十年由都察院奏定新章程,规定关于歇业钱铺的处理办法。并规定新设钱铺要由五家钱铺担保;如果这五家中有倒闭的,就要找一家补保。然而这种规定只是官样文章。

咸丰三年福建的钱铺也发生挤兑的现象。这也是由于准备金不够,钱票不能维持兑现。军警也弹压不住。五月十七日甚至引起民变,一些钱铺受到损失。

第三次是光绪二十三年的贴票风潮。当时因贩运鸦片有厚利,市面对现款需要殷切,因此钱庄出重利吸收存款,以放给商贩。有些奸商利用商民贪利的心理,假设钱庄来骗取存款,到期不能付现,因而影响正当的钱庄,结果倒闭也很多。

第四次是宣统二年(公元 1910 年)的橡皮风潮。当时有一外国人在上海开设橡皮股票公司,大事宣传,说橡皮事业怎样可以赚钱,许多商人向钱庄借钱买股票,钱庄自己也购买;后来那外国人卷款逃回本国,大家才知受骗,倒闭的钱庄有几十家。例如上面所提到的源丰润就在九月六日倒闭,共亏公私款项两千多万两。

从各省机构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到:官钱局和官银号有等同起来的倾向。有些省份在当初也许考虑到这两个名称的原意,如果计划发行钱票,则设立官钱局,发行银票,则称为官银号;但后来就不加以分别了,因为许多机构既发行钱票,也发行银票,因而就统称或改称为官银钱号或官银钱局。

票号和钱庄当时同为中国的信用机关,但有许多明显的不同点。在制度上讲,钱庄是独立经营制,票号是分支连锁制。就地方性来讲,钱庄是以南方为中心,多为江浙人所开设;票号则以北方为大本营,大多数为山西人所主持。从业务上来说,钱庄是起源于兑换,而票号是起源于汇兑。从顾客来说,同钱庄往来的,多是商人;同票号往来的,多是政府官吏。

有些票号经理跟着官吏跑,官吏调任,他们同行,例如大德通的高经理追随赵汝巽,赵调到东三省,他就到东三省;赵到北京,他也到北京;赵放四川,他也到四川。大德通简直成了赵汝巽的账房〔 491 〕。这使人想起欧洲在原始资本积累时期的那些银号或高利贷者。如德国的富格尔( Fugger )银号就同哈布斯堡( Hapsburg )王朝结成不可分离的关系。当然,中国票号的势力还没有那样大。

票号的组织很是特别,为一种封建式的劳资合营性质,有出钱的股东,称为银股;有出力的股东,称为身股。招募的职员,多选年少略知写算的,起初作为伙计,过了几年,若主管人员认为他可以造就,就给他身股。不给工资,只每年供给衣物的费用。三年结账一次,按股分利。使大家都尽职。

日本方面多是由日本本国的特殊银行到中国来活动。最早是横滨正金银行,在光绪二十三年便有分行设在上海和香港,不久又在天津、牛庄、营口、大连、奉天、长春、铁岭、安东、公主岭等地添设支行。台湾银行在光绪二十六年以前便到厦门设分行。但日本的金融势力在东北特别雄厚,尤其是在日俄战争之后,极力排斥俄国的势力,而想取得垄断的地位。

宣统三年盛宣怀为了把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奏请向日本的正金银行借一千万元,激发了湖南、四川等省人民的保路斗争。这时候,英国的汇丰,法国的东方汇理,德国的德华,美国的摩根财团、孔洛布公司和纽约市第一国民银行等合组四国银行团,企图垄断对中国的放款。第一次大借款就是宣统三年三月度支部尚书载泽出面借的一千万英镑,名为整理币制、振兴实业,实际是为弥补行政开支的不足。美国想通过这次放款在中国东北同日俄两国对抗,因日俄阻挠,只预付了四十万英镑。

自光绪三十三年起,股份银行渐次发展,这一年就有浙江兴业银行等两家,次年又有四明银行等四家。宣统元年有浙江银行,二年有北洋保商银行,三年有殖边银行等三家。所以在清末,中国已有了十几家新式银行,如果连外国银行在内,当有三四十家。

实际上各省的官银钱号在清末已开始改称银行。如浙江官钱局于宣统元年改为浙江银行,广西官银号于宣统二年改为广西银行,福建官钱局于宣统三年改为福建省银行,贵州官钱局改为贵州银行。

不论是官商合办的或私营的股份银行,差不多全着眼在发行钞票上,也可以说全靠发行钞票来维持和赚钱。本来银行的作用在于扶助工商业,应当以存放款为主要业务。但当时中国的工商业不发达,除非银行方面有积极发展工商业的计划,而采取主动,否则当没有适当的工商业可以扶助。当时办银行的人,很少有为社会增进福利着想的。在人民方面,有钱的人,除买置房地产以外,剩下的多加以埋藏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年6月3日读书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mme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