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扩大共识+消除盲区
沟通里的开放系统指的是有没有从沟通对象那里拿到新的信息,能不能因此输出一个更好的结果。开放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乔哈里视窗,扩大我们的共识,消除我们的盲区。这两个都是对应交流双方的,不是一个人努力,而是需要大家一起。
乔哈里视窗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着手创建自己的开放系统呢?
第一步,穷尽自己的已知。在和别人沟通前,先在笔记本上列一列,通过此举穷尽你知道的事项。
第二步,盘点自己的未知。有哪些事是你应该知道或者希望知道的,这是你跟对方沟通之前需要“做功课”了解的。
第三步,尽可能探寻对方的已知。用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对方多说出信息。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慢慢发现,有些事情是你们都知道的,有些是对方知道、你不知道的,还有些是你们都不知道的。
第四步,探寻你们双方共同的未知,一起寻找答案,进一步扩大共识。
脱不花老师在书中讲了一个新入职员工快速融入到集体的案例,就是主动沟通先根据已知找未知,然后找直属领导或者指派的人探索工作环境未知,同时开放自己,汇报自己的情况,建立基本的信任。最后询问领导比如要注意的事项,部门的现状等等。
在使用乔哈里窗的四大步骤中,前两个更多是自己提前做好功课的问题,只要功夫下到了,一般都可以做到。到后两个步骤,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沟通的环节,这时就需要有意识地使用一些技巧。
1、在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建立一个共同体,也就是“我们”。
向对方探寻信息时,少说“你”,多说“我们”。这样表达的意思是问题是双方需要共同面对的,但主要责任在我。这样可以减轻对方的压力,对方的压力变小了,和我们结成共同体的障碍也会变小,就愿意与我们分享更多信息。
2、每说一段,都问问对方意见。
在每说一段时就请对方说说想法,而不是等到我们自己全部说完以后,再请大家来提意见。
每一步都等着对方的意见;对方不发表评论,我们的讨论就无法进入下一步。当会议行至尾声时,大家就不再需要统一什么思想了,因为过程中的每一步我们都已经达成了共识。
提问的第一个要素是直接点名,而不是泛泛地征求意见。至于第一个点谁,首先,我们要判断这个人是不是能说出点想法。只有提出新想法,才能对其他人起到带头作用。
其次,他的意见大概率是偏正面的,不会给你难堪。否则哐当一个刁难砸下来,不光你尴尬,别人也都没法接话了。
再次,我们要意识到,“谁先说”这件事在不同场合是有区分的。在一个等级相对严格或者相对正式的职场环境里,征求意见要“从小往大”,由职位低的人先说。因为在这样的场合,越往后就越像是总结性发言。
万能接话术:是个思路。“是个思路”这短短的一句话,意味着我没有关闭谈话,也没有评价你说得对还是不对——不论你说了什么,对我而言,肯定是一个思路。
万能接话术:“有启发”。不管我受到的是什么启发,比如一个经验、一个教训,都可以说它们“有启发”。当你给出这样的反馈时,对方也会觉得你在沟通中保持了开放性。
学习收获:
1、要真开放而不是假开放。真开放意味着给自己归零,不要带有任何的假设及观念,以沟通出成果作为目标。
2、乔哈里视窗里扩大共识,减少盲区这个理念实践起来把握不了度。我不喜欢把私人上的事情带到公司来,扩大工作上的共识就可以了,日常中的行为准则价值观什么的通过日常交往也能看出个七七八八,为什么一定要把私人的情况公之于众呢。
3、穷尽自己的已知,探索自己的未知;然后看通过交流减少我们的盲区,发现大家共同的盲区,再一起探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