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国学基础|众妙之门

国学基础|众妙之门

作者: 忘言266 | 来源:发表于2018-06-21 07:36 被阅读0次

道,可道也,非恒(汉代避文帝讳,改为“常”)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垣(恒)无欲也,以观其眇(通妙);垣(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妙)之门。

此一章为《道德真经》开篇之章,不可不重。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此一句断句不同,含义不同,断句相同,含义也可能不同。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

如此断句,可解释为:可实行之道,非永恒之道;可命名之名,非恒久之名。上古之时实行的治世、处事之道,用到中古就不一定对,更不用说用到近古、近代、现代、当代了;在外国可实行的治世、处事之道,用到我国就不一定对,或者直接就是一定不对。可以简单理解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至于后半句,可以地名为例,古时说的山东是指崤山以东,而如今说的山东,大多只是指山东省。

也可以解释为:可以说出来的道理,都不是永恒真理;可以命名的事物,都不是永远不变的事物。理也好,事也罢,一旦诉说就不免带上主观因素,你带一点,他带一点,到了我再带一点,这样下去真理就失真了。事情是处在不断地发展中的,物质是处在不断地运动中的,事情的形势、物质的状态都不是一成不变的。

/** 读南怀瑾先生的《老子他说》方知,在先秦之前没有“道”作“说”解这回事,“道”作“说”解是在明清小说盛行之时普及开来的,所以上面这段可能是错误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可以指导、引领我们的思想和规范我们的行为的,是道,但此道并不是永恒不变不变的;可以做出详细的命名和界定,就是名,但此名并不是恒常不变的。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如此断句和第一种断句方法的解释差不多,不再重复。 

其实这些都是按照“规矩”翻译过来的,不是我所思所想。

现在读到这句话,最先想到的是一个词:斫轮老手。恒久之道,永恒真理,自身或可证得,但不可以帮别人征得,“不可以”不是不愿,而就是做不到。正是因为不能帮别人征道,太上才说“强为之容”“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也正是因此,《金刚经》才有“佛说XXX者,即非XXX,是名XXX”的“三段论”。

不管如何断句,解释起来虽然有差异,但差异也不是很大。或许可以反过来理解,既然大家所说的道“非恒道也”、所说的名“非恒名也”,那就让太上说一说这“恒道”、“恒名”,但是“恒道”、“恒名”是说不清楚的,所以太上就退而求其次,先说道之下的思想或事物,也就是此章后面的句子。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此一句断句之法有二,解释起来相去甚远。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无,称为万物最开始的状态;有,称为万物产生的开端。天地未生,是无。天地已生,便是有。无中生有,这个过程,很复杂,说不清楚,只能勉强去猜测、推断。

太上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这个“物”就是道。问题来了,天地未生是无,而道也在天地诞生之前就存在了,那道是在无之前还是在无之后?先想这么一件事,水加热后温度会升高,这个道理是在第一个给水加热的人之前就存在了,还是第一个给水加热的人加热水之后才存在的?当然是之前就存在了。不过,这是天地已生之后的事,用来推测天地未生之时的事,不知道可不可以。

考虑到前述的此章后面的句子是道之下的事物或理论,应该认为可以。这样就可以得出结论:道在无之前。“道”、“无”、“有”之间的关系是,“道”是“无”和“有”存在的原因,“无”和“有”是道的外在表现之一,但“道”并不以“无”和“有”为存在前提。

​太上所说的“道”,是究竟真实、永恒真理,属绝对范畴,而“无”和“有”在“道”之下或之后,属相对范畴,这样,从“道”到“无”和“有”,由绝对到相对,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其实说“无”、“有”在道之下,只是那么说,也可能“无”和“有”是太极图的阴和阳,而“道”是太极图的阴和阳之间的太极弦,也就是说“道”、“无”、“有”也可能是一体的。

​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无名,是万物的原始;有名,是万物的开端。先想一个问题,智慧生灵诞生之前,名字、名称、名相有意义吗?有没有意义不知道,只知天地未生之时“道”已存在,至于“名”,如果没有智慧生灵为万事万物命名,怎么会有“名”存在?智慧生灵诞生后为万事万物命名的过程,就是认知世界的过程,而认知世界是改造世界的前提。如此这般,此一句说的便是智慧生灵诞生之后的事了。前述的“道”是永恒真理,是究竟真实,可感可知而不可言、不可见,“道”在天地未生之时就已存在,而“无名”、“有名”说的是智慧生灵诞生之后认知世界的事,时间跨度太大,思维上的跳跃性也太强了,讲不通,故目前不取此种断句之法。

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欲以”连起来,似有重复,古人应该不会如此废话;再者,“恒无”之“无”,“恒有”之“有”,不知所谓,故目前不取此种断句之法。 

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缴。所以要​​经常保持清静无欲,以用来体察之中的奥妙;经常保持有欲望有追求,以用来知晓道的功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两种断句方式解释起来差不多,不需重复。只是这个“两者”,可以指“道”和“名”,也可以指“无”和“有”。若为前者,可理解为“道”是究竟真实、永恒真理,而“名”是对“道”的描述,虽然描述的不全面,但它说的就是“道”,所以“道”和“名”之间是存在和感知并描述存在的关系,它们都是“道”,所以说“同出”。若为后者,“无”和“有”的产生,其实是在说相对关系的产生,一个有了,另一个也自然而然就存在了,可以说是一个产生了另一个,也可以说是“道”生了这俩孩子,所以“无”和“有”同出于“道”,也说得过去。

相关文章

  • 国学基础|众妙之门

    道,可道也,非恒(汉代避文帝讳,改为“常”)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垣(...

  • 众妙之门

    透漏一个小秘密,我们的嘴巴妙不可言,可以吃遍世间美味,多好啊,各种体会!吃什么,身体就会有什么样的感知。 ...

  • 众妙之门

    获得幸福、快乐、成功的不二法门!框一一众妙之门 世间万物都存在于自然规律所设计的框架内, 每一个人都活在意识形态所...

  • 众妙之门

    众中三成虎, 妙内千万武。 知足可常乐, 闷中千百忧。

  • 众妙之门

    我是石泉,入跃迁社的第十九篇随笔。记录思想,见证成长。 我是个听劝的人,老崔劝我学玄学,说符合我的气质...

  • 众妙之门

    《道德经》开篇第一章云: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徼。老子的这句话讳莫如深!其实能否把这本经典读得下去,甚至有所收获...

  • 众妙之门

    1.那些战友 朋友给我电话,说是刚看了《我的前半生》,很想像罗子君一样、好好奋斗后半生。我激情昂扬陪着她电话里天马...

  • 众妙之门

    不可求,但可行,求无路,行有程,问无究,行却有路,渺小之处但有可行,宏观之外亦有行,而此间无汝辈行路,你特么都没走...

  • 众妙之门

    旧年淡出了人们的视线,新年如无心之柳悄然生长。回首过去,只有零星的深刻,其余就像酒肆过后,吐掉的记忆。时间流逝之快...

  • 众妙之门

    为你打开众妙之门 神可道,非常神 神是可以用语言来描述,但是却没有一层不变的神。什么是神?对于人来讲,神就是神经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学基础|众妙之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nf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