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有哪些优点,现在想重新拾回?
窗外传来“卖馒头,东北馒头~”的熟悉的广播音。第一次听到还是在三四年级,我在外婆家的庭院里玩耍。马路尽头传来一阵呼喊,很多人都好奇地过去了,想看看是什么新鲜物。
外婆老家是在农村,在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的食物都是自给自足,基本不需要去买什么。街头也只有小卖部,与现在高度发达的食品经济没有任何关联。(说到这里,此时此刻我刚吃完昨晚刘老师给我的两个老婆饼,高碳水高脂肪啊,大型真香现场,中午控制点吧!)农历的逢单日大家都会出来赶集,这个时候才能够吃到外面的包子馒头面条馄饨之类的东西。我很清楚地记得菜包是三毛一个,肉包五毛一个,而馄饨和面条都是1-2元一碗,我最爱的是桥边那家的馄饨配油条,美味至极。这么多年过去了,价格基本都翻了四五倍,尤其是面条,各种花样,普遍都在20多元左右。
外公外婆很少给我买包子吃,因为觉得很贵。家里有饭有菜,何必去花这个钱呢?哥哥每次去理发都能在理发店隔壁吃上一碗馄饨。我就想,要是我是男孩子该多好。所以我在三年级把自己头发卖了,200多块钱。那时候已经很多了,但是我居然两天就花完了,全部用来买零食。这大概就是饥饿的记忆吧。
东北馒头刚在村里出现的时候,大家都纷纷抢着买。外公外婆也会买一大袋回来。从来没吃过其他味道的馒头嘛,还是从东北来的,那个装满美食的小推车,一个月也就出现那么两三回,谁不买呢?当生活有了期待,并且能够预期到它的实现,快乐就随之而来了。
后来吃得多了,搬去县城后见得次数也多了,就不足为奇。现在在南京的市中心,听到“东北馒头”的声音还是挺惊讶的,我以为这种忽悠人的幌子,只有在我们小地方才有呢!原来啊,是在有人的地方就有哈哈哈。
东北馒头给我的童年留下了美好的记忆。我最爱那个卖馒头大叔掀开他小车上的保温包的那一刻,伴随着一股股温暖的蒸汽,馒头的香味迎面扑来,大家迫不及待,想立刻抓一个就往嘴里塞。那是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啊。后来我也不大买了,不过每次熟悉的声音在楼下马路响起,我就会马上跑到窗子边,去追寻那幅画面。现在买的人也越来越少了。但总是会有那么几个孩子,仿佛是粉丝听到了偶像到来的消息,从各个方向飞快奔来,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用充满期待的目光,热切期盼温热蒸汽出现的那一瞬间。
讲真的,我小时候没有什么优点。一个脏兮兮的黝黑的农村的小女孩,能有什么优点呢?只有自卑和对别人的羡慕。如果非要说一个,那我想拾回作为孩子的天真和快乐,想拾回敢哭敢笑的自由,想拾回无忧无虑的心态。这些都离我远去了,随着东北馒头,飘散在时空里,我难以握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