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读过这样一则故事。
从前,有一个村子,这个村子不种米,而是种植一种米葫芦,等到秋收时,这种神奇的葫芦会倒出稻米来。故事的主人公,姑且叫他张三吧,是一个好吃懒做的庄稼汉,也和其他同乡一起种植这种葫芦,但是突然有一天,他发现了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哪怕他不浇水,不施肥,他种的葫芦也和其他人的葫芦一样长大,而且一模一样。他心想,既然葫芦可以自己生长,这样的话,我还每天去田里劳动干什么?然后他就每天宅在家里,光吃饭不干活,邻居约他一起去浇水、除草,他都一概不去。等到秋天的时候,他的葫芦也成熟了,不过,当他把葫芦打开往外倒的时候,没有稻米出来,反而倒出了一只米虫。
这个故事很简单,告诫我们要勤劳,不要想着不劳而获。
不劳而获是人的一种妄念,几乎每个人都会有,原因就是懒。西方教会里有七宗罪之说,我国教派也有戒贪嗔痴的说法,无论哪种,本质上都是引人克服欲望。
这两天被法国抗议的新闻刷了屏,为此我对马克龙的改革感到遗憾。他推动了教育制度改革招到多民众的不满,我觉得不是改革有问题,而是他步子太大,牵动太多人的利益,民众反弹过高。而所谓的这些人的利益,其实是2006年法国通过了教育均等法案,要求法国的大学招生要实现30%的学生来着贫民地区。这有点像计划经济,让法国的精英学校不得不降低入学门槛,变相拉低了大学的档次。其实一次两次没关系,但这是每年如此,学校的教育、竞争能力逐渐下降,随之而来的是整个法国的竞争能力逐渐降低。马克龙想通过一己之力改变这个现状,但他还是太着急了。但是,值得我们警惕的是,群众的决策往往不是正确的,他们只在乎自己眼前利益的得失,不会有长远的考虑。
就如《乌合之众》一书描述的样子,群众缺乏长远的目光,很难克制自己获取眼前利益这种欲望。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永远是群众,不是精英。
在克制欲望这个指标上,人类精英比普通民众优秀太多了。
很多调查都显示:
精英阶层人士比一般人士更愿意运动,肥胖率更低;
精英阶层人士比一般人士更愿意读书,不断提高自己能力。
无论是运动、减肥还是读书,这种持之以恒的自律其实都是在不断挑战自己的欲望,而也正因此,这些人比一般人会获得更高的成就。
苹果公司前段时间市值率先突破万亿,而我们都知道它的崛起是正是靠着Iphone等电子产品的畅销。他的创始人乔布斯生前曾经表示,他和很多朋友都会限制孩子使用类似的电子设备。其实现在,电子设备和美食、懒觉等一样成了人们新的欲望。
当普通人刷朋友圈时,精英人士可能正在健身;
当不同人看视频时,精英人士可能正在读书;
当普通人给孩子放动画片,自己也捧着手机时,精英人士正陪着自己的孩子亲子阅读或一起游戏。
无数个这样的欲望背后,普通人的后代大概率还是普通人,精英人士的后代也大多是精英,与钱无关,更重要的是谁更懂得控制自己的欲望,做正确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