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种子埋进土里之后,《金翼》讲述的家族故事就告一段落。但我们都知道,这只不过是在枝头采撷的一朵花。
我们目睹了两个家族漫长的故事,好象在枝头看到一个苞芽的绽放,在枝头摇曳它的活色生香,然后衰败的全过程。尽管林耀华停下了笔,种子也在暗暗的泥土里沉沉睡着,但接下来的故事都在等待另一个合适的时间。
在《金翼》这本书的缘起中,林耀华曾有说明。1934年,林耀华回到他出生的村庄----黄村。他注意到与他很密切的两家人的生活发生了迥异的变化。这两家就是在《金翼》中出现的姓张的和姓黄的。
林耀华说:这两家的家长黄东林和张芬洲是姻兄弟。25年前,他们还是生意上的合伙人,同样处于日渐发达的状态。他们的新居相距不远,鸡犬之声相闻,也一直是往来于两家之间商路上的人们交口称赞的话题。现到了林耀华返乡之时,两家的境况已截然不同。林耀华的问题很简单,短短二十余年,原本境遇相似的两家何以被两种全然不同的命运所改变?如果从生活中寻求真相的话,那么,真相是什么?
黄村,是福建省的一个小山村,位于高耸苍翠的金鸡山山脚,在陡峭的山峰之间,有一个山谷,数百名村民就聚居于此,以耕种山谷中平缓而肥沃的土地为生。有一条宽阔的商路紧邻黄村而过,从商路往西两英里便是湖口镇,在湖口镇有船可以顺流而下通往福州。从商路往东二十五英里则是古田县。黄村旁边的这条商路连接了古田县和湖口的码头,做生意的人们往往会在黄村的茶馆歇息。这就是林耀华熟悉的黄村。
现在,从高铁古田北站出发,驱车五分钟便可来到青山环抱中的黄田镇,林耀华记在《金翼》中的“金翼之家”已然成为博物馆。不过,作为古田商路上重要的中转站湖口镇已经不复存在,因为库区建设,那座小镇已沉入水底。这是林耀华不会知道的黄村。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46/8c9d1e5ae33b98fd.jpg)
林耀华在1937年赴美,攻读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从此他再也没有回来过。黄村这个名字和它的故事在1944年以《金翼》这本书的方式保存了下来。现实中的“金翼之家”在遭遇了战乱和时间的蹂躏后,破败了。却在《金翼》这本书中历久弥新。如果不是林耀华的这本书,黄东林和张芬洲顶多成为家谱中的一个名字,再不济,几代人过去,他们只会成为“祖先”这个模糊称谓中一团袅袅上升的香火。他们的言行举止、洒扫应对,均会化作虚无。
林耀华对张黄两家人命运真相的追问,是从日常生活开始入手的,像是撒开一张网,将被日常生活网罗住的人一一取来检视,我们看到那些人 ,都是活在日常日子里的人。婚丧嫁娶、农时稼穑把这些人联系起来,绳网一晃动,他们也会跟着震颤起来,在风吹日晒雨淋中,这张网也不停地变幻着颜色。《金翼》中讲述的日常缓慢地行进着,让我们得知曾经的生活和哪些人是如何在命运的羁绊中找到各自的调适。
林耀华找到的命运解释与我们在《金翼》中读到的解释是否一致,并不是《金翼》想要的结果。因为林耀华都不能保证这些解释能不能成为后人的参照。《金翼》对于七十年后的读者而言,最大的用途可能是让人们知道,在不停的时光交替中,哪些日子不见了,哪些日子仍然顽强地延续着。下一颗种子会长出什么来和“谁也不知道下一颗巧克力是什么滋味”是一回事。同样不会有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
黄东林和张芬洲都是勤力的人,在找到更好的生活这条路上,他们不辞辛劳,筚路蓝缕。生活也允许他们在获得富足之后有片刻的闲暇和慵懒。他们也按照祖先的生活方式,按照风水先生的指示将福荫提前布下,他们被命运捉弄呼天抢地时,对祖先绝无半点怨言,只会检视自己的不恭。黄东林和张芬洲对自己暗地里的信心更甚于摆在明处的风水。在找寻更好的生活上,他们从来不遗余力。可是,“天意从来高难问”。
=============================================
每一次阅读都会迈向辽阔!《短书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