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输给雨
不输给风
也不输给雪和夏天的酷热
拥有强健的身体
没有欲望
绝不发怒
总是静静微笑着
——【日本】宫泽贤治《不输给雨》
晚上失眠,胡思乱想,突然意识到自己马上35岁了,恐慌突然冒了出来得瑟的看着我,我心里毛毛的。随后,我问自己为什么会害怕35岁呢?本人已经很久都没有精确的计算过自己的年龄了,每过一段时间我都会与自己有一段灵魂的对话:
我多少岁了?
嗯,30多,大概32,33吧!
哦,好吧......
那为什么35会让人莫名恐慌呢?
前段时间,好朋友说要去上海读MBA,一共得花20多万吧。我就问她你觉得花这么多钱值得吗?她回答我我已经过了35了,还只是普通HR,我必须想办法提升,如果再不提升就很危险了。谁愿意拿高工资雇一个普通员工呢?我能感受到她的恐慌,一个人过了35岁,工资累计高了,如果再不升职就很尴尬了,老板随时可以找薪水低的来代替,而跳槽又很难找到比现在薪水更高的同等职位。看看现在的招聘信息很多工作都要求35岁以下,甚至28岁以下。30多岁的人的确非常尴尬。
35岁还是普通员工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作的一部分能力,为什么是一部分能力?没有升为管理层,只能说明缺乏管理能力,好像并不能说明这个人就很差劲。然而,现在的社会习惯把一个人的所有能力归结到一点上,就是你是否更上一层楼直接反映能力的大小。于是,很多人不愿意被看作能力低下,力争要抓住最后的尾巴,奔向顶端,好像这样才能表明自己并没有那么差。
大多数人都会平凡的过完一生,我们愿意承认平凡,但不愿意平庸,而在事业上无所建树就被定义为平庸。然而,一个人努力的工作,并不好吃懒做,混吃等死,在普通的岗位上凭自己的劳动获得一份收入养活自己,为何还要恐慌呢。人往高处走,大家都望着天,不甘心脚踩着地,于是产生了心理落差,看看自己的年纪,于是产生了恐慌,再不加油就完了。真的完了吗?
与其说是中年危机,不如说是自己与自己的较劲。
前几天看一综艺节目,宋丹丹在节目中宣布以后不再演小品,她承认自己已经没有创造力了,演不出好作品,不如自己走下台。无论喜不喜欢她,都不得不承认,宋丹丹是小品界的杠把子,创造了很多经典,大众都耳熟能详。作为这样一个人,可以当众承认自己没有创造力了,亲手把自己拉下神探,需要很大的勇气。看节目时,我只有一种感觉,一个人能够承认自己不那么优秀,需要莫大的勇气;而一个人曾经优秀的人,承认自己不再优秀,更是内心强大,让人敬佩。试想一下,如果宋丹丹还继续在位不放手,而又如她自己所说拿不出好作品,那最后虽然不至于会被嘘下台,但她自己心里能过去吗?一个人不愿意面真实的自己,较劲着去比较,逼着自己寻求一些可能根本不会得到得东西,是不是更累。作为普通人,面对所谓的中年危机,承认自己没有那么厉害,也许所谓的危机也就没有那么严重。
心理学讲每个人一生有三个重要时期,婴幼儿,青春期,中年危机,这三个时期都是为了让自己达成协调统一,找到自己,如果不能解决,就会遗留到下一个时期,如果一直不解决,就会一辈子带着问题生活。其实无论是在三岁的叛逆期,还是青春期,都是在寻找自我,建立自我认同,一个自我认同感高的人,对自己接纳程度比较高,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做不好也能治愈自己,接纳自己。遗憾的是,我们的青春期很多是被压抑的,青春期的孩子被紧张的学业和家长严防死守管控着,其实并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去处理自己的内心冲突,这种压抑没有以正确的方式引导出来正面的去解决,反而更多的是以一种叛逆的形式发泄出来。所以,原本在青春期该解决的自我认同的问题,会随着上大学、走向社会、步入婚姻逐渐暴露出来,而到了三、四十岁面临各方面的压力则集中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可见,中年危机是一次自我接纳与认同的机会,在这个时期解决了这个问题,那步入老年期才会相对比较平和幸福,所谓四十不惑,就是在中年时期必须要搞清楚自己是谁的问题。
美国世人道格拉斯.玛拉赫在《做一个最好的你》中写道:“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上的高松,那就当棵山谷里的小树,但要当棵最好的小树......我们不能全是船长,必须有人是水手,这里有很多事情让我们去做,有大事,有小事,最重要的是我们身边的事。”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不是每个人都会成就一份大事业,活出充实的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与自己较劲,处处都是危机;接纳自己,才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