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学习了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提到行为经济学里的凡勃伦效应,就是不着痕迹的炫耀,让你多花几倍的成本,只是为了满足你暂时的炫耀。
昨天去药店买消炎药,药店拿了一个最贵的给我,平时一班只要10多元,这次30几元,以前我不知不觉就会觉的贵点总好,而且买便宜的我自己觉得别人或店里其他客人会认为你是个低收入阶成,所以老板总是挑贵的给客人。就算不买最贵的,你也会买个中间20几元的,最低价的那一盒药你不会去买。后来想起刚学的《5分钟商学院》这个凡勃伦效应,我有点不好意思的厚着脸皮问店员,这两种药之间有啥差别,他回答,贵的一天只要一次吃一粒,便宜的一天三次,一次两粒。我回答,既然药的本质成分都一样,不在乎一天三次也有一分钟,买这个。店员无话回应,打包收款。
我学了这个课,突然发现我们买东西每一件事情背后都有套路,我们其实买东西很多时候都是感性,不理性消费,我总是自己不知不觉买了一堆不用的东西。
刘润老师常常说的一句‘每一件事情背后都要商业逻辑在里面。以后买东西每次就套用老师提到的消费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
上面还有一个价格锚点的消费心理学在里面,比如我们去买手机,同一个牌子有4500,3500,2000多的,4050的性能內存不3500的差不多,只是硬盘容量128,其实理性看,3500的64已足够,一般现在图片录音等资料都上存到云空间去了。所以很多人会选3500的中间这个,那我们为什么不买1500的,如果只摆两种价位的,2000和3500的,2000的32G的也够了,一般就会去买2000的这款。可是现在多了一款4500,情况就变了,大部分人会选3500的。商家就是拿4500作个摆设,真正卖的就是3500这款。以后买啥看过到有三个种价位的,理性的对比下足够用的。
还有比例偏差,就是价格之间的相对值比较大,而不会去考虑绝对值。比如男生去买衣服,专业受训的导购一定会让你先买价格贵的西服6000,再推荐你搭配小价值的几百几十的领带,800的衬衣,你会觉的贵的几大千的都花了,这小东西相对西服就是一点点。结果一结帐发现,多花了1000-2000,这不是预算内啊。
再比如我装修房子,房子是多大的奢侈品啊,我们花半生的时间或一生都在为它打拼,上百万,几十万的首付,买家具,电器,地板啥,总不能差吧,结果装修完了,总是超预算。又得多加班赚钱或省点花,人的行为其实不理性的时候居多。
这就是学习带给我的进步,升级大脑商业逻辑框架,不再被大脑控制,无意识不知不觉的被影响,而是做大脑的主人,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想法,不断反思,不断加强控制。希望你也可以去得到学习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