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王今年就满30岁了,他很焦虑。俗话说说“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的年龄,事业上也应该小有成就了吧。而工作7年,小王到现在也只是一名基层员工,并且从事着他不喜欢的工作。
这让小王很苦恼,他心中无时无刻都在想着改变。“转行,去其它的行业试试”?可是每当他刚有这样的的想法,他的内心立刻就会涌出另外一种声音,“转行?除了现在从事的这项工作,你还会做什么呢?还是等等吧”。
可是这一等,几年一晃就又过去了,小王在事业上依然没有做出任何改变。
二
马刚今年29岁,他在一家公司工作有6个年头了。由于公司身处传统行业,发展速度十分有限,他也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升迁。
直到今年,公司有一个外派到国外工作一年的好机会,去国外干一年,回来之后升职基本是确定的。
要不要参与这个机会的竞争呢?马刚很犹豫,“我英语太差了啊”!虽然他很想去,但却一直纠结于自己的英语水平太差。
就这样,1个月过去了,在马刚在纠结和断断续续学英语的过程中,这个宝贵的机会早已被其他的同事抢走了。
三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看见一个机会,不敢行动,因为觉得自己的能力不够;想到做出改变,可真到准备辞职的时候,却不敢行动了,因为根本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看到别人事业有成,自己却只能够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叩问自己的内心,“以我的本事,除了现在的工作之外,究竟还能做些什么呢”?
四
其实我们都错了,在问题的一开始就错了。前几天,我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文章,其中的一句话深深的叩动了我的心扉:“高手思维是我‘要’做什么,而不是我会做什么”。
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他们的思考逻辑却是“我会做什么,因此我要做什么”。你看,和高手的思考逻辑对比,完全搞反了。
五
事实上,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够把一件事情做好,在做好一件事之前,必定会失败很多次。而高手懂得这一点,因为他们知道,对于成功来说,前期的失败是必经的。
作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在平定太平天国的战役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个指挥军队作战的高手。
但曾国藩是文臣出身,一开始对于军事根本就是一窍不通。如果按照一般人的逻辑,我是文臣,哪懂带兵打仗啊,而且还是和作战勇猛的太平天国打,这不是拿鸡蛋碰石头吗?
但曾国藩的思考逻辑则不同,他是高手的思考逻辑,他所关注的并不是自己“会不会”带兵打仗,而是自己“要不要”和太平天国打。
而既然选择了同太平天国作战,他马上就面临到一个巨大的问题,“不会带兵打仗,怎么办呢”?就在实战中学习。
事实上,在曾国藩的湘军成立前期,他与太平天国几乎是每战必败。1854年,湘军在靖港大败,刚刚建立的水师被太平军重创,曾国藩差点投河自尽;1855年,“翼王”石达开率太平间横扫江西,曾国藩的湘军被驱赶到南昌,困兽孤城。
但多次的失败并没有击垮曾国藩,他在实战中汲取经验,并结合太平军擅长运动战,总结出了“结硬寨,打呆仗”的作战思路,最终把曾经横扫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挑落马下。
六
所以你看,那些所有面对当下的困局,没有勇气做出改变的人,都没有“我要做什么”的思维,而是陷入了“我会做什么”的陷阱中。
而没有人一开始就能够做好一件事,要想做好一件事,其前提都是因为心中有了想做好这件事的想法,然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最终才可以做好这件事。
现在的很多不到30岁的人,年纪轻轻就按照“我会做什么”这样的思维方式,仅从自己的“存量”来思考未来,却完全放弃了自己的学习能力的“增量”,放弃了一切的可能性,这的确称得上是一种悲哀。
在现在这个充满机会的时代,无论一个人的当下的境遇如何,这都不重要,只要他能够按照“我要做什么”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一切皆有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