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享受呼吸-盲眼读经-对2017年佛法学习的小结171230
2017年行将结束,我得对今年的佛法学习有个小结,以便看看来年该如何长进。
今年6月份开始重新学习佛法,因为工作的缘故以及其他的诱惑,感叹别样的事情多了,佛法的学习却变得断断续续,有些不给力,内心不免憾然。
然而慢下来了,不焦急不焦虑了,却让我对佛经有了些其他的理解。特别在乌镇的晃荡,让我对轮回产生新的感触,转回头看看佛经,突然感觉佛经都是在用比喻来宣讲释迦牟尼佛所真正想要告诉我们常人的道理,他老人家想告诉我们什么呢?——不可说、不可说的东西。
不可说的是什么呢?先看看可说的是些什么吧。可说的是有形有相的东西,哪怕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没有亲自受尝过,它的色、声、香、味、触、法也能表达出来。但这所有形与相的背后的那些却是难以言传的,用任何言语也永远无法真正能表述得了话语者真实的意思,这些才是佛陀想要告诉我们的真义——不可说、不可说的东西,正如《道德经》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既然不可说,那么我们怎么能明白?只能用我们可感受的东西去做比喻,透过这些比喻、这些相来让我们领会背后的深意。所以,现在所有佛家的人、事、物、法等等都只是寓意和象征,而这些的本身不表示有任何的意义;它们存在的意义是帮助我们理解佛陀的教义和精神,它们只是度化的工具。以是《六祖坛经》不断让我们破相,包括破文字相、破法执;不断告诉我们要借助所有的相去自修自悟。
真的有佛存在吗?我觉得,释迦牟尼佛也是一种表征,恰如“佛”这个名词,祂代表的只是一种人生的状态而已。
佛经讲的故事和道理是真的吗?我不知道,但我现在更愿意把它看成是一种寓意和一种状态,真理在它们的背后,而真理对于每个人以及他的每一当下都不一定是一样的。
想成佛吗?不用想,按照佛陀告诉我们的,我们本来就是佛,只是没活成“佛”那个状态,暂时是个凡夫而已;到了那个状态,佛即是凡夫、凡夫即是佛。
怎么达到“佛”那个状态?求不到的,所以用“心”活着,活得开开心心的就行了。
“心”是什么?根本讲不清楚,属于那不可说、不可说的东西。
既然说不明白,还怎么用“心”啊?那得自己去悟吧。释迦牟尼佛讲的所有的道理的背后就是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心”;这地球上有多少个胎生、卵生、湿生、化生、… … 就有多少个“心”;况且咱们人这种高等动物还经常不只来个“三心二意”,来个过去心、现在心和未来心呢,你说这世界有多少个“心”存在?无有穷尽… …
… …
想到这里,我得问问自己干嘛还要吭哧吭哧地读佛经?读书人的习惯总想搞明白一个所以然,所以我也不例外;再有,透过读书长见识、明道理是人成长的一条捷径。那我搞清楚了所以然吗?没搞清楚的是这个世界的真实是什么,想明白的是佛经也没有讲明白这个世界的真实是什么,因为世界的真实这个问题根本讲不明白,是那个不可说、不可说的东西;佛经不过是告诉了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去整明白这个问题。佛陀是把这个世界看明白的开悟者,可还得活在这个娑婆世界中,过着凡夫的生活,不过他老人家把凡夫生活过成了我们常人羡慕的神仙状态。所以呀,说不说得明白、讲不讲得清楚都不打紧,活不活得自在那是每个人的本事。我等常人同在一个娑婆世界中,得想想怎么能把凡夫的生活过成“佛”的状态?佛陀描述了常乐我净是怎样的一种令人向往的人生状态,并透过故事、比喻等方式告诉我们一些修行的方法;这些方法是否合适某一个个体,佛陀没有说,只是归纳了一条途径——自修自悟、切勿心外求法、切勿向外求佛。
读经呢,看来不只是眼睛的功夫,不只是对佛学名词的理解,是用我们的思想与佛陀的思想对碰的过程。如果用思想解读思想,那又是在玩儿以相解相,相中套相的游戏;不离相就会落入另一个相内,迷在相的八卦阵中。如何用离相的状态解读佛陀的思想?不着于自己的思想,放下我执,最后连这个“放下”的想法都不要,达到一个“空”的状态,这个“空”可不是绝对的空,而只是把“我”与“ 佛”合一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佛的思想即是你的思想,佛的状态即是你的状态,你也就是佛了。
什么是“空”的状态?非有非无,即有即无,整个一个悖论。可这个让我们有感觉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的世界吗?说它真吗?我们的六根老老实实地在感受它;说它不真吗?我们对它的感受是用我们能接收的器官在觉知信息。对同样一个东西,我们的感受与认知和动物的感受与认知是不一样的,你能说谁对谁错、谁真谁假呢? ... ...
读佛经很烧脑,烧的是我们透过六根感知的六尘,烧完了留下的那个就是不可说、不可说的东西。佛陀用了“心”来表示了这个不可说、不可说的东西,老子用了“道”来说这个玄之又玄的东西。那是什么呀?用《道德经》的话来说:“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後。”
所以,我用盲眼读经来对2017年学习佛经的体悟做一个小结。眼盲一点儿没关系,这个世界不必看得太认真,智者讲不清楚的世界我们常人也别要求自己弄得有多明白,但得要活开心,所以“心”要重新找回来,让祂亮起来,从心出发、用心感悟。
如何找到那个“心”?不用找,祂时时刻刻跟你在一起,只是你没感受到祂;而要感受祂,需要通过实实在在的生活。以相修的心,历事炼的心,才是真心;那个真心即是你的本来面目,即是那个真真实实的人,如此即是回归了自心自性。
那个“心”虽然很虚无,但祂很真实,祂是万物之始、祂是万物之母、祂就是万物本身,祂就是道。
以上是我对佛的教义的理解,正如佛陀的感慨:我法妙难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