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中国原子弹之父为何与她结为伉俪?何泽慧告诉我们什么是精神贵族

中国原子弹之父为何与她结为伉俪?何泽慧告诉我们什么是精神贵族

作者: 大珊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21-03-20 16:19 被阅读0次

    上个世纪80年代的一个冬天,北京西单菜市场来了一对老夫妇。老太太忽然看到菜摊上有冬笋,就高兴地挑选起来。女售货员看到这对老夫妇身上衣服洗得都褪了色,上面还有不少补丁,她不屑地说:“老太太您看好嘞,这是冬笋,很贵的!这价钱,不要看错了小数点啊!”

    老太太愣了一下,看了一眼老头儿说:“今天我们就奢侈一回,吃点家乡菜。”两人哈哈一笑,买完冬笋携手离去。

    这位老太太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女科学家何泽慧,她怎么可能看错小数点呢?

    当年,她可是清华大学的学霸啊,1936年那届物理系毕业生成绩,钱三强第二,第一名就是何泽慧。

    1936年清华大学物理学系的毕业照,前排长辫姑娘是何泽慧,后排最左边是钱三强

    上世纪40年代,何泽慧与丈夫钱三强关于铀核三分裂和四分裂的发现轰动了世界物理学界,何泽慧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何泽慧因为与钱三强是夫妇关系,未能参与到“两弹一星”一线团队,但她以自己的方式参与了“两弹一星”工程。氢弹研发时,何泽慧率领科技人员只用了不到半年的时间,出色并提前完成了氘 - 锂核反应截面数据的系统测量,这对中国氢弹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上世纪50年代,何泽慧领导的研究小组成功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原子核乳胶。后来她又在领导建设中子物理实验室、高山宇宙线观察站,开展高空气球、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2017年6月15日,中国首颗空间X射线望远镜升空,它的名字——“慧眼”,正是为了纪念推动中国高能天体物理发展的已故科学家何泽慧。

    最近我看了多篇何泽慧亲人和同事写的关于她的回忆录,读了这位带着人间烟火气的女科学家故事,非常感动,明白了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为什么对何泽慧情有独钟,也知道了中国真正的精神贵族是什么模样。

    钱三强、何泽慧夫妇在进行科学研讨

    科学报国的崇高情怀

    1936年,何泽慧毕业后,想去南京的军工署工作,却遭遇了不收女性的歧视。她抓住一次公费留学的机会,去往当时的“科学之国”——德国学习。当时民族正处于危亡之中,因此何泽慧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实验弹道学”。何泽慧经常自称“小女子”,有人问她,你去德国留学为什么要学军工呢?何泽慧说:“我就是想造枪、造炮打日本鬼子!”以科学报国,这个信念早就扎根于她的心中。

    当时,“弹道学”是德国军事科学的看家绝技,保密性高,一般不招收外国人,也不会招收女学生。就是这个小女子,打破了德国军工专业这两项惯例;就是这个小女子,竟敢深夜一个人在实验室“偷偷”测量真实枪炮的弹道数据。1940年,何泽慧以论文《一种新的精确简便测量子弹飞行速度的方法》获得了工程博士学位。

    1946年,二战结束后的第一个春天,钱三强与何泽慧在法国结婚,何泽慧同时顺利地考入了居里实验室,成为钱三强的同事。在他们科学成果显赫,许多国际顶尖的研究机构以优厚条件邀请他们加盟的时候,何泽慧与丈夫却毅然地选择了回国。1948年夏,他们满怀爱国热忱,带着7个月大的女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1948年,钱三强、何泽慧夫妇抱着女儿在归国的邮轮上

    新中国成立后,当时是一穷二白,一切都是百废待兴。钱三强和何泽慧受命筹建近代物理研究所。两个人骑着自行车,在北京的旧货摊、废品收购站,到处寻找可以利用的元件。然后何泽慧绘图,钱三强动手制作,在如此简陋的条件下,竟做出了一个个必需的仪器。到1955年,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由最初的5人扩大到150人,这是新中国第一支核物理研究队伍!

    “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无论是“两弹一星”,还是高能天体物理,钱三强、何泽慧夫妇都做出了卓越贡献,他们都是共和国的功臣。何泽慧在92岁高龄的时候,欣然提笔为振华女校百年校庆写下了“爱国奋进”,这四个字也正是钱三强、何泽慧夫妇毕生之写照!

    何泽慧为苏州振华母校百年校庆题词(2006年)

    心系科研的献身精神

    何泽慧在开明进步的家庭和学校环境中,自小培养了自尊自强的进取精神,立下了献身科学的志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她把爱国深情全部倾注在对新中国科学事业的自觉奉献之中。她的忘我工作精神深深地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回忆说:“搞氢弹的时候,邓稼先在资料里看到一个数据,我们觉得不可靠。如果按这个数据,氢弹就要走另一条路,就决定重做实验,重测这个数据。当时由何泽慧领导一批人专门做这个实验。平常的物理实验要两三年时间,而我们搞氢弹,当时只剩下一两年时间,结果何泽慧他们白天黑夜地干,只用了几个月就做出来了。核武器数据没走弯路,这是个很重要的事情。”

    1979年,高空气球工程正式启动。何泽慧一知道有新研制的气球或观测仪器进行野外飞行试验,她必到现场。每次,已届65岁的她都得坐着吉普车,从北京颠簸两三个小时,到达目的地河北省香河县。

    2000年,“神舟二号”无人飞船发射之际,何泽慧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留影

    1984年,何泽慧卸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职务,按道理,进入耄耋之年的她可以歇歇了。然而,她仍然坚持全天上班。直到2000年,每周还要坚持几次到高能所上班。她的大学同窗、“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对此还专门作诗一首:

    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

    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

    中科院院士陈和生回忆,2000年的深秋,陪同何泽慧一起去酒泉卫星发射场基地,那时神舟二号飞船正在作发射前的最后准备。在那里,从她和发射场的司令员的对话中才知道,何泽慧曾不止一次提出要做宇航员,理由是自己个子小,懂原理,而且岁数大了不怕牺牲。

    2004年,原子能院支援山西师范大学核乳胶实验室建设,何泽慧亲自带队,90高龄的她与大家一起乘坐硬卧夜车赶赴临汾,吃过早餐,马上投入工作,因为乳胶实验室是在6楼,楼里没有电梯,大家怕她太累,劝她不要去,她说我来干什么的!结果她走上6楼,亲自查看实验室环境,这才放心。何泽慧看事情都办妥了,便乘坐当晚的硬卧回到了北京。这样的科学老人,怎能不令人钦佩!

    淡泊名利的精神贵族

    1914年出生在苏州的何泽慧,她的家世背景显赫到令人吃惊的地步!她祖籍山西的族谱记载,清朝300年间,她的家族考取了15名进士、29名举人,贡生、监生、生员则是数不胜数。何泽慧的父亲何澄,早年追随孙中山革命,是老同盟会员,也是山西第一位前往日本的留学生,后来成为非常有名气的实业家。何泽慧的外祖母王谢长达是清末妇女运动领袖,深受“科学治国”思想的影响,1906年创办了著名的“振华女校”。

    何泽慧(右)童年与兄弟姐妹们一起,这是当时典型的中国上层社会家庭

    何家曾富甲一方,苏州的园林网师园举世闻名,以前可是何家的私宅,新中国成立后,何泽慧兄妹几人将其捐献给国家。

    网师园曾是何家的私宅

    何泽慧出身于名门贵族,这位“大小姐”在生活中是什么样子?人们也许根本想不到,她是如此勤俭朴素,甚至生活都到了“寒酸”地步。我在观看央视记者访谈时,她家中的破旧,令人唏嘘不已。

    直到离世,她一直住在中关村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专家楼,随着时光流逝,这里已经破败不堪,昏暗的楼道里贴满了疏通下水道的小广告,小院里到处可见各种各样杂物。80年代中期,科学院为了改善老科学家的住宿条件,新建了几栋楼,结果何先生夫妻坚持不要新房,说新楼房离图书馆太远不方便。1992年钱三强去世后,单位几次来说可以搬到条件更好的院士楼居住,但都被何泽慧拒绝了。

    何泽慧与钱三强的家

    从中关村的家到玉泉路的中科院高能所,单位想派车接送,但何泽慧死活不要,她每天都是挤公交车去上班。

    钱三强、何泽慧这对老夫妇,每天自己做饭,洗衣服,衣服破了打个补丁继续穿,有时一起坐公交车去买菜。出门就是一件“老套”的长棉袄,戴个能遮耳朵的棉帽。难怪卖菜的售货员会看不起他们呢!

    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所长王焕玉,有一次同何泽慧一起参加国际会议。她脚上穿的鞋,居然打了三层补丁;她提着一个人造革书包,带子断了,用绳子扣着,革裂开了,用针缝起来。王焕玉惊讶不已:“一个吃过洋面包的科学家能这样,让人非常敬佩。”

    前边提到的央视记者访谈中,我们看到何泽慧为钱三强做的钱包,边缘已经磨损,但钱三强直到去世前还在使用。

    何泽慧为钱老做的钱包

    何泽慧淡泊名利,无论在原子能所还是在高能所,她指导的研究工作,经她修改过的论文,不计其数,但她从不署名;她是中国核物理界的象征性人物,也是女科学家的杰出代表,然而她始终谦虚低调,很少接触媒体,更不愿意被宣传。

    1994年,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大辞典》,可这部大辞典的第六集“物理学”部分,竟没有何泽慧的名字。她的传记出现在了书中最后。从编者的特别说明中,人们才知晓:“此篇传记虽早已约稿,但因何泽慧本人谦让不同意立传,后在本书编辑组一再要求和催促下,作者才着手撰写并于全书付印前交稿。因全书页码已定,不便插入相应学科,故补排在最后。”

    名声对何泽慧来说不过是浮云而已,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只要于心无憾,足矣。

    何泽慧的外孙女在弹奏老人的旧钢琴

    平凡又伟大的贤妻良母

    何泽慧与钱三强是大学同班同学,两人都才华出众,他们的学友于光远曾打趣说,两人是男才女貌,天造一双。然而,尽管他们相互了解和倾慕,但那时都忙于学业,并没有谈情说爱的故事发生。

    大学时光转瞬即逝,就此两人天各一方。国外留学时,钱三强在法国,何泽慧在德国。二战爆发后,德法两国直到1943年才能互通信件。何泽慧给七年未曾联系的钱三强寄出一封信,由于战争年代的信件不能封口,并且限制内容字数不得超过25个单词,她给钱三强所寄信件内容的大意就是:询问钱三强最近的生活状况以及请求钱三强帮忙询问家人是否安好。

    何泽慧与约里奥-居里妇人在一起

    此后的两年,二人一直保持通信往来,由此,二人之间也萌生了爱意。最后,钱三强终于鼓起勇气,给何泽慧写了一封求婚信:“经过长时间的通信往来,我向你提出结婚的请求,你如果同意的话,请回信,我将等你一同回国。”

    这封求爱信充满了理工男的气息,何泽慧同样回复了一封简单而严谨的信:“感谢你的爱情。我将对你永远忠诚。等我们见面后一同回国!”

    在婚后的日子里,虽然两人工作都非常忙碌,但何泽慧更多地承担了家务与抚育子女的担子。

    何泽慧淡定自若,宠辱不惊,她是钱三强的好帮手。1968年,何泽慧和钱三强被下放到陕西的一个干校。何泽慧负责敲钟,敲得很精准,时间甚至可以用来对表。钱三强因为在干校无法搞科研,心情非常焦躁,何泽慧却很豁达劝他:“着什么急,听天由命待转机。”

    钱三强、何泽慧夫妇与三个子女

    他们夫妇对子女的品行教育非常严格。

    钱三强夫妇每月工资收入比较高,可他们不让孩子乱花钱。1968年,小儿子钱思进下乡做知青,生活上很苦,写信向父母求助。钱三强回信教育儿子:“你大了,不能总依靠父母,要独立生活,学会自己走路。”

    钱思进上大学后,仍然穿一身洗得发白了的蓝布衣服,脚穿布鞋,背一个旧帆布书包。有人劝钱三强不要对孩子太“抠”了,钱三强却说:“钱多了,对孩子没好处,反而会成为他们的包袱。从我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靠父母是不行的,要学会自己走路。”

    何泽慧更是以身作则,处处节俭。何泽慧的女儿钱民协回忆说:“爸爸也穿着妈妈织的毛衣。我们的毛衣破了,都是妈妈一针针地织补。妈妈还有那种专门织补毛衣的工具,压着行以后,用钩针一下就勾好了。她的钩针活儿也很棒。”看来何泽慧不仅科研搞得好,干什么都有专门的研究。

    钱民协补充说:“妈妈总是给我一堆剪报。我那时作文不好,妈妈从报上看到《小学生如何写作文》,就剪下来给我,还有什么对我学习成长有帮助的,她都剪下来给我。”看来,这位科学家母亲,虽然不能天天给孩子母爱,却时时在想着孩子啊!

    何泽慧并不是板着脸的“教条妈妈”,她总是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她爱山爱水爱花爱草,懂得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只要一有休假,她就爱带孩子们去爬山、游泳、看大海。

    何泽慧与孩子们一起读书

    大科学家何泽慧院士,并不是那种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强人,也和众多的普通妇女一样,是个爱儿女的母亲,爱丈夫的妻子!

    钱三强曾说,“科学界好的传统应是学术和道德的统一”。何泽慧恰恰是这一科学传统的优秀践行者。她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道德方面也堪称楷模。俗话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何泽慧与钱三强,他们永远满怀一颗赤子之心,为祖国奉献付出,从未考虑过丝毫的索取;他们既勤奋进取,又热爱生活;他们不求物质奢华,但却拥有最矜贵的骄傲与自尊,这才是真正的中国“贵族”,民族的脊梁!

    今年是何泽慧院士逝世十周年祭,特写下此文作为纪念,最后重温《科技日报》刊登的挽联,向何泽慧先生致敬!

    江南出才女,罗裙欲将战袍换,目光似电测子弹。敢衔国仇蹈海去,分裂铀核炼宝剑。苦旅五万里,廿载爆两弹;

    九霄思巨匠,巧手轻挽宇宙线,柔情如云缝布衫。且谴气球常探看,捎与三强御风寒。相约六月天,十九年团圆。

    何泽慧(右)与姐姐何怡贞(中国第一位物理学女博士)   2011年6月20日,何泽慧院士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7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国原子弹之父为何与她结为伉俪?何泽慧告诉我们什么是精神贵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fwm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