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级的高级宏观经济学考试结束了。听学妹说,考试之后老师在微信群里说了一番话,大体意思是这次考试所体现的同学的学习能力是他不满意的,高宏成绩反映出的不仅是学习上的,更是生活中的,“那些卷面整洁思路清晰的同学在未来的生活中也会取得好的成绩,相反那些乱七八糟不知所云的卷子的主人,如果不做出大的改变,未来几乎看不见光亮”。
我深知老师的初衷一定是好的,并且说出以上那番话也很可能是因为太过生气。因为我的理想是在毕业之后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而考试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之于学生,考试似乎是一件头痛的事,之于老师,出题、批阅试卷也是劳心费神的一件事。那么,在大学里,考试究竟应该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考试到底应该是怎样的,以下是我的一些思考。
克鲁格曼曾经问弗里德曼,期末考试应该怎么考察学生呢,弗里德曼回答说,应该考察学生所熟练掌握的知识占所学知识的比重。克鲁格曼开玩笑说,那岂不是要用洛必达法则了。
克鲁格曼也许想说学生可能根本没有学到什么知识,不过弗里德曼对考试的定义确实准确。我们细想一下,如果真的要考察学生所熟练掌握的知识占所学知识的比重,那么熟练掌握和所学知识到底应该如何定义呢。
学生所学知识的如果指的是每个学生在这门课中学到的知识,那么这个概念一定不是well-defined。因为鉴于每个学生的资质、努力程度以及其他原因,大家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一定是不同的。我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和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所学知识”可看作是每个学生所学到知识的期望,也就是学生理应学到知识的均值。它的决定因素不仅包括学生们的平均资质、用功程度,还包括了老师的授课水平,抑或说是教学质量,这个是很重要的。授课水平不仅包括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多少知识,而且其讲授方式也很重要。进一步,我们从学生角度来考察“所学知识”。假设学生们都认同弗里德曼对考试的阐述,那么他们也应该知道,什么是“所学知识”的定义。一般而言,在学生角度有以下三种渠道去了解一门课程的所学知识:上课内容、课后作业和考试范围。无疑最后一种应该是最准确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会在考前划范围,所以上课内容和作业就尤为关键,因为它们都是一种信号,告诉学生你们应该从这门课学到什么,期末考试要考察的是什么。学过合约理论的人都知道,信号发送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的一个关键手段,一个好的老师如果真的想通过考察自己这门课的授课效果,想看看学生究竟通过这门课学到了什么,就一定要避免信息不对称问题。比如我在学高宏一的时候,老师明确指出考试不考计算题,但是在期末试卷中却出现了一道计算题,让大家怨声载道。那么这次考试成绩所体现的真正是大家的学习能力吗,还是反映了其他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再说一下分子,所谓“熟练掌握”其实比较好理解,就是学生们应该可以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一些问题,也就是答题。那么熟练程度的考察就是通过题目的难度来识别的。这个需要老师对自己课程教学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以及对学生水平(不仅是均值,还有方差)有一个准确的把握。相比于“所学知识”,“熟练掌握”的考察虽然容易理解,但是更难控制火候,这需要相当的教学经验和很高的水平。
综上就是我对考试的理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好的大学教授,不仅要在学术上有较高的造诣,在教学方面也要下苦功,因为可能我们的一个举动就会影响教室中的栋梁之材们,而对考试的把握更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所以我在这里写下这篇文章,希望在自己登上讲台那一刻可以回顾此文,看看如今之感受和彼时之心情是否会相同。
2018.1.22
网友评论